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细米》梗概

作者:曹文轩











  在人们的关怀下,梅纹终于好了起来。要过年了,细米的父母却要去泰州奔丧,留下细米看家。除夕之夜,他们举酒对饮,享受着两个人的节日。临睡觉时,梅纹的房间窗户响起了异样的声音,出于恐惧,她请求细米和她同床而眠。她拿出了一床新被:“你睡里头,我睡外头,你睡那头,我睡这头。”在梅纹的催促下,害羞的细米终于慌张地脱去了衣服,赤条条钻进了新被窝。听着她▲▲解衣的声音,他感到那股来自年轻女性的特有的温暖的甜香,羞涩得不知所措。在睡梦中,也许是因为寒冷和害怕,梅纹连人带被抱紧了细米的双腿:细米因为紧张和害臊,身上热乎乎的,无法入睡。曙色中,他望着依然酣睡的梅纹,依照妈妈的嘱咐,在心中为她祝福……
  身体好起来的梅纹,依然无法走出悲伤,她无心教学,所带的班级在片考中,排名倒数第二。如果在五月的单科数学片考中再没有改进,很可能将无法继续任教。情急之中,细米偷得爸爸的钥匙偷了考卷,将答案告诉了全班同学。奇怪的考试结果自然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注意,细米不但没有挽救梅纹,反而再一次受到了父亲严厉的惩罚。这也使梅纹非常内疚,在自责中她主动放弃了教职,扛起工具去了开挖大河的工地……
  学校又给了梅纹做老师的机会。梅纹格外珍惜,非常努力地工作。她只有一个念头,要让全班孩子的成绩都赶上去。孩子们生怕失去他们的老师,也积极努力地配合。期末片考,梅纹的班一下子跑到前五名;初三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又攀升到了第二名。所有的人都很高兴。在稻香渡的日子里,梅纹几乎忘了她是一个苏州的女孩儿。
  天气一天暖似一天。细米抱着摞得高高的作业本交到梅纹的房间。见房间门关着,只能用脚尖踢门,见没动静,又用肩头撞去。门一下被撞开了,他听到梅纹一声尖叫,不由得呆若木鸡——梅纹正在洗澡。十四岁的细米第一次看到女人的身体,双眼起了薄雾,眼前一片迷离恍惚。直到听到梅纹要他出去的声音,他才如梦初醒,任作业本如瓦片倾泻,发疯似的跑了出去。
  细米失踪了。夜幕降临,人们四处寻找无获。梅纹想起了那座灯塔,驾着在河边上找到一只小船,终于找到了细米。在细米委屈的哭声中,用温暖的拥抱抚慰着他。
  日子如流水一般,从人们身边默不作声地淌过。郁容晚要回苏州了,梅纹由于父母双亡的缘故也可获得回苏州的照顾。但是,她宁愿忍受和郁容晚的分离,也不愿意离开稻香渡。
  初三会考结束了,全班同学都取得了好成绩。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躲在荷塘边的梅纹泪流满面。秋天的风,带着稻子成熟的气味,吹进人心里。
  梅纹要走了。细米却执意跟着大舅到遥远的海边割草,尽管他前天才拒绝了大舅。在潮湿的海风里,细米仿佛忘记了稻香渡。他非常卖力地帮舅舅干活,闲来便坐在海边上,默然无语,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寂寞。
  几天后,他突然嚷着要回家。遭到拒绝后,便自己偷偷跑了回去。那条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路,他跑了两天一夜。当他风尘仆仆、一瘸一拐地出现在家门口时,看到那个熟悉的房门上,一把黑锁锁着。妈妈说:“她走了。等了你七天,昨天才走的。”
  他走进小屋,一眼就看到桌上放着的一件头像雕刻。那是她用父亲留下的十分珍贵木料刻下的。细米久久望着那件少年头像,那少年像他又不像他,显得成熟而坚强……
  
