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塑造大国心态

作者:杨 琳











  然而,历史的阴影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中国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一直是无可争议的强国,但近代以来,中国却经历了大国地位被剥夺的残酷过程,历史的伤痕一直没有从中国人的心头隐去,造成国民对国际社会普遍的负面看法。
  与此同时,中国崛起的进程并不平坦。丁元竹说,现有的国际规则更多地体现着发达国家的利益需求,对后发国家的利益存在严重的制约。发达国家不会自动让出现有的机制权益,会千方百计把中国排斥在利益安排之外,以遏制中国的迅速发展。因此,就在国民陶醉于国家的快速发展之时,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让中国人从盲目乐观中猛醒过来。其后的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频频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中日政治和经济摩擦等,也都在不间断地提醒中国人:中国的国力尚不如人,民族忧患就在眼前。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分析说,历史与现实叠加,使中国人心态中自卑与自大这两种极端的心理复杂地交错,两者之间仅仅是一纸之隔,很容易动摇,国人的心态还很不稳定。如果用这两种心态去看待世界,我们就很难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无法作出最有利的对策。陆学艺说,历史心态肯定会有一定的惯性,要将其影响弱化,一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自身的不断发展。再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冲刷,历史心态的惯性会有所减轻,社会发展成果的巨大积累也会使人们更加自信,国人心态也会更加健康。
  
  大国心态的五大要素
  
  历史证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强大,不一定能使一个国家自然拥有世界大国的地位。要成为真正的大国,除了具备基本的强盛国力外,中国还需要具有国际影响力,这既包括在国际事务中要有所作为,也包括国民在言行举止中健康心态的流露。因此,理顺大国心态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关键因素之一。专家认为,中国国民的大国心态应该包括五大方面。
  平常心。平常心就是冷静地、有长远眼光地面对每一个胜负得失。叶自成说,在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正常的、变化的和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摆脱历史的思维定式,采取灵活和务实的立场,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各种复杂的国际事务。丁元竹说,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国家关系和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国更应用平常心态来看中国面临的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承认中国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积极应对和解决。
  进取心。中国人有力量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中汲取精华,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应该看到,中国所遇到的大都是前进中、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步解决和克服的。中国要积极推动世界的多极化发展,积极努力成为真正世界强国,积极努力解决各种难题。政府的进取心和民众的进取心凝聚起来,就会成为战无不胜的力量。
  包容心。作为一个大国,其国民应该拥有大国的气概和宽广的胸怀,既要能够包容地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博采众家之长,也要能以包容的心态去处理历史问题和国际纠纷。陆学艺说,“睦邻、安邻、富邻”是处理周边关系的准则,无论对内对外,都不纠缠细节,而着眼于长远的实力提升,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和自己,这是大国国民应有的心态。
  自信心。陆学艺说,“不卑不亢”历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对外交往心态,尤其是面对强于自己的国际力量。丁元竹说,在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中,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态,是一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上,也体现在国民行为层面上,特别是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国民在境内外的言谈举止的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将会真正体现出大国心态,并赢得世人尊敬。
  责任心。对于国际发展和世界和平,中国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主动创造精神。叶自成说,“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外交韬略,要求我们在作出外交决策时必须对国际形势有深邃的战略眼光,对中国对外事务有全局性的考虑和前瞻性的规划,既要有符合大国身份的胆识和气魄,又能牢牢把握住发挥大国作用的领域和分寸。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主动与否,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十分重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更加主动地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结合自身实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应更加勇于参与国际博弈,对涉及国家利益以及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勇于在涉及自己利益和原则性问题的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塑造大国心态的途径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国民心态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国民心态越是健康,就越有利于中国更早、更好地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但是,改变人的心态和观念并非易事。建设大国心态,首先要建立公民教育的有效渠道,从政府到社会,从学校到家庭,从媒体到个人,都要积极参与。
  观念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被逐渐改变。因此,在全社会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由讨论的氛围是首要前提。金熙德说,大国心态的培养不可能是单方面教育的结果,而且必定是一项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只有公众主动参与到广泛的讨论和自我反省中,主流社会再加以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国民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国民心态才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媒体承担着塑造大国心态的重要责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步,政府部门、知识界、新闻媒体和大众之间的相互作用日趋复杂化,舆论的作用对于民族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叶自成说,现在人们都是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和国际信息,其所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媒体过滤的、带有媒体观点倾向性的,因此,媒体的报道更需要客观与公正,不能发泄情绪和做不必要的联想与夸大,这样才能引导公众心态回到正常轨道上去。丁元竹说,全球化时代要求媒体将“报喜”与“报忧”兼收并蓄,使民众了解国家和国际的安全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坦然、积极地参与应对,逐渐形成一种能够正确、客观、冷静地看待世界,从容应对世界风云变幻的心态,否则就有可能落入大国寡民的怪圈。
  此外,大国心态表现在国民生活的细节之中,建立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是目前要做的基础性工作。一个大国必然是文明的国家,大国国民的习惯、举止和修养都应该是文明的、有规范的。提高中国国民的文明程度,要从一些基本的制度、行为规则和准则的制定入手。陆学艺说,我们的奥运冠军在升国旗仪式上的表现;有人笑嘻嘻很放松,有人立正站好很严肃,有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很虔诚,大家并没有一个规范的表现。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在世界人民面前却透露着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和心态。类似这样的规矩都应该建立起来,找回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面貌和风采。
  (摘自《2005中国政治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定价:28.00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