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孔子既不得用于韂,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①之死也,临河而叹 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 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 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 ②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 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③以哀之。而反乎韂,入主蘧伯玉家。

  注①集解徐广曰:“或作‘鸣铎窦 摺肿鳌紶呙咯p舜华也’。”索隐家语 云“闻赵简子杀窦 呙考八椿保镌啤懊祚紶摺保蝰紶咦置浚忠欤? 或作“鸣铎”。庆华当作“舜华”,诸说皆同。

  注②索隐有角曰蛟龙。龙能兴云致雨,调和阴阳之气。

  注③集解王肃曰:“陬操,琴曲名也。”索隐此陬乡非鲁之陬邑。家语云作“盘操” 也。


  他日,灵公问兵陈。①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②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鴈,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③复如陈。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军陈行列之法。”

  注②集解郑玄曰:“万二千人为军,五百人为旅。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也。”

  注③索隐此鲁哀二年也。


  夏,韂灵公卒,立孙辄,是为韂出公。六月,赵鞅内太子蒯聩于戚。阳虎使太子絻, 八人衰绖,伪自韂迎者,哭而入,遂居焉。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 年六十矣。齐助韂围戚,以韂太子蒯聩在故也。

  夏,鲁桓厘庙燔,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闻之,曰:“灾必于桓厘庙乎?”①已而果然。

  注①集解服虔曰:“桓厘当毁,而鲁事非礼之庙,故孔子闻有火灾,知其加桓僖也。”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 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 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 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焻求。”于是使使召 焻求。焻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 “归乎归乎!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②子赣知孔子思归, 送焻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注①索隐此系家再有“归与”之辞者,前辞出孟子,此辞见论语,盖止是一称“归 与”,二书各记之,今前后再引,亦失之也。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简,大也。孔子在陈思归欲去,曰:‘吾党之小子狂者进取 于大道,妄穿凿以成章,不知所以裁制,当归以裁耳。’”


  焻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蔡昭公将如吴,吴召之也。前昭公欺其臣迁州来,后将往,大夫惧复迁,公孙 翩射杀昭公。①楚侵蔡。秋,齐景公卒。②

  注①集解徐广曰:“哀公四年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哀公五年也。”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 于子路,子路不对。①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 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于叶,僭称公。不对,未知所以 对也。”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①长沮曰: “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②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③且与其从 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耰而不辍。⑤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⑥曰:“鸟 兽不可与同髃。⑦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⑧

  注①集解郑玄曰:“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津,济渡处也。”正义括地志云:“黄城山俗名菜山,在许州叶县西南二十五里。圣贤頉墓记云黄城山即长沮﹑桀溺 所耕处。下有东流,则子路问津处也。”

  注②集解马融曰:“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悠悠者,周流之貌也。言当今天下治乱同,空舍此适彼,故 曰‘谁以易之’。”

  注④集解何晏曰:“士有辟人之法,有辟世之法。长沮﹑桀溺谓孔子为士,从辟人 之法者也;己之为士,则从辟世之法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耰,覆种也。辍,止也。覆种不止,不以津告也。”

  注⑥集解何晏曰:“为其不达己意而非己。”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隐于山林是同髃。”

  注⑧集解何晏曰:“凡天下有道者,丘皆不与易也,己大而人小故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莜丈人,①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孰为夫子!”②植其杖而芸。③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④

  注①集解包氏曰:“丈人,老者。莜,草器名也。”

  注②集解包氏曰:“丈人曰不勤劳四体,分植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植,倚也。除草曰芸。”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子路反至其家,丈人出行不在。”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①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 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 粮。从者病,莫能兴。②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③

  注①集解徐广曰:“哀公四年也。”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兴,起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①非与?”②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③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然谓多学而识之。”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问今不然耶。”

  注③集解何晏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觽 善举也,故不待学,以一知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①吾道非 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②意者吾未知邪?人之 不我行也。”③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④使知者 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⑤

  注①集解王肃曰:“率,循也。言非兕虎而循旷野也。”

  注②集解王肃曰:“言人不信吾,岂以未仁故乎?”

  注③集解王肃曰:“言人不使通行而困穷者,岂以吾未智乎?”

  注④正义言仁者必使四方信之,安有伯夷﹑叔齐饿死乎?

