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国风·唐风.采苓




  采苓

  题解:告戒人们,切勿轻信谣言。

  【原文】

  采苓采苓①,首阳之巅②。人之为言③,苟亦无信④。舍旃舍旃⑤,苟亦无然⑥。人之为言,胡得焉⑦?
  采苦采苦⑧,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⑨。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⑩,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译文】

  采黄药啊采黄药,首阳山顶遍地找。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轻信那一套。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
  采苦菜啊采苦菜,首阳山脚遍地找。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跟随他一道。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
  采芜菁啊采芜菁,首阳东麓遍地找。有人最爱说假话,切勿信从随他跑。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

  【注释】

  ①苓: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沈括《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俞樾《群经评议》:"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旧注或谓此苓为甘草,非。
  ②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
  ③为(wěi伪)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
  ④苟亦无信:不要轻信。
  ⑤舍旃(zhān瞻):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
  ⑥无然:不要以为然。
  ⑦胡:何,什么。
  ⑧苦:苦菜,野生可食。
  ⑨无与:勿用也。指不要理会。
  ⑩葑:芜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

  【赏析一】

  本诗的主题比较单一,意在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关于此诗的本事,一般论家都说是讽刺晋献公的。《毛诗序》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进一步申述其旨说:“献公听谗之事,莫过于杀太子申生,诗必为是而发。《序》不言者,人所共喻,无待更言也。”吴氏这一推断,虽无信史可征,但不为无据,姑录以备考。

  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

  “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语意层层递进,从而强调伪言之伪。接着诗人又用“舍旃舍旃”这个叠句,反覆叮咛,进一步申述伪言的全不可靠。至此,诗人所要申述的“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理念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无须再说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那么伪言也就没有市场,制造伪言的人也无立足之地了。故此诗人在每章的结尾用“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诗,表明造谣者徒劳无功。

  前人评此诗,谓“各章上四句,如春水池塘,笼烟浣月,汪汪有致。下四句乃如风气浪生,龙惊鸟澜,莫可控御”(戴君恩《读诗臆评》),又谓“通篇以叠词重句缠绵动听,而姿态亦复摇曳”(姚际恒《诗经通论》)。确实本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重章叠句、反覆咏唱的手法,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美,给读者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赏析二】

  《毛诗序》曰:“《采苓》,刺晋献公也!”后世研究诗经的学者多认可这一观点,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至于讽刺的对象是不是晋献公就不得而知了,考证者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因此这首诗的主题还是有争议性的,即主题的模糊性,由此可见古人的观点也并非可信,毕竟人会受到偏见的影响!

  对于这首诗是讽刺当权者的,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是主流的观点,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到:“自古君听谗多矣,其始由于心之多疑而好察,数数访刺外事于左右,故小人得乘机而进谗,势至顺而机又易投也。若夫明哲圣主,未尝不察迩而兼听,但其心虚。故人之进言亦必姑舍其然,详察也而后进。造言者即有所惮,则谗不远而自矣。”显然,方玉润是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听信谗言的当权者的。再中国历史上,昏君、小人数不胜数,因为听信小人谗言而亡国者不乏其人,奸臣当道,小人得志,忠臣、正直的士大夫、文人便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要么被流放,要么被陷害致死,要么被排挤,要么自杀,要么隐居。由于愤恨,文人士大夫只有通过诗歌、文章来排遣心中的不满,极力讽刺昏庸者,小人,奸臣!因此,讽刺文学多如牛毛,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上的一大奇观!

  这样,把《采苓》理解为讽刺当权者的讽刺诗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读了这首诗之后,我有一种这样的印象,这应该是一首弃妇诗,一个遭遇负心男子抛弃的女子的哭诉,因为听信了男人的花言巧语,而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了他,谁知道这个男子是个花花公子,是个负心汉,他玩弄了女人的感情之后抛弃了她!女人在经历了痛苦之后才明白:“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这首诗和《氓》的主题差不多,是一首女人的悲歌!

  这首诗分为三章,以植物其兴,第一章以苓起兴,之后就是女子喋喋不休的哭诉,被抛弃后,女子明白了:男人的甜言蜜语根本就不可信,恋爱是说过的海誓山盟、天长地久都是骗人的谎言,自己却像个傻子一样相信了。“胡得焉”是女子深深的自责,她笑自己太傻、太笨、太多情,才会被爱情迷失了双眼。二三章分别以“苦菜”、“芜菁”起兴,是女人在哀叹自己的命运像“苦菜”、“芜菁”,同时女人继续哭诉心中的怨恨,反反复复,有如祥林嫂不厌起烦的讲述她的儿子被狼吃了一样。悲切怨恨的感情在反复吟唱中层层推进!女人恨啊,恨那个欺骗自己感情的负心汉,恨自己,“人之为言,胡信焉!”

  当然把《采苓》当作弃妇诗来解读只是一家之言,纯属个人的感性认识,毕竟没有可靠的史料可以做证,其实理解为讽刺诗不也是没有证据吗?基本上是沿袭了《毛诗序》的理解,谁又能保证《毛诗序》就是正确、科学的理解呢!由此可见,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所谓的权威,就向刘心武研究《红楼梦》一样,《红楼梦》不是红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至于说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并没有什么独特只处,用的是《诗经》的惯用手法,以植物起兴,然后就是重章叠句,三章一个意思,显得很罗嗦!没有《关雎》、《子衿》、《蒹葭》写的好,像《关雎》、《子衿》、《蒹葭》这样的优秀作品,几千年来依然散发着无限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经典的,永恒的,而《采苓》算不上,在诗经三百首里只能算做三流作品!

  当然我们不能以今人的审美标准衡量古人,毕竟当时语言词汇都很贫乏,人们的思想眼界都有限,写出这样的诗歌来已经是很伟大的事情了,至于说艺术上的不足应该是微不足道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当时,诗歌刚刚起步,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就乡新文化运动时期刚刚提倡用白话文做文章那样,开始是幼稚的,最后不很好的发展起来了吗!因此人类不应该嘲笑人类童年时代的幼稚,只需要认识就可以了,对于《诗经》也是一样!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