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章君:敢为“帝国大厦”披雨衣







人物档案 
  姓名:章君 
  职务:武汉市瞬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生辰:1950年7月17日 
  籍贯:汉阳 
  爱好:太极拳 
  信条:心有多大,就能做多大 
  记者江身军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正在下雪,天气冷得可怕。 
  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旧又破,脚上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她的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一路上不住口地叫着:“卖火柴呀,卖火柴呀!”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有谁会理她呢? 
  中午了,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谁也没有给她一个铜板。 
  1991年的章君比这个童话女孩好不了多少。关键是,这个男人已经人到中年,40多岁了,还在卖火柴。但这是章君的选择,他心甘情愿,还乐在其中。 
  被人小看 卖火柴挑战歧视 
  直到1990年,初中文化水平的章君一直在街办工厂上班。那时自己“反应比较慢”,比起那些能说会道的“灵光”同事,常被人瞧不起。技术活更与他无缘,他常被派去扫地,搬东西。他提出抗议,领导说:“别争了,你不行!” 
  “越说我不行,我就越要做出样子来。”章君心中不服,辞职卖起了火柴。 
  章君做了个小推车,走街串巷四处贩卖香烟。俗语云:“给烟不给火,真是气死我。”他很自然地接触到火柴——温州造出的廉价打火机那时还远未普及,市民常用的还是火柴,进价两分半,卖到商店,转手可卖五分,“对半”的利润让章君欣喜。一箱火柴可卖十元,搞几个商店形成网点,一个月可收入三四百元,与过去在单位的收入相当。但这样更自由,令他心满意足。遇见老同事,颇有扬眉吐气之感。 
  “火柴男人”还搞起了副业。那时能源紧缺,当时汉阳“偏远地带”如江堤乡、建港等处,经常被拉闸限电。章君白天从汉正街进回蜡烛,晚间专门追逐黑暗。他的BP机上一传来停电消息,他便立刻将一百多斤重的蜡烛挂上自行车,飞快地赶去。一踩就是一二十公里路,汗流浃背,一箱子蜡烛卖出去,可赚得上十元辛苦钱。 
四处探索 冒充内行险出糗 
  满街转悠时,章君到处捕捉信息,卖火柴的蝇头小利,当然让他无法满足。一天,他看街上很多人装雨阳篷,问了安装价格和出厂价及差价。雨阳篷家家户户都要用的,市场有前景,章君想以此发展为新的生意。 
  他挨家挨户去问有没有要安装的。有家客户想装,但怀疑他的实力。章君见生意来了,拍拍胸脯:“你放心,装不好我不收你的钱。”他转身就到厂里进了一个篷子,又到街上买了电锤。虽自己从未沾过这活计,但他觉得应该很简单,不过装个雨搭子嘛,何必让厂家赚去安装费呢。 
  拎着工具他就忙活开了,不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愣是装不妥当。无奈之下,他只有向厂家发出求救信号。结果,别人的安装程序,与他自己主观想象的方法简直“天壤之别”。 
  要不是厂家援手,他的雨阳篷不仅报废了,拍了胸脯的自己更会颜面丢尽。 
  “这件事让我终身不忘。”章君说,这事是他艰难创业路的路碑,同时也让他明白“专业”二字的分量,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打这以后,他十分注重虚心学习,凡事不弄懂搞通,绝不草率行事。他的雨阳篷生意越做越多,还开始装防盗网,积累了很多家庭客户。 
  为人作嫁 做火品牌“靠边站” 
  卖雨阳篷时,有个朋友搞了个晾衣器,委托熟悉市场的章君推销一下。对方几乎没有销售能力,而两者都属居家产品,客户趋同。章君起初卖了一些出去,但总觉得太慢,颇费心思。 
  章君尽管只有初中文化,但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的阅读中,培养了对语言表达的爱好,喜欢琢磨文字,也产生了广告意识。他花了几百元钱在《长江日报》登了个小广告。章君伸开手掌,得意地做了个“OK”的手势,意指广告不过如“O”字母般铜钱大小。但就是这样个不起眼的“铜板”,在那个广告意识尚未启蒙的年代,引来了许多人通过电话找上门来。成交率很高,比自己找上门去强得太多。 
  尝到甜头的章君大受启发,十分注重广告营销、品牌建设。晾衣器老板舍不得投入费用,但章君说服了他。后来,章君承包了该品牌的部分销售权,做了很多营销策划和促销活动,让该产品名声大振。而他在市十五中的经销部销售势头,竟然盖过了厂方。 
  为该品牌的打造,章君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一直只是销售代理的角色。后来,该品牌发生经营变动,与章君的合作戛然而止。有朋友戏称,他是“自己养了乖孩子,结果被别人抱走了”。 
