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
巷伯
题解:寺人孟子被谗受害,作诗泄忧。
【原文】
萋兮斐兮1,成是贝锦2。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3,成是南箕4。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缉缉翩翩5,谋欲谮人。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6,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迁7。
骄人好好8,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9。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10。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11!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12。寺人孟子13,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译文】
五彩丝啊色缤纷,织成一张贝纹锦。嚼舌头的害人精,坏事做绝太过份!
臭嘴一张何其大,好比夜空簸箕星。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
嘁嘁喳喳来又去,一心想把人来坑。劝你说话负点责,不然往后没人听。
喳喳嘁嘁去又来,一心造谣又说谎。并非没人来上当,总有一天要现相。
捣鬼的人竟得逞,受害的人却瞢腾。苍天苍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可怜可怜受害人!
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抓住长舌害人精,丢给荒山豺虎吞。如果豺虎不肯吞,丢到北极喂野人。如果北极也不要,还交老天来严惩。
一条小路通杨园,小路越过山坡顶。刑馀之人名孟子,编首歌子为宽心。过往君子慢慢行,请君为我倾耳听!
【注释一】
1.萋、斐(fěi):都是文采相错的样子。
2.贝锦:织有贝纹图案的锦缎。
3.哆(chǐ):张口。侈:大?BR>;
4.南箕:星宿名,共四星,联接成梯形,如簸箕状。
5.缉缉:附耳私语状。翩翩:往来迅速的样子。
6.捷捷:信口雌黄状。幡幡:反复进言状。
7.女:同"汝"。
8.骄人:指进谗者。
9.劳人:指被谗者。草草:陈奂《诗毛氏传疏》:"草读为慅(cǎo忧愁),假借字也。"
10.畀(bì):与。有北:北方苦寒之地。
11.有昊:苍天。
12.猗:在……之上。亩丘:丘名。
13.寺人:阉人,宦官。
【注释二】:被谗遭害者的抒愤诗。
萋(音妻)、斐(音匪):花纹错杂貌。
贝锦:贝纹锦。
哆(音齿):张口。
侈(音齿):张大。
南箕:星名。即箕宿。古人认为箕主口舌,故用来比谗者。
缉缉:口舌声。
翩翩:往来貌。
捷捷:同缉缉。
幡幡:同翩翩。
既其女迁:好谗之祸,行将迁而及汝。即变而整自己。
好好:喜也。
草草:劳心也。
畀(音闭):给予。
北:北方寒凉不毛之地。
昊:天。
杨园:园名。
猗(音椅):加。
作:起。
1、萋:“緀”的假借字。“緀”、“斐”都是文采相错的样子。
2、贝锦:织成贝纹的锦。古人珍视贝壳,所以用为锦上的图案。以上二句是说谗人诬陷别人用许多迷惑人的言语,好像组织好看的文采以成美锦似的。
3、谮(谮zèn)人:谗害别人的人。
4、大甚:犹言“过分”。
5、哆(耻chǐ):张口。侈(耻chǐ):大。
6、南箕:星名,即箕宿。箕宿四星,连起来成梯形,也就是簸箕形。距离较远的两星之间就是箕口。上句“哆”、“侈”言箕口张大。古人认为箕星主口舌,所以用来比谗者。
7、適(敌dí):专主。与:助。以上二句意谓谮者害人太甚,或有助谋的人,但不知谁是其中主要的。
8、缉:本字是“咠(弃qì)”,附耳私语。翩翩:是“谝谝(骈pián)”的假借,谝是巧佞之言。缉缉是说言语之密,翩翩是说言语之巧。
9、以上二句是警告谗者:你说话谨慎些罢,听者会发现你是不可信的。
10、捷捷:犹“缉缉”。幡幡(番fān):犹“翩翩”。
11、既:犹言“既而”,就是不多时。以上二句就听谗的人说,言听谗者虽接受你的意见,而加害别人,转眼间就将移用于你的身上了。
12、骄人:指谗者。谗者因谗言被君主听从而跋扈,所以为骄人。好好:喜悦。
13、劳人:犹“忧人”,指被谗者。草草:是“慅慅(骚sāo)”的假借,忧貌。
14、视:犹“察”。言察其罪。
15、矜(今jīn):哀怜。
16、畀(必bì):与。
17、有北:北方极寒无人之境。
18、有昊:昊天。犹言“彼苍”。以上六句言必须置那谮人于死地,使昊天制其罪。
19、杨园:种植杨木的园。一说是园名。
20、猗(倚yǐ):加。亩丘:有垄界像田亩的丘。一说是丘名。以上二句言亩丘之上有杨园之道。诗人徘徊在这条道上,吟成这篇诗。
21、寺人:阉官,是天子侍御之臣。篇题《巷伯》也就是寺人的意思。“孟子”是这寺人的表字,就是这诗的作者。诗人将自己的名字放在篇末,和《节南山》相同。
22、凡百君子:指执政者。
【赏析】
这是一首怒斥造谣诬陷者的诗。《毛诗序》云:“《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巷伯,奄官兮(也)。”诗题中的“巷”字,指宫中小道。“巷伯”即“寺人”、宦官,也就是诗作者本人。这位孟子,显然是一位遭受过政治诬陷而蒙冤受屈的人,在诗中他是把自己摆了进去的。
