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初进哈佛

作者:刘亦婷



作起精神,首先打破了沉默,“虽然今天无功而返,但不一定是坏事,与其在山顶冒被雷击的危险,不如选择百分之百的安全。换个角度看,这次挫折还丰富了我们的经历呢。如果我们战胜了今天的挫折,也有助于我们克服更大更多的困难呀!” ,
  在我的乐观主义的感染下,同学们渐渐活跃了起来——反正都这样了,不如齐心合力想办法。大家越谈越来劲,高高兴兴地搭起了帐篷,把初战失利的沮丧抛在了脑后。
  这次经历给我们小组定下了不怕挫折的基调,也给我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下了基调,那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带头给大家鼓劲打气。后来我们又遇到了各种难题(这年秋天气候反常,暴雨连连),但都士气高昂,齐心协力地克服了。训练结束的时候,我们个个都感到自豪,因为我们是这个地区惟一没被恶劣天气击败、没有请求救援的野营小组。
  
  理解与歧视,我的朋友与处境
  
  开学头几天是哈佛的“新生周”,校方仍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新生结识同学和熟悉环境。
  开学典礼之后,是“学生课外活动集市”,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一连几天都在招兵买马。一个社团一张桌子一个“摊位”,摆放着招牌和资料的桌子一时半会儿都数不清。有的社团专门为先天性兔唇的孩子募捐手术费用,有的社团专门请成功女性来演讲,有的社团在校园里模拟联合国,有的社团在大张旗鼓地办报办刊……一张张不同肤色的脸庞在我周围闪动,到处都是跳跃着的青春活力、无羁想像和浪漫激情。
  开学当晚是“新生联谊舞会”,第二天下午是看以哈佛为背景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爱情故事》,晚上又是“冰淇淋联谊会”……几天之中,大家都忙于熟悉吃饭、洗衣、购物、看病和上课的地方,同时“疯狂地”认识人。新生们每天都在几十遍地问答这套几乎相同的话:叫什么名字?从哪儿来的?住在哪里?考虑上什么课?后来才发现,这样认识的人根本就记不住,只有那些不久又遇见几次的人,才谈得上真的认识了。
  也有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的情景。比如说,在入学不久的一次学生聚会上,我认识了一位比我高一届的华裔女生,她的中文名字叫钱向民,是生长在美国的第三代华人。她对中国大陆的情况很感兴趣,我也很愿意介绍当今中国的方方面面,我们便约好第二天一起去食堂吃午饭,边吃边聊。钱向民出生于科学世家,她的父亲是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医学教授,她父亲的叔父是中国著名的导弹专家钱学森,她本人的兴趣却在人类学和经济学。高中时她就独自到非洲了解穷人的生活,那年她才17岁。她所在的学生社团,专门联络学生到发展中国家去实习。钱向民说,和我的谈话促使她下了“一定要去中国”的决心。后来她一边开始向我学汉语,一边向学校申请毕业论文奖学金。2000年暑假,她带着“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的项目奖学金在云南实习了一年。她先在云南师大学了3个月的中文,然后独自深入穷乡僻壤,吃住在一户最穷的村民家里,和当地人建ZT真挚的友谊。2003年初,钱向民已成为一个国际扶贫组织中国分部的负责人,正在开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扶贫的工作。
  在哈佛,我有一群像她这样的好朋友,尽管肤色不同,性别不同,但都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学习也非常努力。
  不少人关心我在哈佛有没有遇到过种族歧视?坦率地说,刚开始我也曾担心过:表面的热情后面是否掩藏着内心的轻蔑呢?为此,我专门请教了非亚混血的室友多萝西。肤色浅黑的多萝西说,小时候,因为担心种族歧视,她曾为自己的肤色感到过自卑。经过很多努力之后,她终于爱上了自己的黑人血统,并为自己是个黑人而感到自豪。这样一来,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她再也不为种族歧视而担心了。
  多萝西的话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旱在高二访美的时候,我就体会到:如果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种族和祖国,人家怎么会看得起你呢?你想得到人家的尊重,你首先要为自己的种族和祖国自豪——我就是这样。对我而言,需要注意的倒是不要无意中犯了涉嫌“歧视”的错!因为哈佛的国际学生不少,比中国落后的国家也不是一个两个,以前在国内很少注意这些国家,就像很多美国人很少注意中国一样。将心比心,我在与同学交往中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给予了更多真诚的关注。
  在推崇多元文化的哈佛,歧视是特别令人厌弃的行为,据说,在种族歧视还比较严重的1848年,哈佛曾发生过白人学生抗议校方录取第一位黑人学生的风波。面对抗议者以“退学”相威胁,哈佛学院院长平静地说:“如果这位黑人学生通过考试,他将会被录取。如果你们退学,则哈佛的收入(指抗议者已交纳的学费)将会被用作这个黑人学生的教育费用。”在哈佛就是这样,你可以对某些人和某些事不感兴趣,不理不睬,敬而远之,但你不能有任何歧视性的举措,否则就会惹麻烦。有些历史悠久的富豪学生“兄弟会”,刻意坚守老哈佛排斥女性的旧传统,结果被现在的哈佛以“性别歧视”之错禁止在校内活动,只能转入地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