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来自汶川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诗报告

作者:周占林




  主持人语;
  
  他们从安逸之地奔向地震灾区,他们在不安中。
  所谓大地之痛正是诗人之痛,民族之殇。
  就像诗人王燕生在《送诗人志愿者赴汶川灾区》诗中所言:
  出发吧
  当民族出现危难时刻
  诗歌从来都不缺席
  诗人的花名册
  总在尖刀班和敢死队里
  
  ——黄玲君
   ahszh@126.com
  
  出发吧
  当民族出现危难时刻
  诗歌从来都不缺席
  诗人的花名册
  总在尖刀班和敢死队里
   ——王燕生《送诗人志愿者赴汶川灾区》
  
  诗人的泪水,不但能浇开诗歌的花朵,而且能凝聚成一种力量,支撑起一片坍塌的天空。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指针像一把锤子,重重敲在了祖国的肋骨上,一下,又一下,一瞬间,数万生命化做蝴蝶,飞向天堂,广袤的西南山水变成废墟,变成战场……国难降临,诗人们一下子惊醒,从自我的诗歌抒写中站了出来,立即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投身到这场抗震救灾的洪流之中。以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祁人为团长,由洪烛、王明韵、周占林、马丁林、龙威、曾祥书参与组成的“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作为中国作协的第二采访小分队,于5月22日分别从北京、安徽、广东出发,亲赴一线,以志愿者身份在灾区开展救援帮助活动。出发的前一天,主办单位中国诗歌学会和中山市委宣传部分别为他们开了壮行会。会上,大家一致表态:做好志愿者,在不给灾区增添麻烦的前提下,同时做好采访,为灾区的人民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著名诗人王久辛在致辞中说:“我想对各位诗人说:珍惜这次机会,珍惜这次与灾难中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心贴心的机会吧。诗歌是属于心灵的,只有真正进入人心的诗歌,才是不朽的,才是可以流芳百世的。我相信创造诗歌荣誉的机会来到了,各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们,用你们的心,去感受灾区亲人的心吧,为你们写出心灵的歌而挥洒你们的才华吧!”
  祁人、洪烛、曾祥书和我一下飞机,便与先到的王明韵会合。第一次发现全副武装的王明韵另有一种气质,他携带军用帐篷、军用背包后更像是一位奔赴战场的战士,令人肃然起敬。四川音像出版中心的席玮主任和陈成编辑,从网上知道我们出版了第一本抗震救灾诗歌集后,便联系我们拟合作出版国内第一张反映抗震救灾配乐诗朗诵CD专集。当他们得知我们做为志愿者要到灾区来,说什么也要以合作单位的名义来接我们。这是让我们无法推辞的,我们一行在为此感动的同时,也增加了要为灾区多出一份力的信心。
  
