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回 将功补过 董家善人得贵子




  行孝感天 巧嘴姑娘动凡心

  观音菩萨说,送子娘娘讲的这个黄牛害人又变人,雷公劈人又救人的故事听起来幽默可笑,实则感人至深。那段寡妇哭儿,责问苍天的情节更是惊心动魄,惊天地泣鬼魂。

  观音菩萨说:"我们这些高高在上的神仙,往往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比凡夫俗子们聪明,自以为最解人问疾苦,自以为只有天上的神仙们才知道何以做人,何以救人。何以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其实,最聪明,最能干,最有感情,最有人味儿的还是那些凡夫俗们。他们不但知道应当怎样做人,还知道怎样为神。

  观音菩萨本来是在听完故每后随便谈谈几句感受。不料,那送子娘娘听后,却觉得观音菩萨言外有意,弦外有音。因为送子娘娘自己心里明白,她只不过把董聚黄为什么由牛变人,又为什么死而复生的经过,原原本本地禀报了一遍。既没扩大,也没缩小.既没添枝加叶,也没凑油加醋,更不存在旁敲侧击或含沙射影。如果说,讲这个故事有什么目的的话,那就是为了说明董聚黄为么四十有七,仍然膝下无子仅此而已,别无他图。她无沦如何也不明白观音菩萨那"感人至深"、"惊心动魄"、甚至"惊天地泣鬼魂"之说究竟从何而来?更不明白,所谓最聪明能干。最有真情实感的是凡夫俗子的感受是如何,又是什么地方 将功补过董家善人得贵子第四回。行孝感天巧嘴姑娘动凡心"体会"出来的?如果那些凡夫俗子们真的是不仅知道应当如何为人,而上知道怎样为神,岂不是要乾坤颠倒,调转地来做天么?送子娘娘的这疑虑与担忧虽然没有说出口,却也瞒不了观音菩萨她法眼。睁便能看透五脏六腑,法眼微合即可观见别人的所思所虑。如果别的神仙产生了此番忧虑,观音菩萨也许会感到吃惊,而送子娘娘有此忧虑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为送子娘娘是一万二千多位神仙中唯一的"冒牌货"。

  关于送子娘娘的来踪去迹,前因后果与是非功过,笔者将在另一部长篇神话《送子之神张仙》一扣专门交待。因篇幅有限,在这里只能带而过。

  送子娘娘并不像其他神仙那样是经过潜心修炼之后彳'能成仙的,更不是像玉皇大帝那洋被请上天庭的,而是一场阴差阳错的误会,一次地地道道的将错就错,才将这位凡问王妃推上送娘娘的宝座的。正因为如此,听早期的"送子"职责一直是由观音菩萨越俎代庖。民间至今流传的"观音送子"或"送子观音"之说,亦因此而发。

  正因为如此.所以送子娘娘非常崇拜观音菩萨,也分瞧不起自己。她对观音蒋萨的崇拜完全到了五体投地,登峰造极的程度。尽管在卜界早已是"大小神职,一律平等",可是在送子娘娘的心目中。却一直视观音为三子,视自己为奴仆。她不仅一向是抱着"对立子负责"的精神去尽送子之职,而且把讲故事说笑话逗菩萨开心.也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

  习为她既崇拜菩萨又瞧不起自己,所以办事一向循规蹈矩,既缺乏灵活性又缺乏想象力,更少有创造性...一凡是可以生,而又愿意生孩子的,她就有求必应,要多少送多少,且只知"多子多福",不懂"儿多母苦"。

  相反,凡是前生作恶,无意犯罪者,无论别人如何乞求,无论别人后来如何行善积德,她都不敢法外施仁灵活机动地赐给一男半女。

  观音菩萨对送子娘娘的个性,及其为人处事了如指掌,早就有意"指点愚顽",让送子娘娘增强一点自信心,减少一点依赖性,去掉几分自卑感,增强几分自主性。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今天正好可以借这个"黄牛投胎"、"寡妇哭儿"的故事来他个借题发挥。

