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小雅·谷风之什.大东




  大东

  【原文】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1]。周道如砥,其直如矢[2]。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潸焉出涕[3]。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4]。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5]。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穫薪[6]。契契寤叹,哀我惮人[7]。薪是穫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8]。舟人之子,熊罴是裘[9]。私人之子,百僚是试[10]。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11]。维天有汉,监亦有光[12]。跂彼织女,终日七襄[13]。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14]。睆彼牵牛,不以服箱[15]。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16]。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17]。维南有箕,载翕其舌[18]。维北有斗,西柄之揭[19]。

  【注释】:

  [1]饛(音蒙):满簋貌。簋(音鬼):古食器。青铜或陶制。圆口,圈足,有耳或无耳。捄(音求):长貌。匕(音比):勺、匙之类。
  [2]砥(音底):磨刀石。
  [3]睠(音倦):同眷。反顾也。潸(音山):泪流貌。
  [4]小东大东:东方大小之国。一说近东远东之国。杼(音住):梭。盛纬器。柚(音轴):织机受经者也。
  [5]佻佻(音挑):轻薄不耐劳苦之貌。
  [6]氿(音鬼)泉:侧出泉。穫:木名。桦树。一说刈伐。
  [7]契契:忧苦貌。惮(音但):劳。
  [8]西人:指周京师来人。
  [9]舟:周的谐音。裘:皮裘。一说求。
  [10]私人之子:家庭奴隶。百僚:百仆。一说百官。
  [11]鞙鞙(音捐):玉貌。璲(音遂):瑞玉名,可以为佩。瑞是宋玉。长:杂佩虽长都是普通的佩玉。
  [12]汉:银河。监(音件):视。
  [13]跂(音起):通歧。分歧。七襄:七次移动位置。
  [14]报:反复(织布)。
  [15]睆(音缓):明星貌。服:负。箱:大车之箱。
  [16]毕:星宿名。共八星,形状象田猎用的毕网(带柄的网)。
  [17]斗:北斗星。挹(音义):舀。
  [18]翕(音细):引。一说敛缩。
  [19]揭:高举。
  按本章末四句,箕星张口要吞咽,斗星柄指向西方,比喻西人向东方搜刮和榨取。

  【译文】

  簋里熟食满荡荡,枣木勺儿弯又长。大路平坦如磨石,笔直好像箭杆样。贵人路上常来往,小民只能瞪眼望。转过头来心悲伤,眼泪汪汪湿衣裳。
  东方远近诸小国,织机布帛空荡荡。葛麻草鞋缠又绑,怎么能够踏冰霜?得意洋洋那公子,满载车辆大路上。来了去又去了来,教我心痛如断肠。
  泉水横流清又冷,砍下柴来莫被浸。忧愁难睡长叹息,可怜我们病苦人。砍下树枝当烧柴,还要装车往回运。可怜我们病苦人,应该休息总不能。
  东方各国的子弟,辛苦服役没人问。周人公子哥儿们,衣服华丽多鲜新。就是船夫的子弟,熊罴皮袍穿在身。那些家奴的孩子,个个当差在衙门。
  有人饮用香醇酒,有人喝不上米浆。圆圆宝玉佩身上,不是才德有专长。看那天上的银河,照耀灿灿闪亮光。鼎足三颗织女星,一天七次移动忙。
  纵然织女移动忙,没有织出好纹章。牵牛三星亮闪闪,不能拉车难载箱。金星在东叫启明,金星在西叫长庚。天毕八星柄弯长,把网张在大路上。
  南天有那簸箕星,不能簸米不扬糠。往北有那南斗星,不能用它舀酒浆。南天有那簸箕星,吐出舌头口大张。往北有那南斗星,在西举柄向东方。

  【赏析】

  作者:程俊英

  《大东》是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劳役不息的诗。《毛序》认为谭国大夫所作,或有所据。从诗的内容看来,作者可能是一位精通星卜的文人。他过去原是东方的贵族,后来遭受西周王室的强迫劳动和残酷搜刮,实质上已沦为西人的奴隶。因此,他较一般劳动人民更富有文化知识。由于地位的转变,他思想感情也随着转变了;借着歌唱来揭露、批判统治者的罪恶,提出沉痛的控诉,发泄其怨愤之情。

