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生民
题解:追述周朝始祖后稷的事迹。
【原文】
厥初生民1,时维姜嫄2。生民如何?克禋克祀3,以弗无子4。履帝武敏歆5,攸介攸止6,载震载夙7。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8,先生如达9。不坼不副10,无菑无害11,以赫厥灵。上帝不宁12,不康禋祀13,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14,牛羊腓字之15。诞寘之平林16,会伐平林17。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18。鸟乃去矣,后稷呱矣19。实覃实訏20,厥声载路21。
诞实匍匐22,克岐克嶷23,以就口食24。蓺之荏菽25,荏菽旆旆26。禾役穟穟27,麻麦幪幪28,瓜瓞唪唪29。
诞后稷之穑30,有相之道31。茀厥丰草32,种之黄茂33。实方实苞34,实种实褎35。实发实秀36,实坚实好37。实颖实栗38,即有邰家室39。
诞降嘉种40,维秬维秠41,维麇维芑42。恒之秬秠43,是获是亩44。恒之穈芑,是任是负45,以归肇祀46。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47,或簸或蹂48。释之叟叟49,烝之浮浮50。载谋载惟51,取萧祭脂52。取羝以軷53,载燔载烈54,以兴嗣岁55。
卬盛于豆56,于豆于登57,其香始升。上帝居歆58,胡臭亶时59。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译文】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注释】
1.厥初:其初。
2.时:是。姜嫄(yuán):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
3.克:能。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
4.弗:"祓"的假借,除灾求福的祭祀。
5.履:践踏。帝:上帝。武:足迹。敏:通"拇",大拇趾。歆:心有所感的样子。
6.攸:语助词。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
7.载震载夙(sù):或震或肃,指十月怀胎。
8.诞:迨,到了。弥:满。
9.先生:头生,第一胎。如:而。达:滑利。
10.坼(chè):裂开。副(pì):破裂。
11.菑(zāi):同"灾"。
12.不:丕。不宁,丕宁,大宁。
13.不康:丕康。丕,大。
14.寘(zhì):弃置。
15.腓(féi):庇护。字:哺育。
16.平林:大林,森林。
17.会:恰好。
18.鸟覆翼之:大鸟张翼覆盖他。
19.呱(ɡū):小儿哭声。
20.实:是。覃(tán):长。訏(xū):大。
21.载:充满。
22.匍匐:伏地爬行。
23.岐:知意。嶷:识。
24.就:趋往。口食:生恬资料。
25.蓺(yì):同"艺",种植。荏菽:大豆。
26.旆(pèi)旆:草术茂盛。
27.役:通"颖"。颖,禾苗之末。穟(suí)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
28.幪(měnɡ)幪:茂密的样子。
29.瓞(dié):小瓜。唪(běnɡ)唪:果实累累的样子。
30.穑:耕种。
31.有相之道:有相地之宜的能力。
32.茀:拂,拔除。
33.黄茂:指黍、稷。孔颖达疏:"谷之黄色者,惟黍、稷耳。黍、稷,谷之善者,故云嘉谷也。"
34.实:是。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苞:苗丛生。
35.种:禾芽始出。褎(yòu):禾苗渐渐长高。
36.发:发茎。秀:秀穗。
37.坚:谷粒灌浆饱满。
38.颖:禾穗末稍下垂。栗:栗栗,形容收获众多貌。
39.邰:当读作"颐",养。谷物丰茂,足以养家室之意。
40.降:赐与。
41.秬(jù):黑黍。秠(pǐ):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
42.麇(mén):赤苗,红米。芑(qǐ):白苗,白米。
43.恒:遍。
44.亩:堆在田里。
45.任:挑起。负:背起。
46.肇:开始。祀:祭祀。
47.揄(yóu):舀,从臼中取出舂好之米。
48.簸:扬米去糠。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
49.释:淘米。叟叟:淘米的声音。
50.烝:同"蒸"。浮浮:热气上升貌。
51.惟:考虑。
52.萧:香蒿。脂:牛油。
53.羝(dī):公羊。軷:读为"拔",即剥去羊皮。
54.燔(fán):将肉放在火里烧炙。烈:将肉贯穿起来架在火上烤。
55.嗣岁:来年。
56.卬:仰,举。豆:古代一种高脚容器。
57.登:瓦制容器。
58.居歆:为歆,应该前来享受。
59.胡臭亶(xìudǎn)时:为什么香气诚然如此好。臭,香气;亶,诚然,确实;时,善,好。
【赏析一】
中国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但以叙事为主的史诗却一向不发达,因此《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几篇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便受到今人的充分关注。《大雅》中的《生民》一篇,就是这样的作品。
