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长篇小说《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梗概

作者:瓦.拉斯普京 杨 拓











  斯韦特卡和母亲见面之后没有回农村,而是留在了奶奶叶夫娜托卡娅·鲍里索夫娜身边。她再也不想躲藏了,无论父亲阿纳托利,还是外公伊万·萨韦利耶维奇都不能说服她。他们只好让步了。家里由于塔马拉·伊万诺夫娜不在,乱七八糟,一家人各奔东西。伊万到别墅去住了,不再在城里露面。
  对塔马拉·伊万诺夫娜的审判在九月中旬进行,在提出刑事诉讼三个月之后。辩护律师还是请了。然而,真还不如不请。在法庭上,律师以极快的语速指出,被告在犯罪时无责任能力。塔马拉·伊万诺夫娜没等到他说完,就嚷着说着不是事实:如果她事先做了准备,哪来的无责任能力……
  被告完全认罪,受害者的代表没有出席审判,犯罪事实无加重罪行的情节,犯罪动机明确——审判自始至终很平静。
  开庭三个半小时之后,开始宣判:监禁塔马拉·伊万诺夫娜六年。法庭让她作最后陈述,她说:“我有罪。我不会后悔。我对做过的事不后悔。现在让我服六年苦役,但让强奸犯不受惩罚地溜走,对我来说,我一生的自由都将变成苦役……我不上诉。我做的事情由我承担。”
  最后塔马拉·伊万诺夫娜拥抱了女儿斯韦特卡和儿子伊万;警卫催她走,她只是向丈夫和父亲点点头,就头也不回地走了。礼堂里的人们站起来向她致以热烈的掌声。塔马拉·伊万诺夫娜被转到离城九十公里以外的女子劳改营,开始在那里缝制棉坎肩。
  斯韦特卡回家越来越少,回家也只是为了取落在家里的东西。
  母亲不在家的这几个月里,伊万的个子长得惊人,但他不会照料自己,以前都是母亲管理他。上学让他感到乏味。有时候他想离开这一切一切,包括家里,包括学校。这一切让他烦透了,恨不得随便跑到什么地方去。
  十月底,一个寒冷的周末的晚上,伊万·萨韦利耶维奇来电话,让伊万到他的家里去一趟。下星期六放学后伊万去了。外公伊万·萨韦利耶维奇虽然没有躺倒,可眼睛身陷,明显地又老了许多。
  夜里,老人抱怨地对伊万说:“你的大舅瓦西里,十五年才回来一次,只住了三个晚上。还是因为参加你外婆的葬礼。这正常吗?我流着泪把你母亲的事写信告诉他,而他只写了:同情妹妹。伊万!用你年轻的头脑告诉我……你说为什么我们的人民这样冷血,对亲人这样冷漠?”
  “不知道。”伊万一时想不出怎样来回答外公的提问。
  月亮升起来很晚,伊万·萨韦利耶维奇吹灭了灯,然后站到窗前,窗子上映着栅栏冰冷僵硬的影子,他快速地在胸前划起了十字。
  十月还未结束,天气就早早地转入冬季。长久挣扎在忍耐极限的阿纳托利似乎掉进了深渊,他无论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
  按规定在劳改营同犯人会面应该一季度一次,但那里奖励塔马拉·伊万诺夫娜一个月一次,于是她自己决定谁来看她——丈夫,女儿,儿子或者父亲。之所以迁就塔马拉·伊万诺夫娜,是因为她在劳改营上上下下,无论是在犯人当中,还是在领导中,都享有威信。她教育儿子要尊敬和帮助外祖父。让塔马拉·伊万诺夫娜警觉的是斯韦特卡,她发现女儿的童贞时代结束了。阿纳托利每次都等着同塔马拉·伊万诺夫娜会面,但又感到有些压力。他给她报流水账,为的是让妻子少为他们操心。每次离开妻子后,阿纳托利都感到松了一口气。
  阿纳托利在家就像在外面一样——那么空空荡荡,那么凄凉。在新年和圣诞节的那些日子里有很多晴天。挂霜的树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积雪在人们脚下发出快活的吱吱声。阿纳托利想:“这是昔日生活的残余,还是新生活终归在诞生呢?”他已经变成一个爱流眼泪的人,为生活中奇迹般地保留下来的好东西而流泪。
  阿纳托利走近窗子看着道。两个节日的夜晚都过去了,人们又被关进了住宅。开始驯服地等待,等待什么时候太阳把白天拉得更长些,给一早一晚增添一些明亮的时间。
  四年半过去后,塔马拉·伊万诺夫娜被释放了,因为她的模范表现和勤勤恳恳的工作。
  这四年半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事情。斯韦特卡的奶奶托卡娅·鲍里索夫娜去世了,把一居室住宅留给了斯韦特卡。过了半年,斯韦特卡嫁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骗子,又同他生了一个女儿。当她知道丈夫混迹于吸毒团伙之后,就同他离婚了。
  伊万毕业之后在水文气象站工作,而后又入伍两年,在后贝加尔的火箭部队服役。
  伊万·萨韦利耶维奇已经快满七十七岁了。
  阿纳托利转到了一家装修公司,收入还不错。
  当塔马拉·伊万诺夫娜走出劳改营的大门,回到家的时候,阿纳托利完全不知所措,笨拙地拥抱了她一下,就放开了。
  “你怎么了,把我当成侄女了……”塔马拉·伊万诺夫娜严厉地说,然后把行李扔到一边,腾出双手,“来,再来一次!”
  