  诗中鲜明地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残酷、贪婪、骄奢的西人剥削者形象,一个是被榨取、被奴役、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对西人满怀仇恨的东人形象。诗通过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君子与小人两个阶级的对立。首先以西周通往东国的那条公路为线索,写出他们的对立形象。周人是通此公路剥削致富的,“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十分得意。而东人视此公路,就会“潸然出涕”,“使我心疚”;因为弄得他们“杼柚其空”,冷天还要穿着夏天的破麻鞋劳动,财力俱困。这些都和这条公路分不开的。诗人运用排偶的句子,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一幅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生活图画:一方面是“西人之子,灿灿衣服”,“舟(郑笺:当作周。声相近也。)人之子,熊罴是裘(郑笺:裘,当作求。)”。吃好酒,佩宝玉,骄奢淫佚,纵情享乐。而另一方面是“东人之子,职劳不来”,“私人(家庭奴隶)之子,百僚(百仆)是试”。吃不上薄酒,挂不上杂佩。什么事都要做,得不到丝毫的慰抚和利益。这幅对比图,不但反映了宗主国与诸侯小国的矛盾,也反映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据后人考证,《大东》的写作年代,当在周幽王时。幽王是西周末的昏君,信奸邪,宠褒姒,增赋税,重刑罚。且霸占贵族的田地和人民,《瞻仰》诗人讽刺地说:“人(指贵族)有土田,女(同汝,指幽王)反有(侵占)之;人有民人,女复收之。”幽王的亲信皇父,上行下效,照章办理,掠夺同事的房屋田产,强迫他劳动。《十月之交》诗人怨恨地说:“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郑笺:汝何为役作我?),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尽)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郑笺:下供上役,其道当然。言文过也。)。”可见《大东》一诗所反映的贵族破产,被王朝当牛马般使用的情况,结合《诗经》中贵族讽刺诗看来,是具有普遍性的。不过,他比《瞻仰》、《十月之交》诗人所抒写的现实生活,更具体更深刻罢了。

  《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这首诗都用到了。兴是启发,是诗人即事起兴,触景生情的歌唱,它的地位多居章首,故亦名发端。兴主要起着塑造诗中中心人物形象和突出诗的主题作用。诗第一章开首两句“有饛簋飧,有捄棘匕”,《说文》:“饛,盛器满貌。”有饛,即饛簋,满满的意思。簋(guǐ)是古代贵族盛黍稷的碗。有捄(qiú)即捄捸,弯弯。棘匕,是红木制的匙子。这些食具,都是当时贵族用的。诗人看见家中的故物,联想到今日降为“小人”后生活的痛苦,不免伤心流泪。陈奂称它为“陈古而言今”的兴法。巧妙地塑造了诗人“今不如昔”的感伤情绪,贯串着本诗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他原是一位贵族的身份。“如砥”与“如矢”是比。比是比喻,它在诗篇中仅联系局部,在一句或两句中起作用。如《卫风·硕人》,诗人用“肤如凝脂”比女子的皮肤。诗人看见女子皮肤的洁白,就用过去认为洁白凝冻的猪油来比拟他,这个用来作比的东西,仅仅联系句中被比的东西。如砥、如矢,也是如此。所不同者,诗人以具体的砥、矢比喻描绘“周道”的抽象的平直,使它形象化了。章末四句是赋,赋是铺叙,是直述法,诗人将本事或思想感情,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履”和“视”二字,透露了君子与小人对这条公路的两种不同的观感。诗人看看昔时的碗匙,看看今日的公路,不禁“潸然泪下”。此景此情,物我交融;千载之下,沁人心脾!第三章诗人以获薪不能让水浸湿,比喻东人不堪再受摧残。刚砍下的柴棍,还可用车子装载使用,比喻劳苦的东人也可以让他休息使用。以“获薪”和“惮人”(劳人)对比,以见人不如物,这是多么沉痛的呼声!从第五章后四句起至末,是诗人仰观天象,触景摅情之作。这些天汉、织女、牵牛、长庚、天毕、北斗、南箕等形象,都是比喻象征西周剥削者的,是诗人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统一体,所以兴中有比,比中有赋。除这里所列举者外,其余都是赋,赋中有对比,知二章和四章。这种赋、比、兴的错综运用,使形象更鲜明,诗的思想意义更深刻。说明诗人对这些手法的运用,已经是得心应手,非常熟练了。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诗本咏政赋烦重,人民劳苦。入后忽历数天星,豪纵无羁,几不可解。”其实,诗前半段的创作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后半段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不过诗人不自觉罢了。当他面对社会上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现实而仰观星象的时候,不禁有感于怀,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把自己的怨愤诅咒之情,移加到繁星上去,更进一步地刻画出有名而无实用的贪婪的吸血者的形象。天汉闪闪发光,但照不到人影,不能起水镜的作用。东方的启明,西方的长庚,有助日之名,而无实光。我们被周人搜括得“杼柚其空”,一天更位七次的织女,也看不到有丝毫劳动产品做出来。牵牛不能供我驾车之用,毕星不能助我猎兔之劳。形状象簸箕的箕星,能供我簸扬糠粃吗?形状象斗的北斗,能供我舀酒浆吗?它们高高在上,都不能解除东方人们所受的痛苦。所有这一切天上的繁星,都变成了地上剥削者的投影,是象征拟人的,幻想式的,浪漫主义的,但有作者深厚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不仅如此,这些星象,简直是嗜血成性的吃人者的形象。作者仔细观察,感到箕星拖着它的舌头,好象张嘴要吃人;斗星则高举其柄,好象要不断榨取东人的血汗。诗人骂到这里,那种惊弓之鸟似的内心活动,使歌唱戛然而止。引导读者进入“环譬以托讽”的艺术境界,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所以我们说:《大东》这首诗,已经含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因素。

