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大 雅·文王之什.棫朴




  棫朴

  题解:周王与群臣协调共谋大业。

  【原文】

  芃芃棫朴1,薪之槱之2。济济辟王3,左右趣之4。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5。奉璋峨峨6,髦士攸宜7。
  淠彼泾舟8,烝徒楫之9。周王于迈10,六师及之11。
  倬彼云汉12,为章于天13。周王寿考14,遐不作人15?
  追琢其章16,金玉其相17。勉勉我王18,纲纪四方19。

  【译文】

  棫树朴树多茂盛,砍作木柴祭天神。周王气度美无伦,群臣簇拥左右跟。
  周王气度美无伦,左右群臣璋瓒捧。手捧璋瓒仪容壮,国士得体是贤俊。
  船行泾河波声碎,众人举桨齐划水。周王出发去远征,六军前进紧相随。
  宽广银河漫无边,光带灿烂贯高天。万寿无疆我周王,培养人材谋虑全。
  琢磨良材刻纹花,如金如玉品质佳。勤勉不已我周王,统治天下理国家。

  【注释】

  1.芃(pénɡ)芃:植物茂盛貌。棫(yù)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
  2.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
  3.济(jǐ)济:美好貌。或音qí,庄敬貌。辟(bì)王:君王。
  4.趣(qū):趋向,归向。
  5.奉:通"捧"。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
  6.峨峨:盛装壮美的样子。
  7.髦士:俊士,优秀之士。攸:所。宜:适合。
  8.淠(pì):船行貌。泾:泾河。
  9.烝徒:众人。楫之:举桨划船。
  10.于迈:于征,出征。
  11.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12.倬(zhuō):广大。云汉:银河。
  13.章:文章,文彩。
  14.倏?长寿。
  15.遐:通"何"。作人:培育、造就人。
  16.追(duī):通"雕"。追琢,即雕琢。
  17.相:内质,质地。
  18.勉勉:勤勉不已。
  19.纲纪:治理,管理。

  【赏析】

  本诗是《大雅》的第四篇,与前三篇一样,也是赞美周王的作品。但赞美的究竟是哪一位,却不像前三篇那样具体有所指,只是因为诗中提到“周王寿考”,而传说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所以历来认为非文王莫属。

  至于本诗的主旨,就不那么一致了,主要有两种意见。《毛诗序》云:“文王能官人也。”“官人”语出《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意谓善于选取人才并授以适当官职。而姚际恒《诗经通论》则曰:“此言文王能作士也。小序谓‘文王能官人’,差些,盖袭《左传》释《卷耳》之说。”“作士”一语直接取自本诗的“遐不作人”。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朱熹《诗集传》:“作人,谓变化鼓舞之也。”概而言之,即为培育造就人才及鼓舞振作人心。其实这两种意见并无大异,小序着眼的是前三章,故得出“官人”的结论,姚氏着眼的是后二章,故得出“作士”的结论。“官人”也罢,“作士”也罢,都离不开周王的盛德,所以《诗集传》曰:“此诗前三章言文王之德,为人所归。后二章言文王之德,有以振作纲纪天下之人,而人归之。”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除第二章外,其余四章均以兴为发端,这在《大雅》中是罕见的。

  首章以“棫朴”起兴。毛传释曰:“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此是将棫朴喻贤人。而《诗集传》释曰:“芃芃棫朴,则薪之槱之矣;济济辟王,则左右趣之矣。”意为灌木茂盛,则为人所乐用,君王美好,则为人所乐从。此是将棫朴喻君王。毛传释兴,每每孤立地就兴论兴,所以兴与下文的关系往往显得牵强附会。朱熹释兴,总是将起兴句与被兴句有机地联系起来,符合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的定义。就本章而言,朱熹的解释似更为合理。

