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我眼中的印度知识分子

作者:袁南生











  
  甘坐冷板凳
  
  在国内,形形色色的“正高”、“副高”头衔满天飞,来印度后,同许多知识分子打交道,却发现他们的名片上只标明是否是“博士”、“教授”,从未发现有人在名片上标明是否是“博士生导师”,是否是某种重大荣誉获得者,除了博士和教授,也从未见过其他专业技术头衔。印度博士和教授们的形象有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洋”的一面,更有身穿印度民族服装,脚踏传统凉鞋的“土”的一面,且“土”的一面更为常见。这种“土”,并不表明他们是不学无术的乡巴佬,恰恰相反,印度知识分子许多曾留学海外名牌大学,能说好几种语言,同国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印度学者具有良好的学术素质,对国际学术标准和交流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比较熟悉,与印度学者交谈,很容易感觉到他们有国际学者的风度,他们的一身“土气”,只是表明了他们更注重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不刻意在外表上与大家有什么不同。
  印度知识分子对工作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扎扎实实,不急功近利,没有浮躁之风,让他研究什么课题,就研究什么课题,不会挑肥拣瘦,只要工作需要,他会不厌其烦、不嫌枯燥,一如继往地研究下去,脑子里几乎没有“跳槽”、“下海”之类的念头。深圳华为集团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了华为印度研究所,聘用了近600名印度软件技术专家,这些人工作都认真负责,相互协作,严格按程序办事,从不自以为是。我多次陪同国内代表团到该所访问,每次访问,都能加深我的这一印象。华为研究所所长袁子文介绍说,如果你让印度软件专家干什么事,他会把你的要求形成文字,请你确认,然后开始工作,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又会请你对已完成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和下一步的具体要求予以确认,然后又接着干,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完成整个课题。美国的英特尔公司等上百家软件企业在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机构,印度自身的软件开发机构也急剧膨胀,在班加罗尔和印度其他地方对软件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但在华为研究所工作的印度软件技术专家队伍却极少发生跳槽现象,尽管华为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并不比其他同类研究所有什么优越的地方,这说明了印度知识分子更多地是重工作环境,重事业成败,而不是把待遇放在第一位。
  印度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做学问的地方,而不是衙门。在孟买大学、班加罗尔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里,没有一栋一栋的办公楼,也没有厅级、处级官员之类的概念,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的知识分子,基本选择不是升官发财,因而很少有人去投机钻营或傍大款,也没有哪个高校为了创收去办什么研究生班,而是认认真真教书育人,老老实实做学问。只要你对印度知识分子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你就不得不佩服他们脱尘出俗、淡薄名利的境界和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下来的本事。仿佛他们是社会中的另类,对金钱地位、吃喝玩乐的诱惑难得动心。正因为他们冷板凳坐得住,印度才能在一些科学领域特别是在某些基础科学领域中占有领先地位。2002年年底,印度塔塔科学院在孟买举行世界数学大会,中山大学数学系主任、山东大学数学系主任等应邀与会。这两位中国的博士生导师当时对我说:“印度数学家提交的论文水平之高确实出乎意料之外,中国数学家目前很难写出来。”“什么原因呢?”我请教他们。他们的回答是:中国学术界现在有一种浮躁的风气,静不下心来,为了评职称、得奖项或获得研究基金,有一点点成果就忙不迭宣传上报,加之,不少优秀的人才不愿搞基础研究。相比之下,印度知识分子甘坐冷板凳,一个课题研究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也心甘情愿,自然比较容易出成果。
  当我撰写此文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我熟悉的一个个印度知识分子的面容,我情不自禁地将中印两国的知识分子做一番比较。我想说,虽然印度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l0亿人口中约5亿是文盲,在许多方面我国显然领先于印度,但是,如果用国际上通用的科研经费、科技人才数量、科学著作、科研成果等指标来衡量的话,目前印度的科技发展水平已名列发展中国家前茅。正因为印度知识分子潜心基础科学研究,不浮躁,坐得住,印度自独立以来先后3次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医学和经济学奖,软件业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据印度软件行业协会统计,仅10年时间,印度软件业就将日本和欧洲远远抛在了后面,成为仅次于美国、雄踞世界第二的软件大国。近几年,印度软件业的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同时,印度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软件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印度人把软件业做成了一个大品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出版的最新《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中,连续两年从13位下降至25位,而印度的科技竞争力一直排在我国前面。印度出版的科技著作占世界第8位,有18种科技杂志被收入国际权威科学情报刊物《最新刊物目录》。印度科技人员在国际科学期刊和国际科技会议发表的论文数量领先于我国,特别是1995年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相当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表论文的总和!当然,我们不能说,印度这些成就的取得仅仅是因为印度知识分子乐于奉献,甘坐冷板凳,但是,如果我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乐于奉献的人越多,甘坐冷板凳的越多,中国知识分子的贡献肯定会越大。
  (摘自《感受印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定价:49.00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