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泰泽之歌

作者:孙晨荟




  泰泽,位于法国东部勃根地省的一个小镇,是法国新教弟兄会的根据地。这里的基督宗教中心——泰泽团体的音乐风格和祈祷模式正影响着整个欧洲甚至是全世界。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却丰满和谐、井然有序又灵活可变,结合泰泽安谧默想的祈祷模式,构造成祥和的合一整体以触及内心深思和探寻灵魂的独特风格。这个曾经异常平静的村落现在已被誉为“信仰的泉源”,成为年轻人的朝圣之地。
  
  一、 泰泽团体源流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新教徒罗哲(Roger·Schutz)在泰泽创办了一个隐修团体以实践自己及外婆的心愿:为时代的受难者冒险,与天主教信仰修和,为和平作贡献。罗哲修士毕生致力于基督徒之间特别是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修和工作,他领导年轻人秉持宣誓守贞的奉献生活,为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成千上万青年们开辟了这个灵修(基督徒与上帝沟通的生活方式)中心。各宗派的信徒在泰泽以歌咏祈祷的方式达到个人和整体神圣体验的自由与合一,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灵修来反省和复兴内心的信仰,用安静的、被转化的感觉唤醒人们的内在力量,使内心拥有一份能赋予生命的动力。
  隐修传统来源于中世纪,为的是从一个纷扰的世界中退离出来委身于信仰。共同体的成员自愿委身于一种规则化的共同生活,接受一位长者的指导。历史上的隐修制度是根据宗教戒律而实行的苦修生活方式,他们采取公有制经济模式并终生独身,修士和修女们加入时要宣示清贫、贞洁和服从。虽然以往的隐修制度弊病与罪恶清晰可见,但在欧洲历史上的那段艰难岁月里,修士们对基督教的传播和整个文化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在接下来几百年中,基督教属灵成分对于人文主义的发展颇具分量,这一点认知是很重要的。 隐修制度没有被之后分裂出来的新教所接纳,不过他们仍保留了某些内涵相似但形式相异的灵修方式,如退修会(devotion retreat天主教称为避静、退省)。
  泰泽团体创办人罗哲虽身为传统的新教徒,但采用的却是天主教的隐修传统作为他终身奉献的形式并着力弥补各教会与罗马教宗之间的鸿沟。这个组织现今有来自30个国家不同教派的一百多名成员共事,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公教会团体。接待访客是泰泽团体的重要内容,除了固定的祈祷时间外,每年的每一周都有不同国籍的年轻人参加以“内修生活与人类团结”为中心的聚会,使参与者把信仰与当代社会多元化的现实联系起来。其中有多个小组讨论特定的题目:如“宽恕是否可能呢?”等,也有关于艺术和音乐的题目。泰泽的生活一方面是在祈祷与内省之中体会与上帝的共融,另一方面是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一,两种经验息息相关。
  泰泽提供了开放与聆听的氛围,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发现能够在多元文化与基督教传统中寻找到一条相融的道路。这一点让身处充满分裂、暴力与伤害的世界中的人们,有足够的能源成为信心与和平的缔造者。泰泽提供给年轻人的是“信心在人间朝圣旅程”,这个活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组织团体,而是邀请每个参加完信心之旅的青年人回到家以后,在自己的处境中活出他们已经知道的一切,以更加体会自己的内在生命并意识到自己与其它同样寻求真正重要事物的人是彼此相联的。
  