《毛诗序》说:“《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它是一首周人叙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以祭祀之的长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从表现手法上看,它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然而从它的内容看,尽管后面几章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仍不能脱去前面几章写后稷的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其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诗的第一章写姜嫄神奇的受孕。这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履帝武敏歆”,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历来是笺注《诗经》的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毛传把这句话纳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神)祭祀仪式中去解释,云:“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喾)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u2),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也就是说高辛氏之帝率领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着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趋,施行了一道传统仪式,便感觉怀了孕,求子而得子。唐代孔颖达的疏也执此说。但汉代郑玄的笺与毛传之说不同,他主张姜嫄是踩了天帝的足迹而怀孕生子的。云:“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这样的解释表明君王的神圣裔传来自天帝,显然是一个神话。然在后世,郑玄的解释遭到了王充、洪迈、王夫之等人的否定。现代学者闻一多对这一问题写有《姜嫄履大人迹考》专文,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事实真相,“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他采纳了毛传关于高禖仪式的说法,并对之作了文化人类学的解释:“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义光读为‘愒(qí)’,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笔者以为闻一多的见解是可取的,并想补充这么两点意见:一、足迹无非是种象征,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样力图在虚幻和事实之间架桥似乎是徒劳的。二、象征的意义是通过仪式的摹仿来完成的,舞蹈之类都是摹仿仪式,而语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义,如最初起源于祭仪的颂诗;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表现能力的扩张,神话才超越了现实,诗歌乃具有神奇的魅力。
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本篇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宏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那么,后稷为什么遭弃呢?对于这一弃子之谜,历代经史学家有许多解释。贱弃说在鲁诗中就已产生,刘向《列女传》和郑玄笺都执此说。另一较早的说法是遗腹说,首先由马融提出。此后,苏洵持难产说,朱熹持易生说,王夫之持避乱说,臧琳持早产说,胡承珙持速孕说。另外又有晚生说、怪胎说、不哭说、假死说、阴谋说等等。近世学者则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各倡轻男说、杀长说、宜弟说、触忌说、犯禁说等。我们认为,英雄幼时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母题,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这种做法名为“暴露法”(Infantexposure),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一、婴幼期被遗弃;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本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笔法也可圈可点,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孙鑛说:“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俞樾说:“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这种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祀典。这几章包含了丰富的上古农业生产史料,其中讲到的农作物有荏菽、麻、麦子、瓜、秬、秠、麇、芑等。对植物生长周期的观察也很细致,发芽、出苗、抽穗、结实,一一都有描述。而对除杂草和播良种的重视,尤其引人注意。这说明周民族已经开始成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甲骨文中,“周”字写作“田(四格中各有一点)”,田是田地,四点像田中密植的农作物,可见周民族的命名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据史载,弃因善于经营农业,被帝尧举为农师,帝舜时他又被封到邰地。弃号后稷,后是君王的意思,稷则是一种著名的农作物名。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以社稷并称作为国家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周民族与稷这种农作物的紧密联系。那么稷具体究竟是哪一种谷物呢?唐宋人多以为即穄,是黍的一种,清代经学家、小学家则普遍认为就是高粱,这几乎已成定论。今人又有新说,认为它是禾的别名,也就是粟,去种皮则称小米。这几章修辞手法的多样化,使本来容易显得枯燥乏味的内容也变得跌宕有致,不流于率易。修辞格有叠字、排比等,以高密度的使用率见其特色,尤以“实…实…”格式的五句连用,最富表现力。
