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大口钦镇和其他地方惟有一样不同之处,那就是这儿的黄土比别的地方要粘得多,密度也高得多!可在王振刚之前,却从没人对此想过什么,依旧过着他们年复一年的穷日子。
王振刚从小就喜欢画画,曾先后跟四五位教师学过画。中学毕业时,他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水墨、水彩、素描等实画技巧已有了一定的水平。当时村里谁家要是做家具都请他去给家具的玻璃门上画些花鸟虫鱼、喜庆图案等,他每年光靠这项收入就有三四千元,这在八十年代初可是不小的数目。
可到了八十年代末,农村各家做那种老式家具的越来越少,王振刚赖以生存的玻璃画渐渐不吃香了。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王振刚遥望着满天星斗,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在这样一个人人向往创业致富的时代,自己已先走了一步,可当这步迈到了一个死胡同的时候,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是肯定不行的,那么自己该如何重新起步呢?
人家雕白泥我雕黄泥
1990年8月的一天,王振刚的几位学美术的同学来他家聚会。一个同学聊起了有人用白泥雕塑人像和动物像赚钱的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振刚的灵感一闪:别人用白泥,我就用黄泥呗,这遍地粘粘的黄泥是永远用不完的材料,我又有美术基础,最擅长画小动物,这就是别人没有的优势啊!为什么不自己试着做呢?兴奋的他从饭桌上跳下来就去外面挖了一大块黄泥,又拿来孩子的一个玩具细细地比照着,然后开始捏巴起来。一会儿工夫,一个栩栩如生的黄泥昆虫就“趴”在了人们面前。大家都不由得赞不绝口:“像,真像,和真的一模一样!”“就这么做吧,肯定能受欢迎!”一个做生意的同学当时就表示,让王振刚好好做十几件精品,等到10月份的广交会时将他的作品带去试试看有没有销路。
接下来的两个月,王振刚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创作状态:构思、设计、画图、捏型、安装腿脚毛须、上色、晾干。聪明的王振刚很快就探索出一整套制作黄泥昆虫的工艺流程,并做出了十几个人们常见的黄泥昆虫:甲虫、蝈蝈、蛐蛐、蚂蚁、蜜蜂、蝴蝶、蚂蚱……之所以选择昆虫而不选其他动物,他有独特的见解:“昆虫是世界上最小的动物,也是人们最少细看、最少知道的动物,因为好奇和陌生,人们就会愿意买它,而且昆虫身体小,好塑造,并可以用一比一的比例来制作,这就更增加了真实感。”
10月20日下午,王振刚在广州的同学打来电话告诉他:你拿去的16件黄泥昆虫被订购了4.5万个,而且全是通过外贸出口!
王振刚欣喜若狂,一件作品1.2元,一共5万多元啊!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啊!他为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选择的成功而高兴!
11月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由区民政局牵头,由王振刚任技术员的一家工艺品厂成立了!王振刚负责制造模型,工人们再根据模型来做。整整做了三个月,任务终于抢完了。不过当时厂里给王振刚开的工资是300元,实际上他没有赚到钱!
黄泥昆虫工艺品一炮打响后,在1992年春季的广交会上,他们的产品仍是供不应求,一下子就订出了30万件,全部出口!