  "送子娘娘好像有什么心事?何不说出来,让我这'观'察'世音,而卜凶吉者,为你排解排解呢。"观音菩萨来了一句轻轻松的开场白之后,又开门见山地说:"如果我这法眼尚未失灵的话,你想必是对凡人比神仙更聪明更能干之说大惑不解,甚至以为我这观世音是言外有意,活外有音吧。"

  "啊,不!不!是......是这么回事。啊,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观音菩萨的话音未落,送子娘娘已经连续打了三个寒颤--似这种一针见血,直捣病根子插到底的话语,她有生以来还是头一回领教,并因此而紧张、害怕,因此而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因此而身体微微颤抖,脸色有些发白。

  观音菩萨淡淡一笑之后继续说"我是神,你是仙,一食八两一个半斤,本无上下尊卑之分。今天是我请你来作客,来闲卿,何必如此紧张呢?"

  送子娘娘见观音菩萨语言缓和,便壮着胆子说:"刚才我不过就督沦事地察报情,但不知道究竟说错了什么,更不知道菩萨的那番感慨因何而发若果真如此,岂不是天将不天,地将不地,凡将不凡,仙将不仙?"

  面对这一连串的提问,观世音一言不发。当然不是回答不上来。一直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而深受百姓敬仰,万众崇拜的观音菩萨是何等样人?岂能连这么几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为这是敝弄玄虚,夸大其词,小题大作。不知你想过没有,其实你说的那条黄牛并无大过,只不过吞食了-条布裤而已。如果未出人命,本不必遭受惩罚。更何况。直接致死人命者是开玩笑的婆母与婶娘。因此,黄牛之死实属含冤受屈。黄牛的误投人胎又系阎罗王不闻不问的结果。

  "如果说雷公第一次打死黄牛,还可理解,那么第二次打死董聚黄便近乎荒唐了。如果不是其母哭儿,不是寡妇责问苍天,鼎鼎大名的雷公也只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然而,这一切义无不与'三界大乱'有关。要查三界大乱的根本原因吗?那又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果。所以,追根溯源,这一切过错都应当由神仙们负责。后来的'知错'与'改错'又都是那位寡妇的功劳。细细思量,谁是谁非,谁聪明谁愚蠢,谁能干谁无能不是再明白不过了么?"

  有道是:冷丁说出肺腑言,愚顽闻之也猛省。观音菩萨的一席真知卓见,使送子娘娘心胸豁然开朗。送子娘娘似乎突然明白了许多道理一她从凡人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想到了神仙"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又由这两句话想到了凡仙同道,官神一理。凡人对那些为百姓着想的清官视同父母,敬若神灵,对那些为凡人着想的天神则如同对凡问的清官一样敬重。所谓"为人处事凭寸心,举头三尺有神灵"便是这种认识的恰到好处的注解。老百姓对凡间的贪官污吏与"天道不公,神鬼有私"一样深雷公之过?在这件!扛情上如果追根溯源,又不仅仅是雷公之过,可以说}二自诸神众仙,下至阴曹地府的阎罗、判官、黑白无常、阴曹捕快在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观音菩萨说到这里,又把刚刚开了一点窍儿的送子娘娘给弄糊涂了。

  观厅见送子娘娘莫名其妙地望着自己,便接着说:"你别以为这是敝弄玄虚,夸大其词,小题大作。不知你想过没有,其实你说的那条黄牛并无大过,只不过吞食了一条布裤而已。如果未出人命。本不必遭受惩罚。更何况,直接致死人命者是开玩笑的婆母与婶娘。因此,黄牛之死实属含冤受屈。黄牛的误投人胎又系阎罗王不闻不问的结果。

