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有资料显示,美国95%的连锁店在市场中可获得成功,而独立店铺65%都会在5年内关门。据调查,90%从事汽车美容服务业的都是外行看到有利可图进入此行业的,原本从事相关汽车业领域的投资者只占10%左右。很大一部分准备进入汽车美容业的投资者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和市场潜力往往很有信心,但在货品渠道、操作技能、日常管理、经营发展等方面却显着经验不足。加盟是一把“双刃剑”。加盟者会在发展模式、经营定位、货品渠道、产品价格等诸多方面受制于人。
“僧多粥少”,行业竞争加剧
据了解,由于汽车美容服务业无需购置昂贵的大型修理设备,只要具备一些必备的施工工具就可开展运营,因此相对汽车修理厂、汽车专卖店而言,这一市场的进入门槛要相对低得多,而一些汽车生产销售企业也已开始重视这一商机,正在将触角伸入到汽车美容服务业领域。
专业汽车美容机构在中国出现不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量出现的太阳膜、座椅套业务为其萌芽;九十年代初期,进口防盗器、CD机进入国内被业内视为汽车美容服务业的第一次突变;1995年之后的两年间,真皮座椅、防爆膜业务的兴起掀起了第二轮汽车美容装饰热潮。按照入世时的承诺,我国允许外资进入国内汽车服务贸易领域,于是国外的汽车美容服务连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涌现。
在北京市场,已有月福、爱义行等几个小有名气的本土汽车装饰连锁品牌,去年10月百援旗下的波波也加入这一汽车饰品大军,不到半年时间在北京一下子布兵排阵8家连锁店。但更多的是3M、特福莱、驰耐普等来自国外的汽车美容养护品牌借中国代理机构安营扎寨,其发展经销商数量动辄以数百计。
如去年7月正式入主中国的美国汽车美容品牌特福莱,现在全国已有200家的特许加盟商,作为其代理商,百援的目标是发展500家。同为来自美国的汽车美容品牌,驰耐普在全国各地加盟店也已有数百家,其目标是3年打造1000家连锁店。如果算上那些单一的或是路边自称从事汽车美容的摊点,北京的汽车美容服务机构已经不下万家。
投资成本高,高增长掩饰不了问题
以去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汽车美容品牌特福莱为例,其加盟的等级就分为旗舰店、豪华店、标准店、经济店、创业店等五个级别,收取的加盟金从几万元到上十万元不等,加盟店则可以接受连锁总部统一的专业培训、VI授权、产品配送、店面设计、开业指导等。除去加盟金外,前期还需要投入的资金有店面租金及装修费、产品购置的费用、员工工资等。加盟特福莱汽车美容的投资者一般都是在别的行业有过一定的经营经验及经济基础的人。一个50万元到100万元的汽车美容店在江渐等发达地区大概二到三年收回成本,此间会经历一个较高的增长期。
但对于这样一个仍处于起步阶段的行业而言,高增长并不能掩盖其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业内专家指出,汽车美容服务业目前存在四大困惑,第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是行业内的标准不齐全;第三是各品牌还在跑马圈地之中,终端客户群尚没有得到细分;第四是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度、忠诚度低下。汽车美容服务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平均利润摊薄,行业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的汽车美容市场火爆与中国现阶段汽车销售的“低端路线”有关。有专家预测,随着入行企业的增多,恶性竞争很可能愈演愈烈,如果一段时期内行业规范仍然无法出台,汽车装饰业的发展会在今后2年内跌落到一个低谷。汽车装饰并非“舶来品”,只是在中国比较火爆,欧美国家的汽车服务走的是专业化、个性化道路,车主重的是改装而非装饰,他们会把自己的音响加装“电容”,会做“大包围”,降低整车的底盘,但他们极少去做贴膜之类的。所以国内的装饰市场是地道的“中国制造”,是汽车养护美容市场发展尚未成熟的初级阶段。从市场来看,只有新车才会做美容装饰,一辆车一辈子只能做一次较大规模的装饰美容,市场空间相对整个汽车服务后市场来说其实不太大。
汽车美容概念的引进在我国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而真正有市场需求更是近几年才开始显现。对于前期投资者来说,可能挖到了汽车美容业的金矿,而后来者成功的概率就要打折扣。而且,汽车美容应该属于汽车文化消费的范畴,文化总是多变的。汽车消费对目前的中国消费者来讲还属于高档消费,还不普遍,对它进行装饰应该说是车主人性化的需要,当汽车消费也会普遍化、大众化以后,汽车美容业将不会像现在这么好做。越是往后发展,生产厂商的生产水平越接近成熟,各种设计也都会兼顾到车主各个方面需求,汽车美容业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多元竞争的微利时代。
加盟陷阱多,“圈钱”游戏不停上演
有关专家提醒,对于那些意欲依靠汽车美容服务连锁体制分羹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并非交上加盟费就可以万事无忧,如今所谓“汽车美容连锁加盟”也有很多陷阱。例如某些高喊“零费用加盟、进货零付款、返还装修费、无忧退换货”优惠政策的汽车美容连锁机构,曾被业内人士指称为使用迷惑手段“圈钱”。还有一些连锁机构的加盟费中包含大量的品牌使用费、商标授权费、培训费、企划费、服务费等等,但提供的货品很少,统一配货的价格也定得高的离谱,还有一些所谓的“洋品牌”、“洋连锁”也不过是披着假“洋外衣”的国内注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