造谣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谣言总是披着一层美丽的外衣。恰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诗人们把谣言描写成了一个怪物。他们形容它的时候,其措辞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严肃而深沉的。他们说,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条舌头,多少种声音;它能竖起多少只耳朵来!”古人称造谣诬陷别人为“罗织罪名”,何谓“罗织”?本诗一开始说:“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就是“罗织”二字最形象的说明。花言巧语,织成的这张贝纹的罗锦,是多么容易迷惑人啊,特别是对不长脑壳的国君!
造谣之可怕,还在于它是背后的动作,是暗箭伤人。当事人无法及时知道,当然也无法一一辩驳。待其知道,为时已晚。诗中二、三、四章,对造谣者的摇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窜下跳,左右舆论的丑恶嘴脸,作了极形象的勾勒,说他们“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捷捷幡幡,谋欲谮言”。作者对之极表愤慨:“彼谮人者,谁适与谋?”正告他们道:“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造谣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杀人,杀了人还不犯死罪。作为受害者的诗人,为此对那些谮人发出强烈的诅咒,祈求上苍对他们进行正义的惩罚。诗人不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极大的厌恶:“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谓“愤怒出诗人”。有人将它与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逃亡者》一诗中鄙夷叛徒的诗句比较:“野兽不啃他的骨头,雨水也不洗他的创伤”,认为它们都是写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绝妙好辞,都是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救药者的无情鞭挞,都是快心露骨之语,甚是。
在诗的结尾处,郑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诗人的名字,从而使这首诗成为《诗经》中少数有主名的作品之一。这个作法表明,此诗原有极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发之作。它应该有一个较详的序文,自叙作者遭遇,然后缀以此诗,自抒激愤之情,可以题为“巷伯诗并序”或“巷伯序并诗”的。也许是后来的选诗者删去或丢失了这序文,仅剩下了抒情的即诗的部分。
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因遭受谗言获罪,受了宫刑,作了宦官,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异代同悲的正直人士。东汉班固就曾在《司马迁传赞》里称惨遭宫刑的司马迁是“《小雅·巷伯》之伦”。他或许也感受过与司马迁同样的心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也,所从来远矣。”(《报任少卿书》)无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无怪乎诗中对诬陷者是如此切齿愤恨,也无怪乎此诗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极为强烈的共鸣!(周啸天)
【赏析】
《巷伯》描写遭受谗人的诬蔑陷害,表达了无比的愤恨。诗在表达愤慨时,强烈明快,而在描写谗人的特点,又尤其细致生动,以“贝锦”描绘,“南箕”比喻,刻划其形态,所谓花言巧语,多嘴多舌,而用象声词“缉缉翩翩”,“捷捷幡幡”,形容私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状态,真切鲜明,准确而极富特征。这是一首怒斥造谣诬陷者的诗。《毛诗序》云:“《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巷伯,奄官兮(也)。”诗题中的“巷”字,指宫中小道。“巷伯”即“寺人”、宦官,也就是诗作者本人。这位孟子,显然是一位遭受过政治诬陷而蒙冤受屈的人,在诗中他是把自己摆了进去的。
造谣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谣言总是披着一层美丽的外衣。恰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诗人们把谣言描写成了一个怪物。他们形容它的时候,其措辞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严肃而深沉的。他们说,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条舌头,多少种声音;它能竖起多少只耳朵来!”古人称造谣诬陷别人为“罗织罪名”,何谓“罗织”?本诗一开始说:“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就是“罗织”二字最形象的说明。花言巧语,织成的这张贝纹的罗锦,是多么容易迷惑人啊,特别是对不长脑壳的国君!