  《大东》诗人头脑清新,眼光敏锐,善于观察客观事物,看出了当时社会上君子与小人、东人和西人的阶级压迫与生活悬殊,从描写社会上一个侧面现象看到它的本质。这对二千五百年前西周时代的旧贵族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的性格,仍旧带有贵族软弱的气息,心忧爱哭。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能够选择诗歌的艺术形式,发泄胸中郁积的不平。熟练地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丰富准确的语言,倾诉疾恶如仇的情绪。不自觉地运用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抒写“思与景偕”富于艺术魅力的不朽诗篇。其悲凉慷慨之音,使千载之下的人们深受感动,作为自己写作的典范。有人说,后世李白歌行,杜甫长篇,悉脱胎于此。其实,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早已闪烁着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光芒,可见《大东》对后世诗坛影响的深远了。

  【赏析】

  《大东》是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劳役不息的诗。《毛诗序》曰:“《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历代传笺疏注说解,基本上没有大的出入,肯定这是被征服的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朝统治的诗歌作品。
  《序》说明作者是谭国大夫,而姓氏、经历和生活年代无从稽考。谭国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南,对照《鲁颂》“遂荒大东”,那一带地区当属大东。从诗义看,他是东方旧国的大夫,因诗中的思想和情绪,绝对不可能产生于姬姓各大封国的当权派。他对“西人”的对立情绪,正反映了征服者的周王朝与被征服的东方旧国统治阶级的矛盾;他的地位下降,使他发出同情人民的不平之鸣,从而也反映了西周统治阶级与被征服国人民的矛盾。有人说这是一首民歌,这个论断是不对的,这是士大夫创作的用雅乐演唱的歌诗,不是用土乐演唱的民歌。
  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据《左传·庄公十年》所记“齐师灭谭”,即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因为谭国对它“失礼”而出兵灭亡这个小国,时在东周初期,它只能写在谭国灭亡之前。诗的历史背景还是周王朝统治力量强大的时候,东周时王室已经衰微。姚际恒《诗经通论》说西周最后一代“幽王之时,号令犹行于诸侯,故东国诸侯之民愁怨如此。若东迁之后,则不能尔矣”。姚氏以为最迟当在幽王时代,这已难考证,我们只能肯定创作在西周时代。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