  二、 历史文化背景
  
  泰泽团体带有普世教会的色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由英美等国的新教最初发起的普世教会运动,是20世纪基督教内部提倡所有派别重新合一、实现大联合的运动。普世一词源自希腊文Oikoumene,意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后被用来表述“基督教重新合一”、“教会一家”、“教会普世性”的思想,成为该运动的核心。它号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之间中止历史上的对立,重新走向联合。该运动致力于各教派基督徒在精神上、心灵上的沟通,并希望各教会在礼仪、典制和圣职等方面彼此接受或相应认同,由此发展出其求得共识的合一理论及相关的专题神学。
  天主教从最开始的抵制转变为接受并参与的态度,其标志是20世纪60年代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以下简称梵二会议)的召开。这个行为带来罗马天主教会两千年历史上最为普遍和深刻的变化:一直惟我独尊的“正宗”教会大步“适应时代形式”(梵二会议的大会口号),以“教会的自我革新”和“基督徒的合一”为主题展开讨论。大会最早公布的文件《礼仪宪章》拉开了天主教礼仪改革的序幕,其中最重要的是简化繁琐的仪式、放弃陈旧的拉丁礼仪改用本地语言、采纳各民族的形式和风格等,并在传统仪式之外慢慢注入一些与属灵有关的经历。所有这一切加上前人的努力都力劝信徒不应只称为沉寂的个体而作壁上观,更应该参与牧师和唱诗班的歌唱。泰泽团体的敬拜风格与梵二会议的改革期望正相吻合。新教与天主教的界限在泰泽祈祷中不复存在,它保留了一些天主教的礼仪传统并将其简化,使已成为表演性质的崇拜仪式真正地转变成会众参与的共融祈祷。
  由于梵二的礼仪改革所带来的拉丁仪式被取缔的结果,随后与之相关的音乐品质就开始下降,传统赞美诗和复调音乐的宝藏被遗弃。法国作曲家、神甫约瑟夫·热里尼奥早在仪式的彻底变革之前就已经预料到这场危机的存在,他所做的是为传统的赞美诗注入新的活力。他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些诗歌用忠实于希伯来语的译文和简约和谐的曲调来咏唱……音乐异常简单,只需最为直接的重音音节的变调。泰泽团体采纳了这种简朴的观念,他们最初使用的就是热里尼奥的赞美诗和16世纪的圣歌。后来一些专业作曲家的加入,使泰泽的歌曲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团体在接纳各种派系(罗哲弟兄先是收容犹太难民,后又接纳了二战后的德国士兵,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以及新教各宗派的人士似乎都能在这里抛弃前嫌。团体中的很多修士们以小规模的互助会等形式在世界各地的落后贫困地区进行爱心救助)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融合了它们的礼仪和音乐传统,梵二会议提倡“基督徒的合一”的主旨和普世教会的原则,被泰泽独特的祈祷音乐媒介悄然的展现出来。
  
  三、 共融祈祷
  
  在泰泽一天有三次修士们和所有的访客相聚在一起祈祷,这被称为“共融祈祷”,它包括咏唱、读经和静默等。当山丘上的钟声响起时,所有的活动便接连停止,人们三五成群地沿路而上进入小教堂。入口处由一些年轻人手持不同语言写成的“肃静”提示板,并分布着歌篇和圣经单张。进入烛光闪烁、布满圣像和绿叶环绕的教堂时,可以看到人们面对祭台三三两两地席地而坐(跪)。穿白袍的修士们陆续从殿堂中央进入,这时钟声已渐渐弱下来,寂静的味道逐渐在空气中弥漫开。当教堂内坐满了人时,整个泰泽完全安静了。
  开始的共融祈祷程序如下:
  歌咏赞颂:引子-诗篇
  读经:旧约经文-四福音书-书信-简短章节
  歌咏:应答对唱-歌咏-短诵
  祷词:连祷文-代祷文-主祷文-结束祷文
  这种排练的目的并不相同与合唱团演出前的彩排,指挥试图让会众理解,他们在唱什么、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练歌?泰泽歌曲的排练也努力达到使所有人在其中一齐祈祷咏唱。当所有的人能同心合一时,练习本身可以成为一个祈祷。这样可以帮助人们预备并投入共融祈祷,并明白这不是个人单独做的事。人们在一起准备并共同献上自己的声音、能量和整个身心。参与的人各有巨大的差异,却能以相同的声音向同一的上帝歌唱,这是很简单又很有力的祈祷。由于泰泽音乐是祈祷的一部分,很多音乐的完美指标如节奏、音调等都不可应用于此,但这已无关紧要。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使每位歌者、音乐创作人都会欣赏这里的音乐。参与者会感到被融入于比自己伟大的多的事情当中,这样的场景无论是否基督徒或音乐家都会被感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