诗的最后两章,承第五章末句“以归肇祀”而来,写后稷祭祀天神,祈求上天永远赐福,而上帝感念其德行业绩,不断保佑他并将福泽延及到他的子子孙孙。诗中所述的祭祀场面很值得注意,它着重描写粮食祭品而没有提到酒(虽然也是用粮食制成),这大约也表明后稷所处的尧舜时代酒还没有发明吧?据《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则中国酒的发明在夏代,本诗的叙述当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旁证。而烧香蒿和动物油脂这一细节,恐怕也是后稷所创祀典的特殊之处。“上帝居歆”云云,则反映出当时可能有人扮的神尸来享用祭品,可供研究上古礼制参考。全诗末尾的感叹之词,是称道后稷开创祭祀之仪得使天帝永远佑护周民族,正因后稷创业成功才使他有丰硕的成果可以作为祭享的供品,一结赞颂的对象象仍落实在后稷身上,而他确也是当之无愧的。
【赏析二】
这首《生民》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它与《大明》、《公刘》、《绵》、《皇矣》等诗一样,是反映周人发祥史的史诗。《生民》主要记叙了周始祖后稷的事迹,记载了周人作为一个农业民族走过的艰辛历程,描述了一位生而不凡、长而不俗的神异英雄,倾注了先民的理想、智慧和美德。
《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后稷的记载就是来源自《诗经》:“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弄,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由于先民对生育知识的无知,后稷的出生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以至于究竟是不是有过后稷这么一个人成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去研究后稷的有无,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份内事而不是我的份内事——但是,就算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哪怕仅仅是在文字中存在过,他也事实上是周人所承认、所歌颂的祖先,赫赫宗周八百余年乃至于其后的中华民族,其肇端不在于那神秘的“帝武敏歆”,而在于后稷的“播时百谷”,事实上文明的肇端正源于此,所以我们当然还是要在文字中追寻他的足迹——
汉民族没有单独成书、传唱千年的史诗——像《伊利亚特》或是《罗摩衍那》那样的。究其所以,大概是因为先民的语文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全民族识字的人比较多,已经无须用游吟诗人口口相传这种方式来保留自己的历史了。我们的史诗保存在《诗经》里,当荷马游走贵宦之家吟唱“女神啊!请歌唱阿喀琉斯的愤怒吧!”的时候,我们的史诗是由政府出面来整理和加以保存的。后稷就是出现在这种史诗中的一个形象。
《生民》中告诉我们,后稷的母亲叫姜嫄,她大概是一个身负祭祀之职的“巫女”,因为她能“克禋克祀,以弗无子”,也就是替人去除无子的灾难。也许正因为这样,她才有了通神的能力,踩了天帝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先民对怀孕生育这类知识糊涂得很,于是加诸种种神异的想象,简狄吞卵而生契的故事大概是由于看到鸟类生蛋而得到的灵感,而姜嫄“履帝武敏歆”而孕的灵感,大概是来源于母亲“你是我脚趾头变来的”这种玩笑话吧?而且,由于人类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而来,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后稷的父亲,自然是玄异的“大人”了。
姜嫄生子以后,以为不祥,于是将孩子丢弃,后稷遭遇了人生第一个难题——“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时候,出现了整首诗中最为生动感人的场面:姜嫄把后稷丢到窄巷里,牛羊们赶来喂他乳汁……姜嫄把后稷丢在冰上,群鸟飞来,以鸟翼把他覆盖住。这不禁让人想起童话里经常出现的场景——小动物们纷纷赶来帮助落难的主人公,大自然向走投无路的人敞开了怀抱。万物有灵,总是偏爱我们喜爱的人物,所以,姜嫄也意识到了后稷这孩子是天生天养,于是将这孩子抱回抚养。
后稷对于耕种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才能,成人以后,他耕种的谷物繁茂、收成好,他更是教会了其他人耕作这一本事,并且开辟了以谷物祭祀上帝的传统,从此,周人脱离了游牧社会,进入到了农耕文明时代。从此,所有中国人都是农人的后代。