  优雅的细米
  贺绍俊
  孩童,而且是在田园诗意般的环境中成长的乡村孩童,始终是曹文轩文学世界中的主角。他们往往具有纯朴的心灵,健康的身体,大自然般的心理,我们曾在他的《草房子》《红瓦》中与这些可爱的孩童相遇过,而在他的这部新作中,一个同样可爱的乡村孩童细米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的眼前。或许我们仍可以说《细米》是一部成长小说。是的,我们清楚地看到细长是怎样成长的。我发现曹文轩笔下的可爱孩童都生活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这或许就是承载着他童年生活的故乡。至少我相信,在《细米》中一定启用了他童年记忆中的隽永的经验。也许正是这种童年记忆,使曹文轩的这几部小说具有了某种内在的呼应。
  但细米就是细米,他不同于我们在《草房子》或《红瓦》中遇到的少年。细米淘气而又腼腆,瘦小而又胆大,充满了想象力,更有自己的主见。我相信细米的不少非凡举动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如他惩罚小七子,如他骑发疯的大白牛,如他为了梅纹而去偷考试卷子,但最让我倾心的是他用一把小刀在满世界刻下的图像,还有他在竹林背后的高墙上创造的一幅巨大的“壁画”。这就是细米最大的不同之处。他不爱说话,别人以为他腼腆,其实他不是腼腆,而是因为他说话的方式与别人不一样,别人用嘴说话,他是用手中的小刀说话,小刀表达了他对世界的认识,更表达了他对世界的艺术处理。可是别人听不懂他的表达。现在好了,来了一位知音,能够听懂他的表达,这知音就是从苏州城来的女知青梅纹。梅纹从那些胡乱刻画的痕迹中就看到了一个孩童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梅纹看到,这个世界是用艺术的元素搭建起来的,这是一些最纯朴的、还未经雕琢的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先天地生长在细心的心灵里,它是出自生命的需要而通过细米手中的小刀表达出来,连细米自己也不明白它的内蕴,也难怪别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做校长的父亲都不懂得细米要表达的是什么。梅纹是以自己的艺术的眼光发现了细米的艺术心灵。梅纹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是多么的惊喜,她决定要帮助细米。她从小在艺术环境的薰陶下培育起精致典雅的艺术素养,这时候就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刻刀,她用来精心雕塑细米,像雕塑一件艺术精品。有的人读到这里也许会自以为恍然大悟:哦,不就如此吗,细米一定在梅纹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有出息的艺术家。不能说这种猜想没有道理,因为很多小说就是这样极其世俗化地讲故事的。但《细米》不是这样,作者越过了世俗的层面,他并不想为我们讲一个世俗的成功故事,而是从生命的角度肯定艺术的精神价值。在梅纹的启发下,细米对于艺术有了一种心灵的自觉,于是他在精神上走向了成熟。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梅纹曾满腔热忱地推荐细米的雕刻参加县文化馆的展览,可是当文化馆的人很敷衍潦草地处置细米送来的作品时,梅纹气愤了,指责他们是不懂艺术的“白痴”,同时也放弃了让社会承认细米的艺术的念头。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告诉我们,文化馆看得上还是看不上细米的艺术已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艺术带着细米的精神不断地飞升。因为艺术,细米的生命才变得更优美,不仅细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是如此,这就是曹文轩要在《细米》这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这里我还要举一个很有深意的细节。梅纹在乡村的学校办了一次细米的木雕展,那些平时就爱撒野的乡村孩子井然有序地来看展览时也变得彬彬有礼了,这时作者说:“当他们长大成人,再看到‘庄重’这个词时,一定会想到这一天”。这就是艺术元素在我们生命中的作用,艺术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高尚,更纯洁,更优美。小小的细米在梅纹的引导下,最终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在小说结尾,面对梅纹留下的一切,他会感动得“泪水涌出”,也会看到“一片纯洁的白色”。这“一片纯洁的白色”也是对整部小说超凡脱俗的纯美世界的最恰当的描述。
  从艺术意象上看,《细米》是古典性的,这其实是曹文轩始终追求的艺术目标。他本人曾明白表示过,他要坚守古典精神。在现代、后现代大行其道的今天,艺术上的古典精神遭到冷落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以为今人就应该完全舍弃古典精神,那不是无知也是一种可怕的偏见。《细米》再一次体现了古典精神的魅力。它在语言上的讲究,细节上的精致,节奏上的和谐,构成了一个优雅的艺术整体。当然,作者在艺术上追求古典的优雅,并不意味着小说在思想主题上会陷入陈旧。从思想主题上说,《细米》完全超越了古典的成长小说,贯穿着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现代思想。但我也发现,在现代思想主题与古典审美理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内在矛盾,曹文轩不得不对苦难采取淡化或虚化的处理方式。小说涉及到两重苦难,一是乡村的生存苦难,一是城市的精神苦难。曹文轩对城市精神苦难的根源表达了明确的批判态度,但他不愿这处批判破坏了小说审美理想的完整性,因而所有精神苦难的图象都后移到背景,如梅纹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另一方面,曹文轩是把小说的审美世界构筑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因而乡村的生存苦难,就被笼罩在一片诗意之中,偶尔透露出淡淡的忧伤。
  因此,《细米》基本上是一部审美化的小说,它的审美意义大于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作者精心塑造的乡村孩童细米是一名优雅的细米,优雅的细米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