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国风.召南.江有汜




  江有汜

  题解:古典的浪漫情怀

  【原文】

  江有汜①,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2),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3)。
  江有沱(4),之子归,不我过(5),不我过,其啸也歌(6)。

  【注释】

  (1)汜(si):江水决堤冲出后重又退回江里。以:用,需要。不我以:不用我,不需要我。
  (2)渚(zhu):水中的小沙洲。与:交往。相交。不我与:不同我交往。
  (3)处:忧愁。
  (4)沱:江水的支流。
  (5)过:来,至。不我过:不到我这里来。
  (6)啸:号,号哭。啸歌:号田。

  【译文】

  大江滔滔有倒流,姑娘就要出嫁了。姑娘从此不要我,从此不再需要我,
  她将悔恨在后头。

  大江之中有沙洲,姑娘就要出嫁了。姑娘从此不理我,从此不再理睬我,
  她将忧愁在后头。

  大江也会有支流,姑娘就要出嫁了。姑娘从此不再来,从此不再来看我,
  她将长歌当号哭。

  【译文2】(似乎这个比较对)

  江有倒流水,那人又娶妻,不与我相随。现在不要我,以后必后悔。
  江有小沙洲,那人又娶妻,不与我相随。现在不要我,以后还要归。
  江有小支流,那人又娶妻,不过我的门。此时不见我,日后必悲歌。

  【读解】

  这是一首弃妇诗。从诗中写到的“江”、“沱”看来,产地是在召(在岐山,周初召公奭的采邑)的南部、古粱州境内长江上游的沱江一带。女主可能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诗中的“之子”,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与《诗经·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
  三章诗的开头都是写景。“汜”、“渚”、“沱”,上面的译文都从支流这一意义上翻译,而在弃妇心目中,这一条条不同的支流都是看得见的具体存在。她住在“汜”、“渚”、“沱”一带,她丈夫当年从水路而来,最后又从这些支流中的一条乘坐小船悄然离去。从表现手法说,各章的首句都是直陈其事,用的是赋体;从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归”的事实,则在赋体之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诗中的丈夫是一位薄情郎。在三章诗中,那弃妇分别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来诉说丈夫对她的薄情。“不我以”,是不一道回去;“不我与”,是行前不和我在一起;“不我过“,是有意回避,干脆不露面。丈夫在感情上是如此吝啬,做的是那样地恩尽义绝,无需再添加笔墨,其薄情薄意已如画出。
  诗中的弃妇是一位自信心很强的女人。她相信自己在丈夫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预言丈夫今日的背弃行为,日后必将在感情上受到自我惩罚,这就是各章结句所说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值得注意的是,丈夫将受到的感情上的自我惩罚与他背弃自己妻子的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我以”引出“悔”,“不我与”带来“处”,“不我过”导致“啸歌”。其愈是绝情,其后果也就愈加严重。当然,这只是弃妇一厢情愿的假想之辞。事实上,那男子很可能事过境迁,在感情上并不引起任何震动。对于理解这首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弃妇自信的论断日后是否会成为事实,而是隐藏在这一论断背后的弃妇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预言故夫今日的轻率必将招致日后的痛苦,这又泄露出弃妇恨过于爱的报复性的心态。这是她的软弱,也是她的坚强。由此决定了这首诗风格上的特点,既一唱三叹,极尽缠绵,又柔中见刚,沉着痛快。
  此诗每章的前三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其中第三、四句重出——男子的薄情集中表现在这一句,女子的痛苦不幸也根源于这一句,因而采取了反覆咏叹的形式。重出的这一句子中的关键字,各章不同。从一章的“以”,一转而为二章的“与”,再转而为三章的“过”,愈转愈深,丈夫如何薄情,做妻子的又是如何痛苦不幸,都因了这一关键字的置换而得到一层深于一层的表现。全诗形式整齐,结构严谨,用字精审,笔法却极为自然,语言又十分浅近,达到了精工与自然、深入与浅出的完美结合,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历来对此诗的解释不一。或以为是媵妾因受正妻排斥、不能陪嫁而作,“之子”指正妻(见《毛诗》小序);或虽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之子”指薄情的丈夫,但认为“啸歌”者是弃妇,所谓“啸歌”是弃妇自我排遣的一种表现(方玉润《诗经原始》)。这些解释都与原诗的实际不合,故为本文所不取。
  编辑:秋痕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E书“应天故事汇——天天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