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布罗茨基诗群”三诗人诗选(三首)

作者:叶·莱茵等 刘文飞 译

更多经典: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在1972年流亡到西方之后,置身于一个陌生的文化和生存环境的布罗茨基,自然会更珍重诗歌方面的知音,更珍重与这些他乡知音的友谊。布罗茨基长期在美国的大学里执教,广泛结交了英美的文学人士,作为一位著名诗人,他早已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圈,但是,他最亲密的诗歌圈子仍然是由几个与他具有相同经历的流亡诗人构成的,而在这些人中,他最看重的可能就是与他共同在流亡的状态中坚守诗歌的洛谢夫和温茨洛瓦。
  列夫·洛谢夫,生于1937年,他原姓里夫希茨,但他父亲为他取了“洛谢夫”这个笔名,因为他父亲是一个著名诗人,看到儿子也喜欢写诗,于是就为儿子改了姓,以免将来的读者会为俄国诗歌史中的“两个”里夫希茨而伤脑筋。1959年洛谢夫在列宁格勒大学毕业之后,当了几年的记者,走遍了苏联各地。洛谢夫和布罗茨基的经历很相似,他同样出生在列宁格勒,同样因为写诗而被视为异端,同样流亡美国,同样长期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他1976年移居美国,三年后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0年起一直在达特默斯学院任教授。洛谢夫很早开始写诗,是一位杰出的俄语诗人,到美国之后又先后出版了好几部诗集,如《神奇的袭击》 (1985)、《私人顾问》(1987)和《后记》(1998)等。但是,在国际斯拉夫学界和国际涛歌界,他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授,布罗茨基的研究权威。早在布罗茨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1986年,他就主编了《布罗茨基的诗学》一书,对布罗茨基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后来,洛谢夫又与人合编了《布罗茨基的诗学和美学》(1990)和《作品和岁月》(1998)两书,这两部著作先后在英国和俄罗斯出版,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果说,所谓的“布罗茨基学”如今已经初具规模了,那么,洛谢夫教授无疑就是其奠基人之一。
  托马斯·温茨洛瓦,于1937年生于立陶宛,曾就渎于维尔纽斯大学,他的父亲安托纳斯·温茨洛瓦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曾获立陶宛“人民诗人”称号,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还曾担任立陶宛文化部长和作家协会主席。但是,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诗歌天赋,却没有继承父亲那种“官方诗人”的地位,相反,他却成了立陶宛、乃至全苏联地下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他的第一部诗集《语言之歌》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版之后,官方便对他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终于促使他在1977年流亡美国。温茨洛瓦现在是耶鲁大学斯拉夫系教授,据说他精通九门语言,而立陶宛、波兰和俄语则同是他的“母语”。因此,他又被称为“三种文学的孩子”。1997年,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温茨洛瓦的诗集《冬天的对话》,这是一本只收了三十首诗的诗集,可是,布罗茨基却为它撰写了一篇长达十二页的序言。在这篇题为《作为反抗现实之方式的诗歌》的序言中,布罗茨基不仅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做了思考,对温茨洛瓦的生平做了介绍,而且还全面地评价了温茨洛瓦的诗歌创作。而温茨洛瓦则在自己最新一部诗集《有棱的空气》的自序中,这样谈及他和布罗茨基的诗歌关系:“我的许多诗作都与布罗茨基有关,我曾在俄罗斯、立陶宛、美国等地与他共处。与这样一个人交往,而又不受到其个性和诗歌的最强大影响,是不可思议的。布罗茨基对我过去和现在诗歌创作的影响,无疑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人也许会说,是过于显见了。但我还是希望,与其说这种影响是模仿,不如说是对话。”
  可以被列入“布罗茨基诗群”的,还有其他许多诗人,如与布罗茨基同时开始所谓的“地下诗歌”创作、但后来一直留在俄罗斯国内的亚历山大·库什涅尔(1936—)、安德列·谢尔盖耶夫(1933—)和雅可夫·戈尔丁(1953—)等,如被视为布罗茨基“诗歌教子”的尤里·库勃拉诺夫斯基(1947—)和曾得到过布罗茨基很高评价的现代派诗人伊万·日丹诺夫(1948—)等。这里选译了莱茵、洛谢夫和温茨洛瓦三位诗人的诗作,以飨读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