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伊拉克战后生活一瞥

作者:聂晓阳











  伊娜斯介绍说,他们一对夫妇住在一个狭小的储物间里,其他人住在门房的另外一个小屋,门房的过道就成了一家人的厨房。我看到在储物间里堆满了破旧的棉被和毯子,他们就靠这些东西铺在地上过夜。厨房里有一口小锅和一堆油乎乎的厨具,另外一个小屋里摆着一个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破沙发,点了一盏碗口大小的煤油炉取暖,屋里烟气熏人。
  令我吃惊的是,这家临时居民的儿媳妇伊娜斯竟然就是在中国使馆成的亲,而且现在已经身怀六甲,如果到夏天还没有其他合适的住处,她就打算把孩子也生在中国使馆。
  夏南详细询问了情况后告诉我说,2003年7月,因为家里太穷,伊娜斯的父亲为了减少吃饭的人口,就威胁女儿说,如果不马上结婚,就把22岁的她嫁给一个她并不认识的人。于是伊娜斯就和现在的丈夫、23岁的史哈夫匆匆结婚了。他们的婚礼是2003年7月15日在中国使馆内的空地上举行的。婚礼进行时,负责保卫这里的警察鸣枪表示祝贺。
  
  伊拉克“粮票”
  
  按照计划,我和阿德南、贾迈勒去供应卡换领中心。这是伊拉克遭受国际制裁后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从卖石油的钱里划拨专款,购买米面油茶糖等生活物资按人头免费发放给人民,发放的凭证就是供应卡。它有点像中国的粮票,但是必须根据人口变动情况一年一换。
  我们去的第一个供应卡领换中心设在一个幼儿园里。我看到在这个遭受战乱的国家,连幼儿园墙上贴着的图画,也有好几辆坦克,武器是这个国家最常见也最喜欢画的东西之一。
  第二个供给卡换领中心在一个青年活动中心内。偌大的足球场早已弃之不用,成为寸草不生的泥泞不平的废地。贾迈勒说他原来经常来玩,但现在人们好像已经忘记生活中还有休闲和户外活动这样的内容了。排队的人很多,窄小的窗口里挤满了脑袋。这些简陋的票证盖章签字后,就成为有价证券,可以在作为政府发放物品代理的街道店铺老板那里交付象征性费用(相当于每人几块钱人民币)后,领取若干公斤的面粉、糖、茶、油乃至婴儿奶粉等生活必需品。
  这个供应卡中心的经理告诉我们,伊拉克现在70%以上的人依然把供应卡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这一制度是1990年伊拉克遭受制裁后开始实行的,后来在石油换食品计划中换来的食品都是通过这一福利体系发放的,这一制度对稳定伊拉克局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联军占领伊拉克后,也不敢轻易改动这一制度。尽管几次有改的风声,结果都因为反对声音过于强烈和没有合适的替代计划而作罢。
  这个经理已经在这里干了10多年,每月有130美元工资,这在伊拉克算是不错的收入了,但还是不够养家,也必须依靠供给卡,一家人的生计才能维持。他说,他每月从供给卡得到的食品大概可以够20天左右的生活,其余的就得依靠这点工资过活。最近又听到要取消供给卡的传言,他和邻居们都很生气。但是他说,他对这一制度也有意见,主要是供应的东西质量太差,没有选择余地。
  
  在巴格达看“电影”
  
