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宠虫”市场看好 养虫虫菜成为潮流






苏北赣榆、灌南、沭阳、滨海一带,成千上万户农家争养浑身闪金的全毒蝎子、大如巴掌的巨型蜘蛛、长有尺余的超级蜈蚣……走出赣榆长途汽车站,“小蚂蚁,大市场”、“包养蝎子蚂蟥,保证财源滚滚”等大小广告牌直扑眼帘驱车下乡,“种虫中心”、“养殖公司”三步一家,五步一户,一个赣榆县就有4万多家特种养殖户。
  宋振峰,一位30多岁的农民,经营着一家种养场名叫“海州湾生物工程研究所”。办
公桌上堆满了昆虫养殖书本及资料。虫房里,放满了盆栽吊兰,周边围放着特制的水泥板,这就是时下最流行的“花房养蝎”见题照。掀开水泥板,密密麻麻的蝎子,抖着一身金毛在一块块方格板上蠕动。宋振峰主要向农民提供蝎种,每560条为一组,售价约千元.一户人家可养1至10组,养殖成功可卖到5万元左右。蝎子从若虫到6龄成虫,自然放养需要3年时间,人工养殖只需8至10个月。在暖房里,记者还看到了体积比臭虫大几十倍的地鳖虫、横行如飞的毒蜘蛛和毛茸茸的珍珠獾五花八门。
  在赣榆,每个“配种中心”可为近两千户农家提供种虫。以宋振峰为例,今年就向1000多位农民出售了近百万条“东南亚钳蝎”种虫。这些与人类并不亲善的虫子,既可食用,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上市出售,获利丰厚。
  在一家“争鸣”大酒家里,记者应邀赴了一次“虫”宴。
  冷盆有两道“虫”菜。一盆是“油炸蚕蛹”一盆是“蜈蚣丝拌萝卜丝”。热菜中“虫菜”就多了。如“雪山飞狐”,用蛋清拌粉丝制成雪山状,把油炸的蝎子做成一只只“小狐狸”点缀其中。“翡翠红玛瑙”则是碧绿的菜叶横上一条条红烧蚂蟥。餐厅经理说,人们上餐馆越来越图个“新”字,从河鱼活虾吃到生猛海鲜,从麻辣火锅吃到十全大补,餐馆烹虫、食客吃虫也符合“新潮”。
  眼下,“虫菜”不仅成了餐馆佳肴,而且围绕“虫”字推出的食品,如“全虫酒”、“金蝎子酒”、“百虫大曲”等也纷纷抢占各大商店的货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然,蝎子、蜈蚣、蚂蟥、蜘蛛、地鳖虫的最大用武之地还在于制药。据说,3000条蝎子可以提取1克干粉蝎毒,而祖传秘方的膏丹散丸中,如同仁堂的华陀再造丸、舒筋活络丹中必须使用蝎毒。
  “虫”市场究竟有多大?如何科学地认识和使用“虫”?中国畜牧学会会长陈耀春认为:特种动物养殖是个新兴产业,这个市场处在刚刚发育过程中。谁有眼光看得早一些,谁就能抓着这个很好的时机。各地应根据市场需求,做到适度规模养殖,切莫一哄而上。
  据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上海市昆虫学会副秘书长司胜利介绍,昆虫种类繁多,科学家对昆虫的专题研究许多领域尚待探索。就养虫而言,至少要避开两个误区:一是引种,以提取蝎毒为例,东南亚钳蝎不属上品,非洲蝎才是良种。二为配种,目前较为流行跨国配种,但不作基因分析,往往不能获得存活力高的种虫。
  有“养蝎大王”之称的科研所教授胡金林则提出警示:上海是特大型国际城市,无论市区还是城郊结合部都不宜提倡。人类对蝎子等虫的认识,特别对它们的价值取向的研究还停留在表层。比如,选用虫作原料的中成药,多数厂家只管生产,而相关的科研所对病人服药后产生的药理和生理等基础性研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                                                       



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