  注⑤正义言智者必使处事通行,安有王子比干剖心哉?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①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②君子能修其道, 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注①集解王肃曰:“种之为稼,敛之为穑。言良农能善种之,未必能敛获之。”

  注②集解王肃曰:“言良工能巧而已,不能每顺人之意。”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 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 多财,吾为尔宰。”①

  注①集解王肃曰:“宰,主财者也。为汝主财,言志之同也。”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①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 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 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 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 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

  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注①集解服虔曰:“书,籍也。”索隐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则各立社,则书社者, 书其社之人名于籍。盖以七百里书社之人封孔子也,故下焻求云“虽累千社而夫子不利” 是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①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兮,③来者犹 可追也!④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与之言。⑥趋而去,弗得与之 言。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接舆,楚人也。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也。”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比孔子于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 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自今已来,可追自止,避乱隐居。”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言‘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 深也。”

  注⑥集解包氏曰:“下,下车也。”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韂。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其明年,吴与鲁会缯,征百牢。①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往,然后得已。

  注①索隐此哀七年时也。百牢,牢具一百也。周礼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 今吴征百牢,夷不识礼故也。子贡对以周礼,而后吴亡是征也。正义括地志云:“故鄫 城在沂州承县。地理志云缯县属东海郡也。”

  孔子曰:“鲁韂之政,兄弟也。”①是时,韂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 而孔子弟子多仕于韂,韂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曰:“韂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②孔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何其正也?”④孔子曰:“野哉由也!⑤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 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 可名,言之必可行。⑦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①集解包氏曰:“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也。”

  注②集解包氏曰:“问往将何所先行。”

  注③集解马融曰:“正百事之名也。”

  注④集解包氏曰:“迂犹远也。言孔子之言远于事也。”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野,不达也。”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也。”

  注⑦集解王肃曰:“所名之事,必可得明言;所言之事,必可得遵行者。”


  其明年,焻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①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 乎?性之乎?”焻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

  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 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矣。” 而韂孔文子②将攻太叔,③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曰:“鸟能择木, 木岂能择鸟乎!”④文子固止。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注①集解徐广曰:“此哀公十一年也,去吴会缯已四年矣。年表哀公十年,孔子自 陈至韂也。”索隐徐说去会四年,是也。按:左传及此文,孔子是时在韂归鲁,不见有 在陈之文,在陈当哀公之初,盖年表误尔。正义括地志云:“郎亭在徐州滕县西五十三 里。”

  注②集解服虔曰:“文子,韂卿也。”

  注③集解左传曰太叔名疾。

  注④集解服虔曰:“鸟喻己,木以喻所之之国。”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①

  注①索隐前文孔子以定公十四年去鲁,计至此十三年。鲁系家云定公十二年孔子去 鲁,则首尾计十五年矣。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①则枉者直。” 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②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 仕。

  注①集解包氏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索隐论语“季 康子问政,子曰‘政者,正也’”。又“哀公问曰‘何为则人服’?子曰‘举直错诸枉 则人服’”。今此初论康子问政,未合以孔子答哀公使人服,盖太史公撮略论语为文而 失事实。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欲,情欲也。言民化于上,不从其所令,从其所好也。”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 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①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②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③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注①集解包氏曰:“征,成也。□宋二国,夏殷之后也。夏殷之礼吾能说之,□宋 之君不足以成也。”

  注②集解何晏曰:“物类相召,势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者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监,视也。言周文章备于二代,当从之也。”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①纵之纯如,②皦如,③绎如也,以成。” ④“吾自韂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⑤

  注①集解何晏曰:“太师,乐官名也。五音始奏,翕如盛也。”

  注②集解何晏曰:“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声纯和谐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言其音节明。”

  注④集解何晏曰:“纵之以纯如,皦如,绎如,言乐始于翕如而成于三者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反鲁,鲁哀公十一年冬。是时道衰乐废,孔子来还,乃正之, 故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①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 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②鹿鸣为小雅始,③文王为大 雅始,④清庙为颂始”。⑤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 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注①正义去,丘吕反。重,逐龙反。

  注②正义乱,理也。诗小序云:“关雎,后□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 夫妇也。”毛苌云:“关关,和声。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后□悦乐君子之德, 无不和谐,又不淫色,慎固幽深,若雎鸠之有别,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 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也。”按:王雎,金口鹗也。

  注③正义小序云:“鹿鸣,宴髃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 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毛苌云:“鹿得苹,呦呦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 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

  注④正义小序云:“文王,文王受命作周。”郑玄云:“文王初为西伯,有功于民, 其德着见于天,故天命之以为王,使君天下。”

  注⑤正义小序云:“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雒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


  毛苌云:“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也。谓祭文王,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 祭之而歌此诗也。”

  孔子晚而喜易,序①彖、②系、③象、④说卦、⑤文言。⑥读易,韦编三绝。曰: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注①正义序,易序卦也。夫子作十翼,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 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易正义曰:“文王既繇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篇,先后之次, 其理不易。孔子就上下二经,各序其相次之义。”

  注②正义吐乱反。上彖,卦下辞;下彖,爻卦下辞。易正义曰:“夫子所作,统论 一卦之义,或说其卦德,或说其卦义,或说其卦名。庄氏云‘彖,断也,言断定一卦之 义’也。”