  雷公之过?在这件!抒情上如果追根溯源,又不仅仅是雷公之过,可以说:自诸神众仙,下至阴曹地府的阎罗、判官、黑白无常、阴曹捕快在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董聚黄之母哭诉的"苍天苍天你瞎了眼,惩罚不公你枉为天!"便是老百姓在虔诚地崇拜神灵的同时,又敢于渺视神灵的最好见证。总而言之一一句话:凡是深受老百姓敬重者,人也可以成为神,所谓"敬若神灵"是也。相反,凡是引起老百姓反对、痛恨的,纵然是神是仙,也未必可做,所谓"凶神恶煞"或"送瘟神"之说,便是强有力的佐证。

  既然如此,那董聚黄应不应当有个儿女继承香烟,还望送子娘娘明示喽!观音菩萨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不失时机地"点拨"道。

  送子娘娘说:"放下先前的谁是谁非暂且不论,单凭董聚黄今生今世年年积德行善,岁岁拜佛求神,也应当送给他一个儿子啊!"

  观音菩萨见她一改往日那优柔寡断的秉性,便似开玩笑似认真地说:"难道你就不怕上司兴师问罪么?"

  送子娘娘则答非所问地来了一句:"奖惩不公枉为天!",话音刚落两位神仙都开开心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这一笑还真灵验。仅仅过了一个月的工夫,董聚黄的妻子尹氏便有了妊娠反应。又过了两个月,尹氏发现自己的腹部奇迹般地一天天大了起来。四十几岁的尹氏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生怕搞错了闹出笑话来,便一直不敢告诉丈夫。

  五个月以后,当董老大发现尹氏虬际中如藏白玉兔,八幅罗裙开后门时,硬是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又蹦又跳。一边笑,眼泪一边往下掉。

  从那天开始董老大什么事也不让尹氏干,连饭都不让她煮了。什么浆衣洗裳,劈柴担水,割谷插秧,连倒马桶他也包了。尹氏偶尔出门,他总要在后面跟着,上坡牵,下坡扶,过沟过坎

  恶痛绝。董聚黄之母哭诉的"苍天苍天你瞎了眼,惩罚不公你枉为天!"便是老百姓在虔诚地崇拜神灵的同时,又敢于渺视神灵的最好见证。总而言之一句话:凡是深受老百姓敬重者,人也可以成为神,所谓"敬若神灵"是也。相反,凡是引起老百姓反对、痛恨的,纵然是神是仙,也未必可做,所谓"凶神恶煞"或"送瘟神"之说,便是强有力的佐证。

  "既然如此,那董聚黄应不应当有个儿女继承香烟,还望送子娘娘明示喽!"观音菩萨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不失时机地"点拨"道。

  送子娘娘说:"放下先前的谁是谁非暂且不论,单凭董聚黄今生今世年年积德行善,岁岁拜佛求神,也应当送给他一个儿子啊!"的哭声,你说急人不急人。这一边凡人忙上忙下,那一边众神灵也忙出忙进。

  送子娘娘刚来到,观音菩萨又来临。家神土地办茶水,城隍老爷办点心。家神忙得汗湿衣,换了一身又一身。城隍跑落靴和帽,光头赤脚接神灵。土地跑掉手中棍,双手捧茶更热情。

  三位小神暗叫苦:"喜得只有这一家,再有三家我们还活不

  有一天,尹氏见丈夫实在忙得可怜,就准备把梁上的簸箕取下来装剩饭。她刚一伸手,董老大就喊道:"孩子他娘,等我来。你没听说怀了毛毛的人手不能举得太高?万一把毛毛弄掉了,你还赔不起呢!"

