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中国第一女海神 作者 唐世贵

  “妈祖”是什么样的人物?她是一位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救苦救难的中国第一女海神!她又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现象,而这一文化现象又从沿海向内陆扩展,而最终伴随海外贸易又影响了世界。

  五代闽王都巡检林愿生一女,名林默。此女自幼好道,传说又得观世音菩萨的超渡,成为女神,保佑航海的人们。天地之间以天为尊,以地为大,大海自然是地的组成部分,故天为上帝,地为帝后,因而海洋在中国传统看来,只能作为天的次要配偶--“帝妃”,所以海神故为“天妃”。所谓“天妃”的神话,实际上就是林默事迹的神化。

  林默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终身未婚。公元987年,这一年正是北宋宋太宗赵匡义雍熙丁亥年九九重阳日,林默在海难中为抢救渔民而殉身,终年28岁。有关妈祖的最早的文献,是南宋二十年廖鹏飞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文中说:“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几百里,元佑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样。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降则褥之,海寇盘桓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见莆田白塘李氏家族的《白塘李氏家谱.忠部》下同)不过这是记载的林默的“分灵”在宁海圣墩显圣的奇闻。

  林默怎样变成“妈祖”的,这直接与福建的小农式的生产关系、莆田湄洲岛区域性民间信仰有关。福建的妇女在家能持家务,下地能进行耕种,而男人一般是在外经商谋生,于是,形成了福建妇女在下层社会里有相当影响的一种特殊现象,而母亲自然成了家中保护神的象征,因而,人们崇拜母亲的心理积淀便释放在神的世界里了,由此形成了一股崇拜女神的思潮--其中就包括妈祖。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呼唤类似母亲保护的本能(积淀)心理,即航海保护神--妈祖。从语言学角度讲:“妈妈”的称呼,由客家方言、闽南方言的长期交流,故有“妈祖”(福建、香港)、“娘妈”(澳门)的称呼,如同今天的香港人把“妈妈”呼之为“妈咪”一样。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衍,“湄洲神女”便淘汰了众多的海神,成为海洋的最高保护神。但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而把这一民间信仰转化成了朝廷的政治动机,便给这一地域性的偶像以封赠,致使这一民间信仰便打上了政治的印记。朝廷的政治行为同时也就扩大了地方信仰偶像的影响,所以,妈祖信仰便从莆田湄洲岛开始向内地扩展,伴随海运的发展,妈祖这一偶像也就随着华人的足迹到异国他乡落脚了。

  朝廷给妈祖的封号不断地增益和升级,迄至宋末,妈祖的封号已有十四次之多,从宋徽宗下诏封妈祖为“湄洲神女”到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封“灵惠夫人”,光宗绍熙元年,在福建莆田籍宰相陈俊卿的主持下,晋封妈祖为“灵惠妃”。元统治者是崇尚佛教而排斥道教的,朝廷对民间诸神不再给予封号了,但是,就在这种政治氛围中,妈祖不仅得到了封号,而且还上升一级,成为“护国明应天妃”。据《天妃显圣录》一书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亦即南宋崖山之败而彻底灭亡的第三年,元世祖忽必烈给天妃封号,其文曰:“惟尔有神,保护海道,舟师漕运,恃神为命,威灵赫濯,应验昭彰。自混一以来,未遑封爵,有司奏请,礼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师文,册尔为‘护国明应天妃’。”泉州胡商后裔蒲氏家族在宋元对外贸易史上赫赫有名,宋末,朝廷任命蒲寿庚为市舶使,掌握海运大权,其子为妈祖请封,可见蒲寿庚的家族是相信湄洲神女而不相信泉州海神通远王的。改朝换代,泉州祭示通远王的制度在穆斯林信徒蒲氏家族手中断绝了,而妈祖的封号日增月异,所以,蒲氏家族对妈祖的地位的确立有相当的作用。