  下一站就是要找一个大的电影院,这是当地人文化生活的一个窗口。这并不难,阿德南把车拐上当地一条繁华的大街,说巴格达总共10来个电影院,有6个都在这条以一位伊拉克皇室时代内阁总理名字命名的西亚杜大街上。但是影院的生意显然也不好做,我们路过的几个电影院中只有一家叫“明星”的影院还开着门,影院的门厅聚集着不少年轻人,似乎生意都让这家影院做了。
  影院门厅的橱窗里贴满了海报,大多是衣着暴露的性感影片,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围在橱窗前一边指指点点,一边哄笑打闹。
  我和卖票窗口的老头聊起来。他衣着破旧,表情冷漠,说话也不多。他告诉我,这里主要放映一些“不好的影片”,偶尔也放放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生活片,美国的大片肯定会有观众,但是播放权买不起。他说,战前政府对放什么影片、不能放什么影片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那个时候播放这些色情影片,肯定会被关进监狱,但现在做什么都没有人管。他自己虽然也很厌恶这些“坏电影”,但这是他的工作,不卖票他就得失业,一家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目前他一个月的工资大概相当于80美元。
  我们花3000个伊拉克第纳尔(2个多美元)买了3张票,想进去看看到底观众有多少、都是些什么人。这时候影院的经理走过来,要检查我们随身带的包,并要求我们把无线步话机关掉。这是一个目光有些凶狠、一脸横肉的家伙。他说,现在这个电影院播放色情影片出了名,观众很多,为了维护传统的道德风尚,一些比较极端的什叶派穆斯林已经把他们列入袭击的对象,经常来这里骚扰观众,打砸设备,所以他对所有可疑的人都要进行检查。
  影院里非常黑,空气污浊,脚下都是果皮纸屑等杂物。一个瘦瘦的年轻人跟过来用手电筒给我们找了几个坐位,是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这样正好符合我们的心意,一是可以随时方便地离开,二是万一碰到极端教徒的袭击也多些安全的保证。很快我的眼睛就适应了这里的光线,这才看清原来200多个坐位已经几乎满员,放映大厅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头。屏幕很小,不像是在放电影,倒像是播放屏幕投影的录像。色情之声在空中飘荡着,没有任何情节的性交镜头乏味地换来换去,但观众竟然还都聚精会神,默默注视着屏幕,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看起来非常滑稽。
  我对在场的观众略做观察,发现他们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没有一位是女士。我又发现,所谓的电影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电影,而是从色情电视频道录下来的质量粗糙的录像带。目前巴格达街头最畅销的东西之一就是卫星电视接收天线,那里有很多免费收视的色情频道。这些廉价的东西录制下来,就成为一个战后文明古国的年轻人的业余文化活动,成为年轻一代成长的文化环境的重要一部分。
  
  打下过美国飞机的出租车司机
  
  出租车也许是这个刚刚经历过战争的城市目前最繁荣的行业了。很多人失了业找不到工作,就开着新旧不一、各式各样的汽车干起了出租。在大街边一站,很快就有人在你身边停车,探出脑袋来问你要不要乘车。车费并不贵,没有起步价的说法,当然也没有计价器。
  一上车夏南就有新发现。他指着旁边一辆看起来还不错的车对我说,你看这个车少了什么?我一看,汽车的前保险杠不见了。夏南告诉我,这就是前几天他从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说是政府机构的汽车为了防盗,要求司机一律要把汽车的某些部件拆下来,把一辆好车弄成破车的样子,以避免因车况相对较好而被盗贼惦记上。
  一路上,夏南不断告诉我哪个车的哪个部件被拆下来了,看来美军占领下的伊拉克临时新政府已经开始运作了,起码这一指令就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路上我还看到一辆满载乘客的小汽车,汽车倒并不太旧,但坐的人太多,有一个小伙子不得不把身子从右后侧的车窗里伸出来,还有一个10来岁的男孩干脆就坐在后备箱里,后备箱的车盖在他头顶一晃一晃地。就是这样一辆后备箱高高翘起、后座里有人被挤得不得不把大半个身子探出车窗的汽车,竟然也能开得飞快,在车流中左突右冲,让我不禁对司机的车技和乘客的胆量惊叹不已。
  在刚刚被战争夺取近万名无辜平民生命的伊拉克,在一个已经在过去20年里经历了三次大战的国家,人们的生命意识已经被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巴格达街头已经有了很多警察,但是没有人对这一近似“死亡游戏”的乘车方式说“不”。
  我们无意中碰到的这个出租车司机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和他攀谈,他先是告诉我们挣不着什么钱,因为安全局势不好,天一黑人们就不敢出门,人们在战后基本上连原来就少得可怜的一点夜生活也取消了,晚上他早早地就得收车。加上交通秩序混乱,交通道路系统多年没有改善,白天到处都堵车,挣点钱很不容易。
  后来才知道,他原来在本次战争期间还是驻守在巴格达的一个防空部队的士兵。他说,战争初期他们还曾打下两架美军飞机,但是后来军心不稳,传说上面和美军有交易,很多人都开了小差。他说,开战一周后,他的上司还命令他说,“如果看到有人开溜就就地枪毙”。但是很快,这位上司就让司机开车送他到一个地方,然后对司机说:“我就不回部队了,如果你不想当替死鬼的话,现在就回家逃命去吧。”这样他也没有回部队,眼睁睁地看着美国人轻易地拿下了巴格达。
  他说,如果萨达姆不是这样不得人心,如果萨达姆军队高层始终与全体将士生死与共,他相信美国人在伊拉克战场抗不了多久就得灰溜溜地撤走。他说,当时他们的武器弹药都很充足,士兵总数比美国人多,但是就是因为没有士气,才导致一败涂地的。
  摘自《为历史流泪:亲历战后伊拉克》,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版,定价:22.00元。社址:北京朝阳区东外大街亮马河南路14号,邮编:1006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