  首章是总述,总述周王有德,众士所归。而士分文、武,故二、三篇又分而述之,以补足深化首章之意。

  二章四句皆为赋。前两句“济济辟王,左右奉璋”承上两句“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而来,而又启出下两句:“奉璋峨峨,髦士攸宜。”“璋”有二解,一为“牙璋”,发兵所用;一为“璋瓒”,祭祀所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此诗下章言六师及之,则上言奉璋,当是发兵之事。故传惟言半圭曰璋,不以为祭祀所用之璋瓒耳。”据此,本章则与下章一样,均与武士有关。但马瑞辰注意了下章的“六师”而疏忽了本章的“髦士”。“髦士”在《诗经)中凡二见,另一为《小雅·甫田》中的“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甫田》的髦士肯定为文士(多以为是田畯,即农官),故本诗恐亦不例外。所以璋还是训“璋瓒”为好。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及其归心也,莫大乎承祭与征伐。文王承祭,‘奉璋峨峨’,无非‘髦士攸宜’,则其作文德之士也可知。”此言能得其实。

  三章以“泾舟”起兴。朱熹《诗集传》以为舟中之人自觉划动船桨实喻六师之众自觉跟随周王出征,云:“言‘淠彼泾舟’,则舟中之人无不楫之。‘周王于迈’,则六师之众追而及之。盖众归其德,不令而从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亦云:“文王征伐,六师扈从,有似烝徒楫舟,则其作武勇之士也又可见。”齐诗根据本章末两句“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而断定本诗是言文王伐崇之事,后人多有从之者。其实以诗证史可信,以史证诗难信,况且把诗中所言一一坐实并无多大意义,所以还是把本章看作泛言为好。

  如果说前三章是以众望所归来烘托周王的话,那么后两章则转为直接的歌颂了。

  四章以“云汉”起兴。郑笺曰:“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姚际恒《诗经通义》云:“此章言文王法天之文章,以兴文治而作人材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四章)以天文喻人文,光焰何止万丈长耶!”显然,诸家多认为“云汉”乃喻周王。末句“遐不作人(何不培养人)”虽是问句,实则是肯定周王能培育人。严粲《诗缉》云:“董氏曰:‘遐不作人,甚言其作也。”’类似的用法还见于《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末章的兴义较难理解。朱熹在《诗集传》中曰:“追之琢之,则所以美其文者至矣。金之玉之,则所以美其质者至矣。勉勉我王,则所以纲纪乎四方者至矣。”他还在《诗传遗说》中补充道:“功夫细密处,又在此一章,如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四方都便在他线索内牵著都动。”他答人问“勉勉即是纯一不已否?”又曰:“然。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是那工夫到后,文章真个是盛美,资质真个是坚实。”二者合而言之,也就是说:精雕细刻到极致,是最美的外表,纯金碧玉到极致,是最好的质地,周王勤勉至极,有如雕琢的文彩和金玉的质地,是天下最好的管理者。如此释诗,似太迂曲,所以很多人并不把前两句视作兴,他们认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的“其”指的就是周王,意谓周王既有美好的装饰,又有优秀的内质,而又勤勉不已,所以能治理好四方。汪龙《毛诗异义》谓本章“言文王圣德,纲纪四方,无不治理,又总著政教之美,官人之效。经之设文,盖有次第矣”。他的分析是很中肯的。(翁其斌)

  【赏析】

  《诗经·大雅·棫朴》和《旱麓》是寓意描写周文王毕生文武之道的姐妹诗篇。《棫朴》全文:“一、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二、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三、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四、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五、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这首诗,只有八十字,寓意深长致远。历史上的译文因为没有读懂《周易》,从来没有准确解释。《毛序》曰:“朴,文王能官人也。”现代译文作者说:今人认为这是一首写文王效祭天神后,领兵征伐崇国的诗。读其译文更是肤浅,不悟诗意。现在展开诠释之,以馈读者,奉献给研究商周史学者。

  当读者领悟《周易》,震卦为长子,主东、纳甲、卯含乙,属木,比拟周文王是季历、大任夫妻的长子。“棫朴”两字的象,则是“木”之“或卜”。“或”有“又”义。“棫朴”字象是寓意文王又在卜算占卦为《易》也。《系辞》曰:“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棫朴》诗篇,比拟寓意记载了周文王毕生文、武功勋,两件大事。