  尹氏高兴地骂了一句:"不怕丑.还不知道孩子是么样子呢,就喊孩子他娘。"

  俩口子天天等,夜夜盼,董老大恨不得每天贴在妻子的肚皮上喊:"我的儿呀,你快出来呀!"心里越着急,日子过得越慢。董老大为了准确计算时间,每天都要在一块木牌上刻一个记号,木牌子眼看快要刻不下了,十个月的时间还没到。这十月怀胎,真比他活四十几年还要慢。

  到底是功夫不负苦心人,总算盼到了分娩的这一天。

  这天正是八月十五,俩口子准备出门赏月,尹氏突然说:"聚黄,我肚子好像有点疼。"

  就这么一句话,而且还带了"好像"两个字,可把董老大忙坏了。他又是烧水下面条,又是找家婆来接生,又是拿包布办脚盆,又是煮鸡蛋给她"镇心"。

  俗话说:女人生孩子,与阎罗王只隔一张纸。初生更危险,四十多岁的人生头胎就尤其艰难了。

  尹氏牙齿咬得格格响,董老大拳头握得绷绷紧。尹氏痛得冷汗淌,董老大忙得热汗淋。他从酉时一直忙到子时,还没听见孩子的哭声,你说急人不急人。这一边凡人忙上忙下,那一边众神灵也忙出忙进。

  送子娘娘刚来到,观音菩萨又来临。家神土地办茶水,城隍老爷办点心。家神忙得汗湿衣.换了一身又一身。城隍跑落靴和帽,光头赤脚接神灵。土地跑掉手中棍,双手捧茶更热情。

  三位小神暗叫苦:"喜得只有这一家,再有三家我们还活不成呢。"一阵忙乱之后,尹氏在众神灵的保佑下,终于为董老大生了个大胖小子。

  这个伢,既是他们的"头生子",也是他们的"断肠儿"。老俩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手上怕飞了,包多了怕热,包少了怕冻,喂少了怕他饿,喂多了又怕肠胃出毛病,喂热了怕上火,喂凉了怕受寒,喂干了怕不得消化,喂稀了又怕尿多湿衣巾。硬是不知道么样为好。

  刚刚满月,董老大就请人为儿子看相。看相的把那孩子的四肢、五官都仔细地看了三遍之后高兴地说:"这孩子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方面大耳,眼如铜铃。将来必定有福、有缘、有孝心。"不管这席话是真是假,反正董老大夫妻俩听后十分高兴,连忙往算命先生手里塞了一个鼓鼓囊囊的红纸包。接着又求先生为儿子取名字。

  先生想了想说:"恕我直言,你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人中'太短。"

  董老大一听这话,就像三九天掉进冰水塘凉了半截。因为他知道"人中短"就意味着寿命不长。

  看相先生见董老大突然像木头似的呆住了,尹氏的眼睛也钉住了桩-不会转了,连忙解释说:"莫急莫急,还有解救的办法。"

  董老大和尹氏这才慢慢回过神来。原来那看相先生的解救办法不过是帮孩子起了一个像征长寿的名字。几经推敲之后才决定取名为"永",定字为"延年"。

  看相先生说:"文人罨客们都说永有八法,且有永生长存之意。再与'延年'二字相配,不仅一定是百岁长寿,而且还应了那'若要发不离八'的吉祥之言。"

  未等看相的先生把话说完,董老大就连忙说:"董永好,董永 柴,挑上街去卖。

  为了孝敬父亲,董永总是自己吃稀的,让父亲吃干的。自己吃粗粮,让父亲吃细粮。逢年过节有点好吃的,他自己也从来不动筷子.总是一个劲地往父亲碗里夹,最多只吃点剩菜剩汤。董老大见儿子这样孝敬自己,生怕把儿子的身体拖垮了。有时趁儿子不注意就突然夹一点好菜到他碗里。董永又往往要设法找个借口走到一边,把好菜偷偷地夹到另一个碗里,留给父亲第二餐再吃。

  董老大见自己一病就是几年,老是让儿子抱上抱下、端屎端尿、洗澡擦身、洗衣服、换被子,心里很过意不去,有时就难免怨生怨死的。每逢这种时候,董永便默默地听着。从不回嘴。父亲发完脾气后,董永又耐心地劝着:"爹,您老要想开点,您养我的小,我养你的老,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当儿子的本分.只要您老多活几年,就是这毛病好不了,夜里为儿子做个伴,白天为儿子看个门都是好,有您老人家在,便是做儿的福分啊。"董老大每当听到儿予这知心贴己的话儿,便忍不住要掉眼泪。俗活说:长病无孝久哭。董老大的儿子与众不同,本应高必才是,却为何伤心落泪呢?这里面还有食说头。

