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茂林
因为被试类型与其它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表明随着靶子类型或项目数量的不同,聋生和听力正常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被试类型和项目数量之间的二次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当干扰项和靶子项的项目总量达到16时,聋生及听力正常学生在反应时上存在显著差异,F(1,37)=5.38,P<.05,聋生的反应时(1381ms)要明显低于听力正常学生的反应时(1531ms),而在其它项目数量系列中,两类被试差异不明显;对被试类型、靶子类型和项目数量之间的三次交互作用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只有在对“日”字靶子项进行搜索时,聋生和听力正常学生才会在项目总量为16的判断系列中存在差异,F(1,37)=5.15,P<.05,聋生的反应时(1956ms)要显著低于听力正常学生的反应时(2246ms)。图2更加清晰地体现出两类被试之间的这种差异。
4 讨论与分析
4.1 关于被试的选取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平均年龄在19岁左右的两组被试,这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视觉搜索能力受年龄影响较大。在儿童期,视觉搜索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表现出不稳定性[8]。青春成长期过后,视觉搜索能力的发展趋于平缓,选取这一阶段的个体作为被试,更能真实地反映两类群体之间的差异。
4.2 汉字视觉搜索的不对称性

实验以中文汉字作为实验材料,采用传统的视觉搜索实验范式,成功地发现了视觉搜索中所存在的不对称效应,这充分说明了视觉搜索中非对称性现象存在的普遍性。但是对于这种非对称性现象的解释,却并不存在统一的观点。传统的理论认为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是视觉基本特征的前注意或平行加工的结果,视觉系统在前注意阶段,对项目的颜色、运动、方向、封闭等拓扑特征是平行加工的,或者说是自动加工的。如果靶子在某个维度上与其它干扰项存在显著的不同,这种“特征花牌”(feature singleton)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动搜索和加工。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对“白”字靶子项的搜索中,因为靶子项比干扰项多出一个“特征花牌”,所以它的突显能使该项目及时地得到自动搜索,这种搜索不受项目总量的影响,所以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多,被试的反应时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对“日”字靶子的搜索过程中,因为它同干扰项相比存在基本特征的缺失,在平行加工过程中不会因为某个特征花牌的突显而迅速得到搜索结果,只能继续进行系列加工,这种加工要受项目数量的影响,项目数量越多,搜索速度越慢(见图2)。从这也可看出,在对汉字的视觉加工过程中,是以其笔画部首及方向作为基本特征而优先识别的。
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所有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近期的许多研究表明,除了物理性的视觉特征,抽象的意义特征也能造成视觉搜索的非对称。这用上面的理论就很难加以解释。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又提出了影响视觉搜索非对称性的诸多影响因素,比如相似性、熟悉性,还有基于原形-偏离假说的搜索非对称等,这些理论亟需得到来自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的进一步验证和比较。
4.3 聋人在汉字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及差异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靶子类型主效应显著,而靶子类型和被试类型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说明无论是对听力正常被试而言,还是对聋生而言,靶子类型之间的差异都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聋生身上也明显地体现出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这个结论同Stivalet(1998)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听力正常个体在任务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而先天聋人却表现出对称的视觉搜索模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论上的分歧,我们认为有可能有实验设计上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视觉搜索非对称性的实验模式,选用的因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时间。而Stivalet认为,这个反应时可能既包含了被试的视觉加工时间,又包含了被试的动作反应时间,所以不够准确。他运用了SOA实验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两者分离开,从而更精确地揭示了两类被试在视觉搜索中的差异。这种实验模式上的不同是否说明两个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还需要我们以后通过更精细的实验操作来验证。
然而Stivalet等人的研究发现,在需要注意参与的复杂视觉搜索任务中,先天聋人被试表现出比听力正常被试更加有效的视觉加工,这点在本研究中同样得到了证实。根据被试类型、靶子类型和项目数量之间三次交互作用所做的简单效应分析,我们发现在项目总量为16的低效搜索条件下,聋生搜索效率要明显高于听力正常学生,而在其它任务条件下,两者差异不明显。这说明聋人视觉注意加工机制的增强,确实会受任务难度的影响。在低水平视觉任务中(高效搜索条件),两类群体作业水平差异不大,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大,聋人在作业中会表现出明显的视觉补偿性增强。这种视觉增强的原因,一般认为是聋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更加依赖于视觉,也有人提出这是他们长期使用手语的结果。因为当使用手语进行交流时,手语使用者一直要注视对方的脸,以便获得准确的来自面部表情的信息,同时他还要兼顾对方手的位置和运动,长期训练的结果,将使聋人视觉识别和视觉搜索的能力显著增强。这种观点也有道理,但却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
5 结论
(1)以中文汉字为实验材料的视觉搜索实验同样可以发现非对称性现象;
(2)无论是听力正常学生还是聋生,他们在搜索“日”字靶子时的反应时都要高于对“白”字靶子的搜索,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对称性;
(3)随着视觉搜索任务难度的增大,聋人在视觉加工过程中开始出现视觉补偿,在项目总量为16的低效搜索条件下,聋生的搜索效率要显著高于听力正常学生。
参考文献
1 Rosenholtz R. Search asymmetries? What are search asymmetries?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2001, 63(3):476-489
2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95-297
3 张明,陈骐. 听觉障碍人群的注意加工机制. 中国特殊教育,2005,(8):11-14
4 张茂林,王辉. 聋人及听力正常人工作记忆的比较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5,(5):21-25
5 雷江华,李海燕. 听觉障碍学生与正常学生视觉识别敏度的比较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5,(8):7-10
6 Stivalet P, Moreno Y. Differences in visual search tasks between congenitally deaf and normally hearing adults.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998,(6):227-232
7 李永梅,曹立人.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性研究综述. 人类工效学, 2003,(2): 37-43
8 施建农等. 7-12岁儿童视觉搜索能力的发展.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1): 337-34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Visual Search Asymmetries
between Deaf Students and Normal students
ZHANG Maoli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6)
AbstractIn order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processes of visual search asymmetries in deaf students and normal students, 20 deaf students and 20 normal students are selected to perform a visual search task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as the experiment materials through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doing visual search experiment.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asymmetry also exists in visual search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both of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show asymmetrical pattern in visual search. At the same time, we find that the visual processes of the deaf are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normal ones when the task is more difficult.
Key wordsdeaf students visual search asymmetries pre-attentive vision processing
(责任编校:刘玉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