有人说,后稷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英雄形象。也有人提出了异议——后稷所谓的英雄事迹无非就是教会了人民种地,这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英雄”二字似乎相去甚远。似乎“英雄”二字总是跟攻伐征战联系在一起的,英雄应该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情,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愿望,还得有“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的本事,再不济,也得有“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叹(还得“唰”地举起宝剑OR大刀,来一次悲壮的自刎)——怎么说也不会是像后稷这样,种个地就变英雄了,中国有千千万万农民,怎么也得参加个农民起义才算得上英雄吧?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威廉·莎士比亚》一书中的结论部分“真实的历史,大家各得其所”一章中说出了我想说的话:“从1791年到1814年,在二十三年的战争中,英、法死了约1700万人,足以将整个澳大利亚变为欧洲移民区。英国为了借欧洲压倒法国,在这期间负债200亿法郎。这化为炮灰的金钱,足以改变地球的面貌,到处初建文明,并在全世界消灭文盲和贫困。因此,英国为庇特和威灵顿这两尊雕像付出了240亿法郎——有英雄诚然是件好事,但这是一大奢侈……”要知道,这只是雨果时代的统计,一个甚至连冷兵器都还在广泛使用的时代的统计数字,他既没经历过一战也不曾知晓二战,若是他“有幸”亲眼看到后世的战争,亲眼见识后世的“英雄”,他就会了解什么叫真正的奢侈。
成吉思汗一生攻城掠地,灭国无数,他留给欧洲人的永远是关于“黄祸”的恐惧,他被认为是上帝派来惩罚人类文明的“上帝之鞭”——你认为他是英雄吗?我们评价英雄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东南亚各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海啸,十数万人顷刻殒命,无法计数的家园毁于一旦,人间天堂瞬间变成人间地狱。或许,这只是大自然一次最普通的新陈代谢,然而却留给人类永远无法抹平的创口。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力挽狂澜”,像大禹曾经做过的那样,制服水患,那么,他当然就是英雄;甚至于,如果有人能提前侦知海啸的到来并且尽到预警的责任救人无数,他都可以称作英雄——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先民所生活的时代,要赤手空拳面对像这样的大灾难,还要毫无保护地面对饥饿、面对疾病、面对各种危险。那么,我们可以说,只要是以一己之力给人们带来好处的人,都是英雄。后稷以自己的力量,疗民之饥,他当然就是英雄,而且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英雄与否不在杀人多少而在活人多少。
中国人对于带来杀伐的神,向来很漠然——甚至于,在中国人的神的系统里,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战神”(如果“斗战胜佛”孙悟空不算的话)。我们甚至还可以说,中国人对威严的、高高在上的神天的崇拜远远赶不上对人的崇拜。神农、燧人、有巢、黄帝、尧舜禹都是由人而神,他们全都是为人们做过好事的人,先成了英雄,然后就成了神。“你对我有用,给我办事,我才信你”——其实这才是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唯一信仰。否则,你对我没用,甚至打击我压迫我,那么就是“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这等直接咒天骂地,是任何其他民族的文明里都不曾有过也不敢有的。《圣经·约伯记》里记载了上帝仅仅出于一时兴起就降下无数灾难考验老好人约伯的故事,希腊神话里也经常有诸神为了斗气打赌让人间陷入战争的故事——这等“不仁之神”,中国人从来不屑一顾。表面上,中国人谦卑柔顺,讲求“克己复礼”,讲求抑制自己成全别人,其实骨子里我们就不相信那种为了信仰的牺牲,而更加相信的是为了利益的牺牲——中国人早就明白“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早就对“一将功成万骨枯”感到厌倦,所以,我们没有战神,只有能够给人民利益的神,才有资格端坐上方享受供品;能够给人民好处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作英雄,留在史诗里受万世敬仰。
或许这正是中国人绵延数千年却始终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原因吧——假如把人类历史比做F1赛事,以一千年作为一个分站赛的话,那么中国人至少已经赢得了四个分站赛的冠军,是不是还会继续赢下去,谁也说不好;但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巴比伦早已只剩下文字中的辉煌,信阿努比斯神的古埃及人已经被阿拉伯人所取代,古印度达罗毗图人事实上也已经消亡,同期起步的,只剩下中国人。也许正因为我们可以将一个种地的当作神来崇拜,我们才始终可以受到土地的恩惠。
是的,土地的恩惠——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土做的。
曾经有位英语老师跟我说,他比较讨厌外国人对中国人“Chinese”的称呼,因为后缀“-nese”是个蔑称,英国人他们称呼自己的时候后面是“man”,只有称呼诸如中国、日本、爪哇、越南这些人口很多,比他们落后的国家的人,才用“-nese”,因为这个后缀的意义就是“多到像尘土一样卑微的人”。我说没关系呀,我们本来就是土做的,因为女娲抟土造人,才有了后来的我们,所以我们有着土色的肌肤,我们一直受惠于土地,我们当然也要骄傲于这片造出我们的土——像尘土一样卑微有什么了不起呢?尘土聚集得多了,经历千万年的磨合,在肉身甚至名字已经泯灭在时间里的时候,土就会变成岩石;就算是不经历那么久,只要经过水的调和以及火的洗礼,土就会变成最精美的瓷。
所以我们膜拜这片土,膜拜曾经有过的利用这片土为我们做了好事的人,把他们当做神一样来膜拜,所以,种地的后稷当然是我们膜拜的英雄——我们肇端于此,我们还将继续受惠于此,我们怎能不对此心存感激?
我们的祖先,是个种地的英雄——他手执谷穗,从书册的缝隙里透出笑容来,凝视着我们;既然我们的土地在脚下岿然不动,那么他的谷穗就将继续传承下去,他也将继续含笑看着我们,直到尘归尘,土归土……(作者:春水伊人 )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