  老年人掉泪的原因很多。首先是"风泪",俗话说:人老力气衰,走路头去脚不来,见风流眼泪,屙尿打湿鞋,哼咳屁出来。其次是"笑泪",因为人老有"四相反":一是眼前的事儿记不住,早年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楚;二是躺着睡不着,坐着就打瞌睡;三是哭没有眼泪,笑有艮;四是近处的东西看不见,远处的东西反而看得见。

  董老大今天的,既不是"风泪",也不完全是"笑渭",他是忧喜参半的幸福泪。

  别看老年人常常怨生怨死的,其实人是越老越不想死。董老你要是真有孝心,等我死后多守几年孝,多上几次坟,多添几次土,不是照样可以表示孝心么?"

  董永说:"爹,您老说的当然是个理,百年之后,做儿子的理当披麻蛾孝,上坟扫墓,小过儿以为,倘若你健在的时候,都不孝敬,死后孝敬得再好也是做给别人看的,妓有身前死后都一样,那才是真心实意啊!"

  董老大一病八年,董永孝心不改。每到天睛气朗之际,还要把父亲背出来晒太阳。逢年过节他又用独轮车把父亲推出去看热闹,赏风景。没钱的时候,到了父亲生日那天,董永纵然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卖了,也要换二两酒,割四两肉,买半斤面为父亲做寿。

  在董永的精心调养下,董老大一直活到年近古稀才离人世。董老大死后,乡邻们见董永穷得叮当响,根本无钱安葬·就凑了几个钱叫董永买两张草席,称一点石灰把父亲葬了,让他老人家入士为安。

  董永知道,乡邻们过的都是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凑几个钱就要饿几餐肚皮,实在不忍心接受。更重要的是董永觉得父亲劳苦奔波一生,死后却只能用草席往外卷,实在过意不去,因此,董永便决定卖身葬父。可怜他三年长工的身价只换来一口棺木,两担石灰......

  王母一口气讲完了董永家的辛酸故事。到后来,王母实在讲不下去了,只是一个劲地掉眼泪。七女却连眼泪也顾不得擦,大也不例外,更何况他还有这么呢。可惜家里太穷,儿子越是孝顺越是使他有割肉补疮之感。因此,董老大一想起这件事就眼泪汪汪地对董永说:"为父并不是不想多活几年。只是看到你口中省粮,盘中省菜,实在是不忍心呐。我们父子俩就来个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有饭同干,无饭同稀不行吗?你要是真有孝心,等我死后多守几年孝,多上几次坟,多添几次土,不是照样可以表示孝心么?"

  董永说:"爹,您老说的当然是个理,百年之后,做儿子的理当披麻戴孝,上坟扫墓,不过儿以为,倘若你健在的时候,都不孝敬,死后孝敬得再好也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有身前死后都一样,那才是真心实意啊!"

  董老大一病八年,董永孝心不改。每到天睛气朗之际,还要把父亲背出来晒太阳。逢年过节他又用独轮车把父亲推出去看热闹,赏风景。没钱的时候,到了父亲生日那天,董永纵然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卖了,也要换二两酒,割四两肉,买半斤面为父亲做寿。

  在董永的精心调养下,董老大一直活到年近古稀才离人世。董老大死后,乡邻们见董永穷得叮当响,根本无钱安葬就凑了几个钱叫董永买两张草席,称一点石灰把父亲葬了,让他老人家入士为安。

  董永知道,乡邻们过的都是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凑几个钱就要饿几餐肚皮,实在不忍心接受。更重要的是董永觉得父亲劳苦奔波一生,死后却只能用草席往外卷,实在过意不去,因此,董永便决定卖身葬父。可怜他三年长工的身价只换来一棺木,两担石灰......