  注③正义如字,又音系。易正义云:“系辞者,圣人系属此辞于爻卦之下。分为上 下篇者,以简编重大,是以分之。”又言“系辞者,取纲系之义”也。

  注④正义上象,卦辞;下象,爻辞。易正义云:“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 设卦以写万物之象,今夫子释此卦之象也。”

  注⑤正义易正义云:“说卦者,陈说八卦德业变化法象所为也。”

  注⑥正义易正义云:“夫子赞明易道,申说义理,释乾坤二卦经文之言,故称文言。” 又:“杂卦者,六十四卦以为义,于序卦之外,别言圣人之兴,因时而作,随其事宜, 不必相因袭,当有损益。”又云:“杂揉觽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 按:史不出杂卦,故附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①颇 受业者甚觽。

  注①正义浊音卓。邹音聚。颜浊邹,非七十*(七)*②人数也。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①绝四: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所慎: 齐,战,疾。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⑦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⑧

  注①集解何晏曰:“四者有形质,可举以教。”

  注②集解何晏曰:“以道为度,故不任意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

  注④集解何晏曰:“无可无不可,故无固行也。”

  注⑤集解何晏曰:“述古而不自作,处髃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

  注⑥集解何晏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慎也。”

  注⑦集解何晏曰:“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 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之。”

  注⑧集解郑玄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 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端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重教也。”


  其于乡党,恂恂①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②言,唯谨尔。③朝,与上大 夫言,誾誾如也;④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⑤

  注①集解王肃曰:“恂恂,温恭貌也。”索隐有本作“逡逡”,音七旬反。

  注②索隐论语作“便便”。

  注③集解郑玄曰:“唯辩而谨敬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中正之貌也。”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和乐貌。”


  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①君召使傧,②色勃如也。③君命召,不俟驾 行矣。④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言端好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有宾客,使迎之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必变色。”

  注④集解郑玄曰:“急趋君命也,行出而车驾随之。”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①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鱼败曰馁也。”

  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①

  注①集解包氏曰:“瞽,盲。”

  “三人行,必得我师。”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吾忧也。”②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③

  注①集解何晏曰:“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而从之,不善而改之,无常师。”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①

  注①集解王肃曰:“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弒君, 子弒父也。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也。”李充曰:“力不由理,斯 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于邪,无益于教,故不言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①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②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④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⑤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 蔑由也已。”⑥达巷党人*(童子)*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⑦子闻之曰: “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⑧牢曰:“子云‘不试,故艺’。”⑨

  注①集解何晏曰:“章,明。文,彩。形质着见,可以耳目循也。”

  注②集解何晏曰:“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 可得而闻之。”

  注③集解何晏曰:“言不可穷尽。”

  注④集解何晏曰:“言忽恍不可为形象。”

  注⑤集解何晏曰:“循循,次序貌也。诱,进也。言夫子正以此道进劝人学有次序 也。”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言夫子既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节约我,使我欲罢不能。 已竭吾才矣,其有所立,则卓然不可及。言己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所立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达巷者,党名。五百家为党。此党之人美孔子学道艺,不成一 名而已。”

  注⑧集解郑玄曰:“闻人美之,承以谦也。吾执御者,欲明六艺之卑。”

  注⑨集解郑玄曰:“牢者,弟子子牢也。试,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见用故多伎艺 也。”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①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②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 “麟也。”取之。③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④颜渊死,孔子曰: “天丧予!”⑤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⑥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 “何为莫知子?”⑦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⑧下学而上达,⑨知我者其天乎!”⑩

  注①集解服虔曰:“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钜野是也。”正义括地志云: “获麟堆在郓州钜野县东十二里。春秋哀十四年经云‘西狩获麟’。国都城记云‘钜野 故城东十里泽中有土台,广轮四五十步,俗云获麟堆,去鲁城可三百余里’。”

  注②集解服虔曰:“车子,微者也;鉏商,名也。”索隐春秋传及家语并云“车子 鉏商”,而服虔以“子”为姓,非也。今以车子为主车车士,微者之人也。人微故略其 姓,则“子”非姓也。

  注③集解服虔曰:“麟非时所常见,故怪之,以为不祥也。仲尼名之曰‘麟’,然 后鲁人乃取之也。明麟为仲尼至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圣人受命,则河出图,今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 见*[也]*。河图,八卦是也。”

  注⑤集解何休曰:“予,我也。天生颜渊为夫子辅佐,死者是天将亡夫子之证者也。”

  注⑥集解何休曰:“麟者,太平之兽,圣人之类也。时得而死,此天亦告夫子将殁 之证,故云尔。”

  注⑦集解何晏曰:“子贡怪夫子言何为莫知己,故问之。”