这时,因为种种原因,王振刚回家成立了自己的工艺品厂,自己重新寻找销路。他开始想法打开国内市场。在最初几年里,他差不多跑遍了全国出名的小批发市场,并成功地打进了黑龙江、辽宁、天津、浙江、江苏等地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产品质量是致富的根本
1994年春天,区里那家福利厂因管理不善而解散。这样,外贸的活儿便落到了王振刚的头上,他踌躇满志地准备要大干一场。恰逢这时,一件小事使他对产品的质量有了新的认识,也使他的经商理念有了大幅度提升。
那是1994年4月,他们突然接到了近300件的退货。这可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啊,他们的产品一直是俏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掉漆的、摔坏的蛐蛐、蝈蝈等!原来这些产品是在装车中不慎摔坏的。对方说,不是我们不讲理,而是我们觉得你们的产品应该在防摔方面做些努力和提高。王振刚马上意识到:这种工艺品不仅要美观精巧,惟妙惟肖,而且也确实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更结实一些。
经多方查找资料,询问有关科技部门,他终于发现了产品易碎的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近两年本地黄泥中的粘度有所下降;二是因为在烘干的过程中黄泥干燥太快,所以就产生易裂的现象。问题找到了,他马上决定在黄泥中兑加一定比例的胶水,使其粘度大大增加,而且今后不采取烘干的方法,要自然晾干。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后来的产品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半个月后,王振刚打电话向那个客户说:“我们真诚地感谢你,你使我们的产品质量上了一个台阶!原来的货我们给你退了钱,今天我们给你们发过去这300件工艺品算是奖励你们的,请以后多提意见,多多合作!”
接到这些奖励的工艺品,那个客户感慨地说:“王振刚可决不是一般的生意人,他要不在市场上称王才怪呢!”
技术改良使他功成名就
王振刚是个举一反三的人,在制作过程中,他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在摔坏的工艺品上,只要一掉漆,里面的黄泥就“裸露”无遗,实在难看。于是他请教了不少画画的朋友和老师,采取了加进某种色素的方法,使里面的黄泥尽量与昆虫的身体保持一样的颜色。这样即使偶尔有摔坏的地方也不至于显得太难看了。
质量在提高,销量在增加,除国内十几个省市外,他的产品迅速打进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人们对黄泥工艺品的认识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客户们对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促使王振刚在制作技术的难度上也要不断加大,水平也要更加提高。开始他们做的昆虫尽管也很像真的,但仍属于“象形类”作品,而今天更多客户要求的却是被称为“仿真类”的产品。这种仿真类工艺品要求不论是体积、颜色、形状等均要和真的昆虫一模一样,就连昆虫的触角、须毛、线条、纹理等也要求绝对逼真,丝毫不差。这样的制作技术对王振刚来说并不是很难,但和制作象形类昆虫比起来要多花时间。为此,王振刚要求工人们宁肯少做,也要做好,绝对保证质量。同时,为了使作品更加形象,更加神似,他攻读钻研了二十多本关于昆虫的书籍,如日本的《昆明学研究》、《水边昆虫》,台湾的《台湾赏蝶情报》、《台湾昆虫记》等等,还记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这些都为他制作昆虫工艺品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1999年12月,日本一家客户来订做15万个金龟子(产于日本的一种甲虫),但要求产品上面的绿色金属光泽要与真的金龟子一模一样。这可难坏了王振刚。他试着用了十多种颜色,都达不到那种晶莹剔透的光芒。为攻克这个难关,他已度过了十多个不眠之夜。有一天上午,他去吉林办事,在街上无意中看见一个女青年手指甲上涂的指甲油发出的光非常接近自己想要的那种光泽,他急忙追了上去。在那个女青年的指点下,他买了那个品牌的指甲油回家一试,果然光泽非常鲜亮,与真金龟子的颜色极其相似!当时,有员工提出用于购买指甲油的钱可以买好几百倍的普通颜料,不划算。可王振刚却说:“质量与信誉是关键,付出肯定有回报!”结果,日本客人非常满意,很快就又订了一批20万件的货。
如今,王振刚的黄泥昆虫工艺品已经远销海外100多个国家,走遍了七大洲四大洋。
更令他振奋的是,他的黄泥昆虫受到了一些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青睐。近年来,王振刚先后为日本东京博物院、台湾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制作了40多种濒临灭绝的黄泥昆虫标本。
从1990年到现在的15年里,王振刚总共制作的黄泥昆虫种类多达两千七百多种,平均每年的出口量高达100万件,2001~2004年每年的出口量更高达200多万件,不仅为国家赚了大量外汇,也使自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