  《周易》的随卦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履卦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诗的历史背景是说,周文王在殷商帝纣的朝廷从政,位至“三公”之一。七十二岁殿月,夬卦辞:“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帝纣震怒,大过错决定“拘系之”文王,后囚禁于羑里监狱,“三年不觌。”文王从诚信忠臣中清醒过来,吸取父亲蒙难遇害血的教训,逼上梁山,运用易理,“乃从维之”的违心恭维策略,“震来厉,亿贝丧。”美女、宝马、珍奇行贿,赢得帝纣赦免出狱和赐予“弓矢斧钺,得征伐为西伯。”周文王于是“眇能视,跛能履。”利用帝纣的政令,打着殷商的旗号,七十五岁高龄“鼓缶而歌”,亲力亲为,“遐不作人”,兴师振旅,以履行复,开天辟地。

  据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和《诗经》记载:周文王返回故里自称王,“王用亨于西山。”接着质厥成虞芮两国。明年伐大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徒都丰。革卦“革言三就”为武王奠定克商基础。可见,《棫朴》的前三段,寓意描写周文王“王用亨于西山”后的煹火誓师出征的雄壮景象。“芃芃棫朴,薪之槱之。”平凡众多的棫朴柴火,堆堆点燃,熊熊煹火之中蒸发着浓烟,照亮暮夜的天空,照耀着誓师的将士。《周易》有既济、未济卦,周文王就是处于殷商朝的既济和周邦的未济空间、时代,复辟启动革命解放天下同人之王,故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描写誓师仪式的整个操作过程和威严情景。犹如现代的阅兵仪式。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历史上有“泾渭分明”成语。岐山之阳周邦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处于渭河上游的北岸不远。而文王的祖父公亶父的原来祖居地是在泾河上游的北岸“豳”地方,今彬县境内。公亶父当年,因为累受大戎的掠夺,无奈而避之,迁回商国域的岐山之阳。当时,大戎是商周的共同敌人,文王誓师振旅的征讨战争,首战就从大戎开始。“淠”形容舟船的林立众多。“烝”当下炎热天气,天气人气,热气朝天。逆水行舟。形容文王率领正义之师,取水道。“六师”之六是指乾卦之数,乾为君王,君王之师征服大戎国。开始了“以对于天下”的形势局面。当然,也可理解为包含伐崇侯虎,徒都丰。总之,诗意是记载周文王的武功勋,“武人为于大君。”诗意接下来描写周文王创作《周易》的文功勋,“纲纪”理论。文王的一生,文为主,称“文王”。

  《周易》有噬嗑卦,由震内、离外,叠加合成艮、坎卦,四象。艮、坎卦组成蹇卦,故卦辞“利用狱。”但是,卦象的初至四为扩大之离、颐卦,比外离卦大,颐卦含坤卦为文,“利用狱”作《周易》为“文”,“跻于九陵”也。《系辞》曰:“易与天地准。”“设卦、观象、系辞焉。”“在天成象。”正是诗“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的意思。“倬”模拟,比拟。“云汉”指天上银河系繁星。“遐不作人”遐龄,七十二至七十五岁“利用狱”,亲力亲为,不要别人代笔写作。贲卦九五:“贲于丘圆,束帛戋戋。吝,终吉。”“相”通“象”,卦象。(详见有关噬嗑卦的博文:《周易》自传诞生的解考一~三)

  所以,《周易》是“纲纪”理论,相当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改变开放,科学发展观。周文王武功勋的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就是因为有《周易》的易理指导。其子周武王四年后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也是以《周易》为理论基础、治国理念。孔子“克己复礼”,也是要恢复《周易》之礼,治国理念。《周易》有需卦,“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也是现今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详见博文:《周易》的一项伟大预言,最终实现)(作者:致深寓意 )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