造谣之可怕,还在于它是背后的动作,是暗箭伤人。当事人无法及时知道,当然也无法一一辩驳。待其知道,为时已晚。诗中二、三、四章,对造谣者的摇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窜下跳,左右舆论的丑恶嘴脸,作了极形象的勾勒,说他们“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捷捷幡幡,谋欲谮言”。作者对之极表愤慨:“彼谮人者,谁适与谋?”正告他们道:“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造谣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杀人,杀了人还不犯死罪。作为受害者的诗人,为此对那些谮人发出强烈的诅咒,祈求上苍对他们进行正义的惩罚。诗人不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极大的厌恶:“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谓“愤怒出诗人”。有人将它与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逃亡者》一诗中鄙夷叛徒的诗句比较:“野兽不啃他的骨头,雨水也不洗他的创伤”,认为它们都是写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绝妙好辞,都是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救药者的无情鞭挞,都是快心露骨之语,甚是。
在诗的结尾处,郑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诗人的名字,从而使这首诗成为《诗经》中少数有主名的作品之一。这个作法表明,此诗原有极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发之作。它应该有一个较详的序文,自叙作者遭遇,然后缀以此诗,自抒激愤之情,可以题为“巷伯诗并序”或“巷伯序并诗”的。也许是后来的选诗者删去或丢失了这序文,仅剩下了抒情的即诗的部分。
【巷伯】
1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彼谮人者,谁適与谋?
第一部分,用了两个比喻形容那些整天说别人坏话的人。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说的是,就像织锦一样,织锦之人用灵巧的双手,美丽的颜料(萋、斐),竟然织出了那么漂亮的锦缎。而这些说坏话的人,也像这些织锦的人一样,竟然编造了那么多无中生有的话来诬陷人(请诸位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慢慢思考回想)。
这是一个相当巧妙的比喻。
讲到这里,作者开篇就直言不讳的感叹:这些说别人坏话的人,也太不像话,也太嚣张了!(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第二个比喻,“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先说明一下“南箕”,这是天上的一个星座,样子很像一个簸箕,也像张开的一张大口。“哆”形容人长大嘴巴呱啦呱啦的样子,“侈”是那个说话的神态。
作者说啊,这些爱讲别人坏话的人啊,呱啦呱啦,嘴巴张得像天上的南箕星一样,把别人说得体无完肤。
作者感慨:这种人,谁还与她合伙?谁还愿意和她在一起?(彼谮人者,谁適与谋?)
一副对这些人惟妙惟肖的描述
一种对这些人无可奈何的感叹
2缉缉翩翩,谋欲谮人。
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谋欲谮人。
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第二部分,还是继续叙述作者对这些“谮人者”的所见和感受
“缉缉翩翩”,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双声词,我们可以看到,有几个人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低声交头接耳,在说别人的坏话(谋欲谮人)
作者用一种警告的话说:管好你们的嘴巴,已经有人开始怀疑你们了。(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与“缉缉翩翩”所要表达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谮人者”的脸孔,这两个词很形象
作者说:难道都会被你们说倒吗?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人家都很快会见不得你们,而离你们远远的(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第一二部分,格调上是一致的,都是对“谮人者”的一种生动刻画和愤慨表示
尽管不乏巧妙的比喻,但诗篇如果就此终止,那么似乎平平淡淡,我们看倒的,只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无助的一点呼喊
事实上,这只是作者情绪的一个开头
第三部分,喷涌而发
3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苍天苍天,视彼骄人。
矜此劳人。
陷害别人的谮人者“骄人”,骄狂不已,哈哈大笑,或是冷笑——“好好”
被陷害的“劳人”人呢?“草草”——落魄不已
这就是现实
尽管有作者“寺人孟子“,但我们已无法清楚得知,他是怎么样被别人陷害了,总之,这里看到,他被别人陷害得很惨
但是作为被陷害者的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只能呼天喊地
老天啊老天啊,看看那些整日陷害他人而得势的小人,再看看这些整天辛苦劳累而被陷害的“劳人”吧!
作者的愤慨,已经上升到了极点
而他的毫无办法,也是一个清楚的事实
下面他说出了我觉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
4彼谮人者,谁適与谋?
