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青少年自费留学的审视

作者:曹保印











  王寒是新近归国的金融学硕士,他这样告诉我:“上学期间,打工很不合算,毕竟,打工是很累的事。很多留学生刚出国时白胖白胖的,但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变得黑瘦黑瘦。这是因为一不习惯吃西餐,二是口袋里没钱,不敢吃。在英国,一根黄瓜都要卖到10多元人民币。本来就吃不好,再利用休息时间出去打工,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谁受得了?英国学生打工,是生活习惯,收入也高,但中国人就不行。虽说很多留学生咬牙坚持住了,但往往是上课打瞌睡,成绩往下滑。花了几十万元去留学,到头来却没学到东西,虽说打工挣了几千英镑,可这成比例吗?说它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为过吧?”
  王寒最后对我说,如果家长真想把孩子送出国,就一定要准备好足够的钱,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留学期间为钱发愁。那种抱着准备一年或半年的钱,其余部分靠孩子自己打工挣的想法,不现实,也是残酷的。就他所知,很多这样的留学生因此而拿不到毕业证,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
  学者陈屹在《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中这样写道:“在国内,一些父母不惜拿出自己后半生养老的积蓄,迫不及待地把子女送到国外留学。表面上,孩子们在美国学习进步,身体健康,财源确保,父母心中石头也落了地,认为终于力所能及地领孩子走上了一条前途似锦的大道。然而,在很多小留学生内心最深层的角落里,有一块不被人知,但是永恒缺离、难以弥补的版图。”陈屹说,这个版图就是小留学生因为始终难以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而缺少知心朋友的孤寂心理,“当我问到他们小留学生出国的最佳年龄时,孩子们说:‘不是实际的年龄,而是实际的心理年龄,以及对诱惑的承受力。’”
  在采访中,我也感受到,的确有不少家长因盲从和欠考虑,花了不少钱送孩子留学,结果却事与愿违:孩子在国外或因受不了那份刻骨铭心的孤寂,或因语言学习一直过不了关而灰心丧气,继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更有不少年轻的留学生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因感受到国外高度开放的环境、松散式的教育方式而彻底放松,全盘接受了西方社会的事物,包括一些不良文化、不良习性等,从而失去了中国人最可贵的本质。这最后一种情况,就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了。而这些恰恰都与孩子们的心理年龄有关。
  长期以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人才观念。这主要是因为距离产生了美。但有关专家却指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错,可念的却未必都是“真经”或者即便是“真经”,但因中国土生土长的“菩萨”们听不懂,到头来“真经”也成了“假经”或“无用经”。
  在采访中,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半年前,学成归国的李星(化名)到郑州某科研单位应聘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在应聘前,他信心满怀,觉得凭着自己十几年的留学经历、一口流利的外语、高超的计算机水平,得到这个工作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然而,当他站在评委面前回答评委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时,他却发现自己的表现如此地令人尴尬:由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在国外生活和学习,较少接触国内人士并用母语和人交流,所以,他的母语水平比较差,要流利地回答评委们的提问,必须使用英语,而评委们是清一色的中国人,虽然对他的答案也能基本正确地理解,但他们考虑到自己的职员将来面对的人毕竟以国内人士居多,李星的母语水平又不足以与国内人士交流,势必要影响工作及与同事间的人际交往等因素,只好忍痛否决了李星的工作申请。事后,李星对我说,这件事对自己的打击很大,使他甚至有些后悔不该那么早就出国留学。
  的确,虽然留学生们在国外学习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崭新的思维方式,但中国自有长期形成的特殊国情,即便现在加入了WTO,也并不是说这个特殊国情就会一夜突变。这样,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就须通过变通的方式“入乡随俗”,然后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在国内接受过完整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然后才出国的高级留学人员还好说,因为他们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接受这种“入乡随俗”的变通方式;可没有在国内接受过大学教育,甚至连完整的基础教育也没完成的中初级留学生就不好说了,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西化得比较严重,很难接受这种“入乡随俗”的变通方式,从而只能高不成、低不就地悬在空中。
  青少年自费留学本身是件好事,它可以从另一条途径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入学率低、教学内容呆板、教学方式单调等,同时它也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鼓励了民众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建设国家服务。但如果对青少年自费留学工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就可能出现良莠不分、盲目消极和适得其反的结果,特别是家长不要只为孩子躲避高考的激烈竞争或纯粹为了一张“洋文凭”而送子女出国。毕竟,国外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高学历专业在国内也未必就能有用武之地,而同样的知识和能力,用低于国外10倍的投入就能在国内大学获得,又何必多走许多“弯路”呢?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希望广大家长在让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前,认真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力争使自己高额的投入,要尽可能成功地取得同样高额的回报。
  (摘自《直击中国教育底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定价:29.80元。社址:北京鼓楼西大街158号,邮编:1007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