  人应该完善自己
  ——浅论《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
  
  □ 杨拓
  年近七旬的俄罗斯二十世纪经典作家瓦·拉斯普京依然宝刀不老,2003年又向世界文坛捧出了《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这部长篇力作,一经出版就被慧眼独识的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几家机构组成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评选为2003年度最佳小说。评选委员会的评语中说:“这是一部真诚的忧愤之作。吸引我们的是作者对社会普通人群的关注,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它提示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迅疾变化和充满诱惑的时代,作为人是否应该固守一点什么?”
  瓦·拉斯普京一九三七年出生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安卡拉河畔上的一个小村子里。196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为玛丽娅借钱》使他一举成名。接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表了《活着,可要记住》(1974),《告别马焦拉》(1976)等以西伯利亚农村为背景,描写俄罗斯普通人生活的小说。在这几部作品中,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注重发掘俄罗斯传统道德精神价值,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奠定了拉斯普京的“农村题材”作家的地位。
  《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是拉斯普京对人的道德伦理这个哲理问题的又一次探讨。这部作品展现了作家的道德探索和俄罗斯存在的尖锐的社会问题,在塔马拉·伊万诺夫娜这些俄罗斯妇女身上体现出作家所追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的思想,深刻地指出人应该完善自己,人应对自己的精神和道德的堕落负有责任。
  《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写的是当代俄罗斯一个家庭的悲剧。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小说描述的是老伊万的女儿和小伊万的母亲塔马拉·伊万诺夫娜的未成年女儿遭到强暴,在诉诸法律的过程中,遇到种种阻力。女主人公在法律徇私舞弊的社会丑恶现实面前,绝望之际不惜以自身铤而走险,潜入检察院开枪打死罪犯,自己也锒铛入狱,一个四口之家几近毁灭。塔马拉·伊万诺夫娜维护尊严的道德勇气,不能不令每一位读者对俄罗斯女性刮目相看。俄罗斯女性的这种大无畏勇敢精神不能不令人吃惊。相对于俄罗斯的男性呢?塔马拉·伊万诺夫娜舍身打死罪犯后,她的儿子伊万面对父亲的感受:“伊万打量着父亲,不由得问自己:他,父亲,敢于去做母亲做过的事吗?他该不是胆小鬼?他回答自己:不,父亲不是胆小鬼,他敢于做任何事情,如果……他能想到的话。然而他也可能想不到,不是因为缺乏头脑,而是因为头脑处于某种特殊的抑制的状态中。”也许就是由于“某种特殊的抑制的状态”,使拉斯普京作品中的女性更多于男性。
  拉斯普京笔下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与他对俄罗斯文学的独到认识和理解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俄罗斯文学有一些与其他文学所不同的特征。我们的文学艺术更广,她是人民命运的表现者,她的存在不是为了给读者消遣,而是为了把读者聚集成一个精神的、民族的主要部分。”拉斯普京赋予俄罗斯文学一种重要的使命——表现人民命运,所以,他尽量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去完成这个使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