  这段往事,也成了章君最不愿提及的“伤心之事”。 
自创家业 做广告成就“名牌” 
  痛定思痛,章君思量:一定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寻找项目有个特点,总是想找个家家户户都需要的东西。1997年10月,在一家建材商店,一种防水剂闯入他的眼帘。他好奇地探问用途,对方回答:堵漏用的。这让他心中一动,开始深入了解这个产品。 
  通过走访周边亲朋邻居、客户,他感觉到渗漏是市民十分头疼的事情,十家之中,至少有一家在渗水,而楼上楼下邻居很多为这成了冤家对头。房子就算一时不漏,而新房过了五年保修期,都可能漏水。章君看好防水是个长效生意,找了两个泥桶工,便成立了一个经营部。 
  自己的品牌,就如同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起个响亮的名字,章君为此搜肠刮肚了好长时间,绞尽脑汁。“诚信”、“大禹”等名字,都被他排除。有天看报纸,“瞬间”这个词让他眼前一亮。“快”,很切合他对防水服务的要求。他回去查阅字典,才知道自己误读的第三声其实应读做第四声。经过一番咬文嚼字,广告词也随口而出:瞬间防水,滴水不漏。就用这个!一旦确定,他立刻就申请了商标注册。 
  已在武汉街头消失的麻木,曾是“瞬间防水”的广告阵地。章君安排一些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在麻木背后贴了很多标语。只要有了钱,章君就首先想到做品牌广告。在报纸上登广告,他总是不吝成本,尽可能选择最引人注目的彩色或位置最好的版面。 
  1999年,在防水业中,他第一个跟114查号台取得联系,市民家中漏水,只要拨打114,电话便可直接接到瞬间公司。这种“垄断”持续了几年,一年费用仅数千元,却着实打出了品牌影响。 
  章君说,武汉大小防水公司足有上千家,论实力前面还有很多老大哥,但论品牌意识,“瞬间”应属业界第一,是闹得“最水响”的。 
  2000年,位于十五中的经营部,已变成了正规公司,每天门庭若市。只可惜,顾客中有不少是来联系返修事宜。 
  公司第一年做的防水工程,第二年几乎全部漏水。章君不是马路游击队,要对客户负责到底,有的返修,有的渗水淹坏了人家墙面地板。谈起当年窘境,章君呵呵一笑,连赔钱的事都有。 
  防水工程技术难度较大,章君和员工虽努力学习,但奈何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一度徘徊不前。有时虽有利润,却被返修及赔偿消耗掉。到2003年春节前夕,章君甚至向骨干员工借了3万元钱,才结清员工的工资。 
  “绝顶”览胜 登临绝顶披“雨衣” 
  2003年,章君高薪引进了一名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对员工进行全面培训,并将他们外派学习,回来后彼此再交流。技术工人经数年磨练也多有积累,经过点拨水平大为精进。公司还取得了进行大工程施工的资质。 
  章君分析了公司的客户结构,发现民用比较多,只能小打小闹,利润不高。他决定调整方向,主攻大工程。防水工程界有实力非常强大的公司,新闯入的瞬间,与之匹敌,无异鸡蛋碰石头,屡屡在大项目的竞标中败阵。但是,章君从未打过退堂鼓,机遇在坚守中来临。 
  瞬间公司以前曾为徐东路上的电力大厦做过零星的防水业务。2004年10月,该大厦又有一笔70平方米的防水工程。这是笔3000元的小单子,相当危险。大厦当时本来已是武昌最高的楼宇之一,但在25层的楼顶,还矗立着20米高的装饰塔顶,以安装避雷针。渗漏就发生在塔顶。 
  章君接下了别人都不愿做的这个工程,并借此练兵。 
  塔顶是个圆锥形,要想施工,必须有人爬上五层楼高的塔身,抵达2平方米面积的塔尖上,安装固定架。章君说,就算没有风,人在高塔上也会像羽毛一样打晃,前不久热映电影《金刚》中,大猩猩金刚爬上的帝国大厦顶端,和电力大厦这个狭窄的塔顶十分相似。 
  施工当天,章君带着望远镜和对讲机来到楼顶,亲自督阵。一旦出现闪失,将给他的公司和事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当系了双保险绳的师傅朱佳忠往楼顶攀爬时,他的心也悬了起来。 
  据朱佳忠后来讲,人在上面就像骑在飞机上一样,眼睛完全不敢朝下看。一个小时后,当他下到楼顶,双腿因后怕颤抖不止。 
  工程完成后,客户竖起大拇指,“塔顶自楼房建成从来没人上去过,你们解决了多年的渗漏。”对方忙着叫章君收款,他却推辞:“再下几场大雨检验下再说吧。” 
  这让客户十分感动,他当场表示,整个大厦的防水工程全包给你们了,今后有类似工程你们还是首选。瞬间公司不仅接到了该大厦上万平方米墙面工程,也在业界打响了名声。现在,大工程占公司的收入比例,已从2003年的二成上升到七八成,瞬间公司发展走上正轨。 
  如今,瞬间牌防水剂已经面市,公司正从单一的技术服务过渡到产品技术并重。章君说,自己的理想,是让瞬间产品走向全国。



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