  注⑧集解马融曰:“孔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不知己,亦不尤人。”

  注⑨集解孔安国曰:“下学人事,上达天命。”

  注⑩集解何晏曰:“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己。”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①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②行中清,废中权”。③“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④

  注①集解郑玄曰:“言其直己之心,不入庸君之朝。”

  注②集解包氏曰:“放,置也。置不复言世务也。”

  注③集解马融曰:“清,纯絜也。遭世乱,自废□以免患,合于权也。”

  注④集解马融曰:“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①故殷,运 之三代。②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注①索隐言夫子修春秋,以鲁为主,故云据鲁。亲周,盖孔子之时周虽微,而亲周 王者,以见天下之有宗主也。

  注②正义殷,中也。又中运夏﹑殷﹑周之事也。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 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①

  注①集解刘熙曰:“知者,行尧舜之道者也。罪者,在王公之位,见贬绝者。”

  明岁,子路死于韂。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 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①梁柱摧乎!哲人萎乎!”②因以涕下。谓 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③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 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④

  注①集解郑玄曰:“太山,觽山所仰。”

  注②集解王肃曰:“萎,顿也。”

  注③集解王肃曰:“伤道之不行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明圣人知命也。”正义括地志云:“汉封夫子十二代孙忠为褒 成侯;生光,为丞相,封侯;平帝封孔霸孙莽二千户为褒成侯;后汉封十七代孙志为褒 成侯;魏封二十二代孙羡为崇圣侯;晋封二十三代孙震为奉圣亭侯;后魏封二十七代孙 为崇圣大夫;孝文帝又封三十一代孙珍为崇圣侯,高齐改封珍为恭圣侯,周武帝改封邹 国公;隋文帝仍旧封邹国公,炀帝改为绍圣侯;皇唐给复二千户,封孔子裔孙孔德伦为褒圣侯也。”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①

  注①索隐若孔子以鲁襄二十一年生,至哀十六年为七十三;若襄二十二年生,则孔 子年七十二。经传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寿数不明。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兿遗一老,①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②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③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④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 称‘余一人’,非名也。”⑤

  注①集解王肃曰:“吊,善也。兿,且也。一老谓孔子也。”

  注②集解王肃曰:“疚,病也。”

  注③集解王肃曰:“父,丈夫之显称也。律,法也。言毋以自为法也。”

  注④索隐失礼为昏,失所为□。左传及家语皆云“失志为昏,失礼为□”,与此不 同也。

  注⑤集解服虔曰:“天子自谓‘一人’,非诸侯所当名也。”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①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②则哭,各复尽哀; 或复留。唯子赣庐于頉上,③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頉而家者百有余室,因 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頉,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頉。孔子頉大 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④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 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注①集解皇览曰:“孔子頉去城一里。頉茔百亩,頉南北广十步,东西十三步,高 一丈二尺。頉前以瓴甓为祠坛,方六尺,与地平。本无祠堂。頉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 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民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其树柞﹑枌 ﹑雒离﹑安贵﹑五味﹑毚檀之树。孔子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索隐雒离,各离二音, 又音落藜。藜是草名也。安贵,香名,出西域。五味,药草也。毚音谗。毚檀,檀树之别种。

  注②索隐诀音决。诀者,别也。

  注③索隐按:家语无“上”字。且礼云“适墓不登陇”,岂合庐于頉上乎?盖“上” 者,亦是边侧之义。

  注④索隐谓孔子所居之堂,其弟子之中,孔子没后,后代因庙藏夫子平生衣冠琴书 于寿堂中。


  孔子生鲤,字伯鱼。①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②

  注①索隐按:家语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之女,一岁而生伯鱼。伯鱼之生, 鲁昭公使人遗之鲤鱼。夫子荣君之赐,因以名其子也。

  注②集解皇览曰:“伯鱼頉在孔子頉东,与孔子并,大小相望也。”


  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①

  注①集解皇览曰:“子思頉在孔子頉南,大小相望。”

  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 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尝为魏相。

  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

  鲋弟子襄,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长九尺六寸。

  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 蚤卒。安国生卬,卬生驩。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 云。①天下君王至于贤人觽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②可谓至圣矣!

  注①索隐祗,敬也。言祗敬迟回不能去之。有本亦作“低回”,义亦通。

  注②索隐离骚云“明五帝以折中”。王师叔云“折中,正也”。宋均云“折,断也。 中,当也”。按:言欲折断其物而用之,与度相中当,故以言其折中也。


  【索隐述赞】孔子之冑,出于商国。弗父能让,正考铭勒。防叔来奔,邹人掎足。 尼丘诞圣,阙里生德。七十升堂,四方取则。卯诛两观,摄相夹谷。歌凤遽衰,泣麟何 促!九流仰镜,万古钦躅。
返  回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