   都江堰:我们的诗之痛
  
  5月23日一大早,大家准备好食品、药品、雨具等必需的生活用品后,在所住的天辰楼宾馆门前合个影,这也是汇合来自广东中山的诗人马丁林、龙威后采访团的第一张“全家福”。因为大家知道,深入灾区之后,由于余震不断,还有各种不可预料的危险在行程中等着大家,而这张合影对于我们来说便显得弥足珍贵。
  战斗在成都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诗人叶浪,是成都市林业和园艺管理局的一名干部,在地震之后,他于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作了诗歌《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也是我们抗震救灾征稿活动中最早收到的诗歌作品之一,并且被收入5月17日出版的《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一书。随后,在18日晚央视大型赈灾活动《爱的奉献》中,由姜昆等众多演员共同朗诵并感动了亿万观众的。是诗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的心为灾区贴在一起。由于他的协助,我们才得以顺利抵达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中心。
  进入都江堰市,大家的心便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马路上是川流不息挂着各种抗震救灾条幅的车辆,道路两旁是形形色色的帐篷。祁人和老朋友都江堰市委宣传部的王国平见面后,便要求到一线去做些志愿者工作。王国平提供给了我们两辆车,祁人和我便成了这两辆车的临时司机。正如祁人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所说:“我猜想应该是某个废墟中找出来的车辆”。我们来到新建小学,遇见几位失去子女的家长,他们悲痛地倾诉,让诗人们感到有把锯在心房上拉动。那一朵朵花样的生命啊,就这样未绽先谢,而四周依然林立的楼房,像一片石碑矗立在这片废墟的周围,上面刻满了悲痛和疑问。当诗人们为这些遇难的亡灵默哀三分钟时,诗歌便开始再次流泪。将要离开新建小学时,我在校门口拍下一幅张片,把满腔悲苦化作一句题词:谁为他们打开了这扇死亡之门!
  沿着都江堰的街道行走,看到市内的交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一切良好,有些商店已经开始营业,街上不时碰到正在搬迁的车辆。来到浙江宁波公安特警支队住地,看看墙上当地群众大红纸书写的感谢信,以及他们自发送给战士们的蔬菜,所有的语言都成了多余。
  在去受灾最严重的聚源中学的路上,田野里当地群众抢收抢种的镜头让我们相信,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们已经从灾难中坚强地挺了过来。当聚源中学真正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这群男子汉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距离地震中心“不算远,也不算近”的地方,在当地居民眼中只是震落了一些房屋的砖瓦,“这点影响也不算大”。但偏偏在这场“影响不算大”的地震中,那座坍塌4层高的教学楼如今只是一堆碎砖残瓦,各地来访者敬送的花圈提醒人们,这里曾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剧。
  回到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已是下午2点多了,王明韵拿出从合肥带来的压缩饼干、火腿肠,祁人从车上取下大家自费购买的矿泉水、方便面,诗人们来到灾区后的第一顿午餐,就在一种悲伤的气氛下进行。为了不给地方找麻烦,下午大家便打了两个的士返回成都。一路上,大家无语,有种难以言喻的痛,却在诗人们的内心深处生长,在诗歌中生长。
  
   成都火车东站:我们的诗之兴
  
  返回成都后,我和先期到达的女诗人潇潇联系,她说她正在成都火车东站搬运救灾物资。于是,大家让她和她所参加的团队领导协商,我们一起去参加搬运物资的工作。当大家来到成都火车东站十三号仓库见到潇潇时,我有点愣住了:这还是那个非常注重自己形象的潇潇吗?不,不是,这是一个真正的搬运工人。我们一行激动地上前和她拥抱,就像久别的亲人。简短地询问,知道她也是刚刚从救援一线下来,她开始参加的北京红十字会志愿团已经解散,她留在成都又参加到成都红十字会组织的这个团队。这个团队大部分成员是来自新疆的登山爱好者,他们极具高山抢救经验,他们从一线下来后未来得及休息,便又投入到这边的工作中来。
  祁人代表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全体成员,聘潇潇为我们的名誉团员,赠送了胸卡、服装和帽子。在搬运物资的过程中,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潇潇是这场国难中表现最优秀的女诗人。
  此时的诗人们,早已忘记自己是一位诗人,他们在灰尘飞舞的十三号线上,挥汗如雨,让那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医药、食品、棉花、器械等物品在他们的手中快速传递。大家只有一个目标:早一分钟送到受灾群众的手里,我们的亲人便少受一份苦难。从下午直到晚上九点,搬运工作才告一段落。
  第二天的上午,大家依然用一种诗的激情战斗在这条叫做十三号线的地方。
  下午,大家捐出四千多元,由祁人、王明韵和我在成都的荷花池市场,购买了一批书包、铅笔、作业本、文具盒、水彩笔等学习用具。听说我们是买给那些受灾的孩子们,卖文具的老板也拿出一箱幼儿用的学习用品,非让我们一块儿送到灾区小朋友的手上,我们再三让她留下名字,可她就是不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