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爸爸马三立

作者:马景雯 张宝明



“文革”期间受罪,忍。多劳少酬,忍。遭受个人攻击,忍。在挖掘传统相声、创作新段子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忍。年老鳏居孤独,忍。无情的病痛折磨,忍……爸爸为什么要忍;为什么能坚持一忍再忍;他到底从忍中获得了什么?
  忍是识时务求生存的一种手段。旧社会艺人是下九流根本没有地位。只能任人宰割,力量对比悬殊,不忍就不能生存。忍是一种责任。否则一家人无衣无食枉为人父、人夫。忍还是斌自己的“价值”负责,不做无谓的牺牲品。
  忍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忍是大勇不是匹夫之勇。忍是大智不计一城一池得失。忍是艺术要运筹技巧。忍需要心理平衡不是消沉而是奋进。忍蕴涵着包容,加上诚实率直持久与人和。忍是一种修养,它使入不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爸爸在长期的克己忍耐中习惯低调做人并心安理得。
  爸爸说:“忍不容易,忍这么多年更难。人生下来不是都会忍,先是没有办法只能忍,后来才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自觉地、主动地忍。人不能长期一帆风顺,忍也经常有反复。但是想有作为的人,对忍,不轻言放弃。我这些年得到锻炼,总结的时候总是不忘感激‘对手’(包括人和不利等因素)。”
  爸爸曾诙谐地解释过自己名字,他说:“马三立,站起来,打倒;再站起来,再打倒;再站起来,立稳啦。所以叫‘三立”’。
  
  不让爸爸晚年寂寞
  
  老人有几怕,其中一怕就是寂寞。单身老人更是雪上加霜。爸爸一生以观众为伍,以舞台为家、以笑声为动力、以说学逗唱为生活要素的相声老艺人,一瞬间静了下来,他是不是难以适应、难以接受、难以平静呢?不管他的平衡能力、调节能力、排遣能力有多大、儿女们都关心他这些面临的实际问题。
  爸爸的晚年生活,我给总结成两部分,一是爱好,二是需要。那么爱好就是爸爸自己的爱好,但需要又可一分为二,有致力于自己的需要,也有满足他人的需要。
  爸爸的爱好非常广泛,我看三百六十行,爸爸和哪一行的师傅都能说得津津有味。
  爸爸晚年爱好的第一项就是聊天,特别是视力、听力下降后,要是他认为属于重要的事,他必带上助听器认真地听,问明白,一辈子不愿意囫囵吞枣。但当他问的问题,对方一时也说不出“所以然”时,他便机警的把话题一转。即便没得出答案,也不让对方下不来台。可聊天中他知识领域里的正确答案,他会无保留地告诉对方。多年来除了他说笑话,抖包袱,有些内容可能不“粘边儿”外(粘边儿就不可笑了),凡是他郑重其事说的话,都是有根据、有理论、有出处或是经验之谈。经得起推敲。
  妈妈走了,爸爸老了。他一个人住在疗养院,有清静随意的一面,也有寂寞孤独的一面。身为爸爸的儿女都会有共同的想法,那就是:“不让爸爸寂寞,要从我做起。”可是人到老时性格总会有些变化,不然为什么天津卫有句谚语叫“老小孩”呢?要长期的接近他,陪伴他,既为老人解闷,又不给老人增添烦恼是我和爱人胖子的初衷。
  我和胖子看望爸爸,发现吃饭时,聊天时气氛热烈、亲切,等送我们走时,爸爸总说:“别老跑了,路远,家务事也不少……”但他的眼睛里却流露出盼望我们常来的神情。我们猜着了老人的矛盾心理,又愿意我们常来,又怕给我们增加负担。因为那时我俩还都没退休。另外,确实从老城里到大理道路程不近。
  儿女疼老人的孝心是挡不住的。现在我俩的四位老人已走三位。只剩爸爸一人,理当尽力照顾,何况爸爸喜欢咱去、盼着咱去,咱不管有什么困难,也一定要常去看爸爸、陪爸爸、让爸爸开心。
  二十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爸爸对“可口的吃”、“合体的穿”、“舒适的住”,的确感觉非常知足,但真正能引起他从内心高兴,从心里乐的,不是金钱,更不是地位,而是怎么样能让观众笑,最好是想起来还笑的包袱结构和俏言妙语,一句话他心里装的全是相声。
  为了能和爸爸有共同语言,我们尽量熟悉相声表演,打听民俗,搜集笑料,学习历史典故,唱词辙韵等等,就是为了能簇拥在他的膝下时有更多的话题,让他高兴。只要看到爸爸的笑容,一切付出都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记得爸爸晚年曾经让胖子办了这样两件事:一是给高笑林先生发封贺信,二是让他买点透明胶圈。
  第二天当胖子告诉爸爸,信平安发出,并递给爸爸一包透明胶圈时,爸爸说:“哪用的了这么多。”胖子说:“人家不卖零的。”“在哪买的?”“东南角海河边上,‘文化用品批发市场’。”“这一大包多少钱?”“两块钱?”“行,下回还买他的,分量足!这让爸爸乐了一天。”
  爸爸关心国家大事和天津市的发展,他每天坚持看日报,晚报,留心文化新闻,特别是曲艺相声的动态信息及体育赛事。电视节目着重两项,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他常和来人说:“我也不上班了,也不出门。少看一次天气预报,心里就像少点东西似的。有时吃着饭,都放下碗筷儿注意听,你说有我的嘛呢?”
  读书习画也是爸爸的晚年爱好,如《天津曲艺》、《长寿》杂志,还有很多从四面八方寄来的资料。早期还能写回信,甚至改“活”,练画,是为了应邀给别人画扇子面。经常画些东西给我们先看,征求意见。总说:“画的好坏不要紧,得让人看明白扇面画的内容。总以为是在人家扇面上“探笔”,那就太对不起人家了。咱又不是印象派画家。”
  2000年前,媒体的采访、同行及老观众来访不断,外出活动也接二连三。所以同他合影留念的人数不清,他从不拒绝。总和我们说:“人家大老远的来,就为跟我照张相,我心里实在感谢人家,合影不就是为留我一个模样吗?你说咱要是真好看也行,现在我这模样多对不起人呀!”
  
  (摘自《我和爸爸马三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定价:39.00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