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作者说:这些叽叽喳喳陷害别人的小人,谁还和他们在一起?把他们捉起来,投给豺狼和老虎吃掉;豺狼老虎都懒得吃(因为是人渣),就投到北方荒蛮之地。北方荒蛮之地也不接受他们,那就把他们交给上天惩罚。
我觉得,这是作者愿望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后,愤懑到了极点的一种内心独白
他在想象着这样一个社会:公平,正义,仿佛金色的伊甸园里,开满了鲜艳的花
一切害人者,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当然,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这是在做梦
或许这真是作者在这种情绪下的梦境
但请你不要为这样的迂腐而可爱的内心独白而发笑
因为这里,我看到了作者那颗受伤的、纯洁的心
不是么?每一个受到伤害的人,都是脆弱的,而那种脆弱中的美好向往,是人类最为珍贵的一种感情
而这种感情,应该得到每一个人的理解和尊重
5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作者站在宽广的原野上,看着杨园这个地方(或许是他常常劳动的地方)长长的路,伴随着一丘一丘的田亩延伸向远处。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他在这样的凝视和沉思中深深告诫后世君子,以他为戒,不要让他的悲剧,在这些“君子”的身上重演
你可曾能想象,三千年前,有一位卑微的宦者寺人孟子,在广阔的原野上,伫立凝思这一切的场景?
可惜,历史太残酷了,寺人孟子的“敬而听之”,只是这种被人陷害的历史悲剧的先河
从寺人孟子那个时候起,有多少君子,被别人陷害至死?
你我所知道的,你我所不知道的,从屈原、司马迁、岳飞、于谦这些大人物算起,有多少?
后代多少诗歌包括有名气和没名气的,多少遍相同的重复着寺人孟子的这种感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更为可悲的是,这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难以改掉的文化恶习
每一个中国人,几乎都喜欢叽叽喳喳的议论别人几句
——某某人怎么地怎么地,某某家怎么地怎么地
语气、氛围,除了口音不同外,完全一样
这一刻,我终于更加深刻的明白了,为什么云南和北京,北方和南方,生活方式和习俗差别那么大,还统一在一个相同的国家之中?
文化,文化!
文化总是以它强韧的力量,带着一切优秀和恶心的特征,狂奔不住的涌过四千年,涌过黄河流域,涌到长江流域,涌到云南,涌到内蒙古,涌到西藏。当然,也会涌到未来!
“敬而听之”,在严寒的深夜里,我的脑海里总是不住的回想起三千年这个寺人孟子这样的句子来
历史难题,你我亦难免,唯有努力自持
互勉吧!
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因遭受谗言获罪,受了宫刑,作了宦官,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异代同悲的正直人士。东汉班固就曾在《司马迁传赞》里称惨遭宫刑的司马迁是“《小雅·巷伯》之伦”。他或许也感受过与司马迁同样的心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也,所从来远矣。”(《报任少卿书》)无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无怪乎诗中对诬陷者是如此切齿愤恨,也无怪乎此诗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极为强烈的共鸣!
巷伯
春秋时宫中内官名。掌宫中巷寝门户。《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令司宫、巷伯儆(警)宫”。杜预注:“司宫,奄臣。巷伯,寺人。皆掌宫内之事”。《诗·小雅·巷伯》:“诗人孟子,作为此诗。”郑玄笺:“巷伯,奄官,寺人,内小臣也。”胡承珙《毛诗后笺》:“此诗或作者自称寺人,而采诗者名之巷伯。”
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他人的不理解,甚至嫉恨,是人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你是一个小人,君子。无论你怀有的是高远的理想,还是永远只想有一种平静的生活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你都无法完全避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矛dun盾《诗经》里大量记载的这种感情表明这种情绪,在我们文化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猜忌早已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诗经》里寻找着这种文化性格的根源《诗经》里面关于这方面的诗歌太多了多少也占了三四十首吧.
不过最让人感叹的,还是下面这首《巷伯》这是一个人被别人嫉恨迫害以后,对这类人间捣乱分子的“血泪控诉”很特别的是,这是一首《诗经》中标明作者自己名字的诗,“寺人孟子,作为此诗。”,这在《诗经》305首中相当少“寺人”是周代宦官的官名,这是一首周代宦官名叫“孟子”(此孟子,可非作《孟子》的孟子)的被别人陷害后的控诉诗篇.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