  王母一口气讲完董永一家的辛酸故事。到后来,王母实在讲不下去了,只是一个劲地掉眼泪。七女却连眼泪也顾不得擦,仍然一个劲地催王母往下讲。

  王母叹了口气说:"没法讲了,人已入棺,可惜无人抬棺下葬。"

  "难道乡邻都不肯帮忙吗?"

  "荒时暴月,众乡邻们饿得一个个皮包骨头,只怕是送去一个,又会累倒四双啊!"

  七女这才一一边擦眼泪,一边催促王母娘娘:"母亲,快想一个办法助他一臂之力。"

  经女儿这么一催,王母娘娘立即似有所悟地喊了一句"巧嘴姑娘快来一下"。语音未落,一阵芳香扑鼻而来.接着就见一位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

  张巧嘴一进门便放连珠炮似的来了一通:"母后万福,但不知唤我这个头片子有何吩咐?儿臣这厢跪候懿旨了!"说话间还脚不停手不住的忸怩作态。

  王母笑着说:"看你那张巧嘴。像抹了蜜糖似的。唤你来非为别事,只冈凡间有一孝子,卖身葬父,如今封棺已毕,你将这鸿羽宝扇带上,到南天门外助他一臂之力吧!"王母娘娘话音刚落,巧嘴姑娘便接过宝扇,拖着"得呀令"的长腔往南天门去了。

  巧嘴姑娘刚刚跨出南天门,就听到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声。低头一看,只见破窑前停着一具尚未油漆的新棺材。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全身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棒,腰束麻腰带,脚上穿着白布鞋,趴在棺材上哭得死去活来。

  有人上前劝道:"人死如灯灭,哭也哭不活,还是让他早点入土为安吧!"

  董永无可奈何地对天叹道:"哎,手无缚鸡力,家无隔夜粮,难呐!"

  董永这么一抬头,巧嘴姑娘正好看清了他的面容,真是不看不要紧,一看掉下魂。她做梦也没想到,王母娘娘叫自己助一臂之力的这位孝了,竞长得如此动人。难怪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就有六个偷偷下凡,私订终身,原来这凡间的俊小伙子还真的比天上多呢?巧嘴姑娘顿时春心骚动,忍不住举目四顾,大饱一番眼福。这时,突然听见破窑周围有人在喊:"就是累死,我们也应该把董善人抬上去啊!"

  张巧嘴一听这话,市即想起王母娘娘的懿旨,连忙摇动鸿羽宝扇,口中念念有阋......

  董永正在左右为难,不让乡邻们抬吧,自己一人又搬不动,让他们抬吧,又见他们那骨瘦如柴的样子很不忍心。

  正当董永与乡邻们彼此争论之际,突然一阵旋风把棺材刮飞了。奇怪得很,那棺材不往别处飞,而是直接往董永事先挖好的墓坑方向飞去。当人们追到凤凰山前时,那棺材不仅已经下葬,而且自动地堆起一座新坟。坟后还有一棵千年古柏。"天葬董善人"的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人们都说这是董老大行善有好报,是董永行孝感动了苍天。因此,干脆把破窑附近的杜家店改为名孝子店,把孝昌县改为孝感县,并在孝感县北门外立了'块"董永碑"。直到现在地名一直未改,这就是如今的湖北省孝感市。董永碑也一直保存至今。

  西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他撰写的《孝子传(图)》中还专门记载了这件磐。至于后人编写的《织锦记》、《槐荫记》、《天仙配》、《董永董仲变文》那就更多了。这是后话。

  再说巧嘴姑娘,身为王母娘娘的贴身丫环,很少跨出南天门,那奉王母之命助董永葬父时,无意中发现人间男耕女织,成双成对,幸福美满,也动了思凡之心。因为她嘴巧,心刁,到后来竟祸及董永的祖孙三代。

  这正是:

  孝感苍天未必真,当效董永一片心。

  生前若不敬父母,死后何必哭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