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国风·秦风.黄鸟




  黄鸟

  作者:庐夫整理

  『咀华庐』整理

  题解:哀悼殉葬秦穆公的三位贤臣。

  【原文】

  交交黄鸟①,止于棘②。谁从穆公③?子车奄息④。维此奄息,
  百夫之特⑤。临其穴⑥,惴惴其栗。彼苍者天⑦,歼我良人⑧!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⑨!

  交交黄鸟,止于桑⑩。谁从穆公?子车仲行④。维此仲行,
  百夫之防⑾。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⑿。谁从穆公?子车鍼虎④。维此鍼虎,
  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译文】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
  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
  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鍼虎遭残害。
  谁不夸奖好鍼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注释】

  ①交交:鸟鸣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黄鸟:即黄雀。
  ②棘: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枝上多剌,果小味酸。棘之言"急",双关语。
  ③从:从死,即殉葬。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赢,名任好。
  ④子车:复姓。奄息:人名。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鍼(zhēn)虎同此。
  ⑤特:杰出的人材。
  ⑥"临其穴"二句:郑笺:"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慄。"
  ⑦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⑧良人:好人。
  ⑨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⑩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⑾防:抵当。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
  ⑿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赏析一】:

  《黄鸟》描写秦穆公死时,以大量的活人殉葬,其中子车氏的三兄弟都被殉葬。诗描写三兄弟殉葬时的情景,表现了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诗以黄鸟止于棘树不得其所,暗示了子车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这样的能勇士临穴也“惴惴其栗”,正在控诉殡葬的残酷。诗的写实性很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赏析二】

  《黄鸟》是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诗。

  《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21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无疑。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本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惴惴其慄”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鍼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本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双关语的运用,增强了凄惨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惨象,从而控诉了人殉制的罪恶。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评之为“恻怆悲号,哀辞之祖”,诚然。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尽管本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秦惠民)

  【赏析三】

  《左传·文公六年》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秦穆公,名任好,嬴姓,春秋时秦国的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继位当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的事业。前647年,晋攻秦,双方在韩原大战,秦军生俘晋惠公。前628年,“崤之战”,秦军三帅被晋俘获,“匹马只轮无返者。”前626年,与晋军再战,再次失败。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一雪崤战之耻。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前621年,秦穆公死。任好一生真可谓战斗的一生,可能是壮志未酬的遗憾,让他对自己军队的深深地依恋竟至于昏昧,让奄息、仲行、鍼虎这三位以一当百的国之勇士及一百七十余人从死。秦穆公对人才的戕害,刺痛了已经被绑架与战车之上的国人的心,于是就有了《黄鸟》篇。
  每读到“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仿佛就看到了几个孩子围着刚从雀巢里掏来的幼雀,看着,嬉笑着,争相抚弄着。不远稍高处是在刚发生的这场错误的爱中失去幼雏的雀群,它们惊恐的尖叫着,焦急的徘徊着,蹦跳着,慢慢接近在那些顽皮的孩子的手上挣扎着的幼雀,雀群越聚越大,叫声也更嘈杂凄切了。终于孩子们被激怒了,劈里啪啦,石块木棒齐投了过去,“哄”一阵翅膀掀动空气声,叫声也嘎然而止,雀群疾速飞落到不远的高树上,略停,马上又尖叫着聚拢来。如此往复,直到孩子们散去不知将雏儿带到什么地方去了。
  黄鸟,郑笺为黄雀。黄雀,多结群栖息于林中,鸣声嘹亮,婉转动听。与常见的麻雀虽不同,但“结群栖息,结群掠食谷物”很相近。
  《秦风·黄鸟》以“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兴比,清学者马瑞辰认为:诗以黄鸟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为不得其所。兴三良从死,为不得其死也。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黄鸟所宜止。《小雅·黄鸟》“无集于桑”是其证也。
  我认为马说不确。一、“交交黄鸟……”兴中有比,一群交交哀鸣的黄鸟喻百夫之御的三良恐怕不太合适。同样,下文中“临其穴,惴惴其栗”决不是描写不惧死之士。以一当百的猛士从死不会惴惴其栗,只会为死不得其所而悲怆。二、马说“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黄鸟所宜止。《小雅·黄鸟》“无集于桑”是其证也。”《小雅·黄鸟》中有语:“ 黄鸟,黄鸟,无集于楮(音楚,叶似桑),无啄我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黄鸟,黄鸟,无集于栩(即栎lì树),无啄我黍...”其中楮、桑、栩是田边的树,楮、桑、栩及粟、梁、黍的变换再现了雀群由此树到彼树,由此田到彼田,树上田里与农夫打游击掠食的情景。这几句的意思大概是:黄鸟啊黄鸟,请不要再聚集到田边的楮树上,不要再啄食我的粟了……黄鸟啊黄鸟,请不要再聚集到那面田边的桑树上,不要再啄食我的高粱……黄鸟啊黄鸟,请不要再聚集到田边的树上,请不要再啄食我的口粮……可看出,黄雀正是依仗楮、桑、栩这样的安全平台与农夫纠缠不休。“无集于桑”恐怕不能支持“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黄鸟所宜止”的论断。
  “交交黄鸟”即交交哀鸣的雀群喻兴国人之悲伤,与文中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悲哀呼号相浸染。“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通过描述雀群方位的变换,表现群雀失子,惊而疾鸣,驱而不去,从棘飞到桑,飞到楚……其恐慌徘徊不肯离去。在战争中求生存的秦人,对自断手足,弃国人于不顾的野蛮杀殉惊惧、无奈、躁动和绝望与黄雀比有过而无不及。我想这位具有悲悯情怀的诗人,一定多次见到雀群失子。当其目睹杀殉场面时,两种场景交互叠加,由鸟到人,由人到鸟,亦人亦鸟,合二为一。突现了弱者对强权的无奈,谴责了强权的无知及其对弱者的伤害。诗中充满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思索。( 江东柳林 )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