首页 -> 2007年第6期
智障儿童基本颜色命名和分类研究
作者:张积家 章玉祉 党玉晓 王志超 梁敏仪
3实验2不同年级智障儿童对11种基本颜色的自然分类
3.1被试和实验材料
同实验1。
3.2实验程序
个别测试。指导语是:“小朋友,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手里有11张颜色卡片,现在把它们交给你,你给他们分组好吗?你觉得怎样合理就就怎样分。”时间限定在2分钟以内。主试记录被试的分类结果,并询问分类原因。指导语是:“嗯,很棒,能告诉老师这样分组的原因吗?”
3.3数据处理
将各个年级组被试的分类结果输入计算机。通过自编程序将每个儿童的分类结果转换成11×11的相异矩阵。分类中,如果颜色片被分在同一类,就在这两个颜色卡片的交叉点上记0,否则就记作1。将每个年级儿童的结果叠加,以EXCEL格式输出结果。然后,再转入SPSS10.0,利用SPSS的多维标度法分析,以确定各年级组基本颜色概念的组织维度。通过Kruskal的Non-metric MDS统计分式在SAS PROC MDS程序中处理,得到11种基本颜色概念结构不同维度的解、压力值(Stress值)和在不同维度中的坐标值。
3.4结果与分析
由于智障儿童语言和分类能力有限,他们或者不理解主试意图,或者无分类标准,所以,低、中、高三个年级中能对基本颜色分类的儿童分别只有11人、19人和38人,占各年级被试总数的40.74%、61.29%和53.52%。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低、中、高三个年级组能分类的儿童比例差异不显著,分别为Z低中=-1.41,Z中高=0.73,Z低高=1.13,p>0.05。高年级能分类儿童的百分比低于中年级儿童,可能是由于高年级儿童的平均智商较低造成的。
3.5.1低年级智障儿童对基本颜色的分类
11名低年级智障儿童对基本颜色的平均分类数为4.3。数据经多维标度法处理后,Stress=0.06287,RSQ=0.97607。多维标度法对模型拟合有两个指标:一般说来,Stress=0,完全适配;Stress≤0.025,非常好;0.025≤Stress≤0.05,好;0.05≤Stress≤0.1,还好;0.1≤Stress≤0.2,不好。RSQ值越接近1越好。从这两个指标看,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分类结果令人满意。低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的语义空间见图2。
图2低年级智障智儿童基本颜色的语义空间
从图2可见,低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的语义空间有两个维度:⑴亮色/暗色。横轴从右至左,右边是亮度较大的颜色,如黄、橙、粉红和白,左边是较暗的颜色,如紫、绿、红、灰、黑、棕、蓝、灰。⑵彩色/无彩色。纵轴从上到下,上边是彩色,如绿、紫、红、蓝、黄、橙、粉红,下边是无彩色,如灰、黑、白、棕。棕被分在无彩色类中,可能是由于棕的色彩不鲜明的缘故。11个基本颜色词被聚成4类:⑴亮色1:包括橙和黄;⑵亮色2:包括白和粉红;⑶暗色1:包括红、紫、绿;⑷暗色2:包括灰、蓝、黑和棕。
3.5.2中年级智障儿童对基本颜色的分类
19名中年级智障儿童对基本颜色平均分类数为3.5。Stress=0.22094,RSQ=0.70799,拟合情况不理想,说明被试分类有较大个体差异。中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的语义空间见图3。
图3中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的语义空间
从图3可见,中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语义空间有两个维度:⑴互补色/非互补色。横轴从右到左,右边是互补色,如红与绿,白与黑,蓝与黄;左边是非互补色,如橙、棕、粉红、紫和灰等。⑵单色/杂色:纵轴由下到上,下边是蓝、黄、红、绿等单色调,上边是灰、紫、粉红、棕等杂色调。橙的位置有些特殊,它本应属于杂色调,却处于纵轴下方。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于橙与黄相似,智障儿童感觉分辨力差,容易根据感觉相似将橙与黄分在一起。11个基本颜色词被分为3类:⑴常用互补色:包括红、绿、白、黑,这四种颜色经常在语言中成对出现。⑵次常用互补色:包括蓝、黄和橙。⑶杂色:包括粉红、紫、棕和灰。
3.5.3高年级智障儿童对基本颜色的分类
38名高年级智障儿童对基本颜色的平均分类数为3.5。Stress=0.18298,RSQ=0.76288,拟合情况不理想,说明被试分类有较大个体差异。高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语义空间见图3。
图4高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的语义空间
由图3可见,高年级智障儿童基本颜色语义空间有两个维度:⑴互补色/非互补色。横轴从左到右,左边是互补色,如红与绿,蓝与黄;右边是非互补色,如紫、灰、橙、棕、粉红等。⑵亮色/暗色:纵轴由上到下,上面是黄、红、紫、橙、白、粉红等亮色调,下面是绿、蓝、灰、黑、棕等暗色调。11种基本颜色被分为3类:⑴杂色:包括紫、橙、白、粉红。⑵暗色:包括灰、黑和棕。⑶互补色:包括红、绿、黄、蓝。
4讨论
对语言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有三种不同观点:⑴颜色词的普遍进化理论[13]。认为人类视觉器官相同,对光谱主观感受一致,不同语言的颜色词有共性,颜色词和颜色认知相互独立。⑵语言关联性假设[14]。认为不同语言对颜色世界切分不同。颜色认知受颜色词影响,颜色词和颜色认知相互依赖[15~18]。⑶折衷观点。认为颜色认知既和颜色特性有关,也受颜色词影响[19]。颜色学习既是生物事件,也是文化事件[20]。
儿童颜色命名的发展与语言发展息息相关。刚出生的婴儿,只要视网膜无缺陷,一周后便具备初步辨别颜色的能力。三个月后,随着锥体细胞发育成熟,他们已能很好地分辨各种颜色,但仍无法命名颜色,因为还未掌握相应的颜色词。颜色词是人们用来辨别和标识某些波长的光波的语言符号。只有当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他们才能使用这些符号命名颜色。正常儿童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3-6岁之间他们的语言能力飞速发展,5岁时,对11种基本颜色命名正确率已达到92.4%[8]。颜色命名正确率提高也离不开抽象能力发展。Herbert研究证明,儿童颜色抽象概念掌握与词汇掌握有密切联系[1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词汇量逐渐增多,颜色命名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研究表明,智障儿童思维和语言发展滞后于同龄正常儿童。智障儿童的思维有具体性明显,概括能力低,目的性差,刻板性强,缺乏批判性,调节作用弱等特点[21]。大部分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伴有智能不足;大部分智障儿童,语言发展也迟缓。智能不足程度愈严重,语言发展迟缓比率愈高。中重度智障儿童获得第一个词的时间通常是24-30个月,这比正常儿童推迟了一年。智障儿童4岁时,才开始出现较多的、有意义的词,但词汇量有限,词汇累积和增加非常缓慢,使用的词类也不全面[22~23]。国外关于智障儿童词汇发展研究得到两种结果:⑴智障儿童与同智龄的正常儿童比,在词汇表达和理解方面都要落后;⑵智龄可以预测智障儿童词汇发展能力[24~26]。华红琴等人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智障儿童词汇发展与正常儿童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只是速度较为缓慢[27]。正常儿童词汇获得的顺序是:有具体动作或形象为依据的词先掌握,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词后掌握;重复机会多、感兴趣、能满足各种需要的词先掌握,重复机会少和不感兴趣的词后掌握[28]。智障儿童的词汇理解也遵循同样规律[29]。对智障儿童数概念和左右概念的研究表明,智障儿童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和同智龄的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30~3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