  “天妃”,即为皇天上帝之妃,她是天的配偶,已不是人间皇家所能比拟的了。妈祖得到这一封号,才真正超越众神,成为只有关帝等少数几个神灵才能比肩的神祗。

  明代对妈祖的封赠颇为曲折,洪武五年明太祖并没有沿元代“天妃”的称呼,然而,随着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妈祖的航海保护神的作用得到重新重视。永乐七年,朝廷给妈祖的封号是“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善济天妃”。“天妃”的称呼再次得到朝廷的认可。明中叶,朝廷对海事活动的禁止,加之道教的强大影响,妈祖在朝廷的地位遭到削弱。甚至在嘉庆《延平府志》中写道,妈祖的庙宇竟被列为“淫祠”,当然,这是个别现象,其实,已经流行七个世纪的妈祖这一海洋文化现象,是当时个别大臣抹杀不了的了。

  满清对妈祖的祭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但对汉族民间诸神信仰十分宽容,因此,妈祖在康熙二十三年被封为“护国庇民昭应仁善天妃”。迨至咸丰七年,天妃的谥号长达64字,全文如下:“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潭覃海宇恬波宜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普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从此,妈祖由一个地域性的民间海上保护神,到达了与上帝平起平坐的地位。直到清末,近一千年间,各个朝代对妈祖的封号多达四十余次。

  妈祖信仰最早不是任何宗教,妈祖仅是普通百姓崇拜的一个地域性的民间女神。当这一信仰产生、发展,并造成广泛影响之后,妈祖才被佛教、道教纳入,因此,今天,人们对妈祖崇拜,已是混合多种宗教的信仰。

  妈祖本来是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神,她能护婴、救灾、御敌、占卜吉凶,就保护航海,仅是她众多职能中的重要一种。而与此同时或之前,各地老百姓都创造了自己的海神,而且朝廷对那些各地的海神也进行了封赠。而最重要的便是福州的演屿神,泉州的通远王等等,当时,就其影响应在“湄洲神女”之上。正如前述,首先是人们对母亲的呼唤,再者,从“阴阳五行说”而论,大海为水,水为阴,当然海神应该是一位女性,而不应该是男性。再次,我们绝不能忽视了政治权力干预的重大作用,宋代的中央政权中的大臣许多人都是福建籍,他们为妈祖从沿海向内陆扩展,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所以,最终才使一个渔村姑娘的女神,在夫权盛行的中国古代,能取代各个声名赫赫的男性神明。

  伴随福建人的海外经商活动,也把妈祖信仰带到了异国他乡,妈祖早已立足于欧亚各港口城市。海外贸易,使妈祖这一本土文化现象开始影响到世界。

  诚然,老百姓对自己崇拜的偶像,并非是无缘无故的;统治者的封赠也并非无凭无据的。

  当一个不择手段捞取权力与金钱的时代出现的时候,还有人为了他人的生命、财产毅然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而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乃至我们的子孙后代,难道不为他们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感动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每一个朝代“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求法的人”,虽然他们的命运都是如此地凄凉、悲惨,可正是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骨,成为炎黄子孙永远颂扬的民族精英!妈祖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代表。

  当权力、金钱成为整个社会运转的润滑剂,政治不过是统治者玩弄阴谋的代名词之时,而处于社会最低层的普通老百姓生存就成了他们的唯一希望,他们不仅要自己勉强能够活下去,而且还得养活那些自称为“父母官”的头面人物。从此人类就永远也摆脱不了痛苦,一边呻吟,一边前进着!一方面要与大自然斗争,另一方面还要与那些明火执仗的各种各样的“强盗”进行抗争。因此,他们需要他们自己的“妈祖”--心灵上呼唤着保护神的出现!

  “妈祖”--这一崇高的母亲象征,统治者虽然把她从民间信仰变成了自己手中的政治玩物,但妈祖精神却在普通老百姓心里永存着!

  这本神话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巴蜀书社副社长汪启明博士的殷切关照,肖文今、唐丽萍、唐永俊、罗正生等人对其进行了校改,唐晓梅、孙载斌为其插图,在此一并致谢!

  ● 内容提要

  妈祖由观世音菩萨的右胁侍龙女为救苍生,投胎到福建莆田湄洲岛林家,出生后因不会说话,被取名为林默,而遭其父林愿的遗弃,幸得善财童子救援,这样不仅会说话,而且成为一个聪明玲利的小女孩。后脱出元神救了暴风雨中的父兄,由此名声大振。长大后,为采药救父而迷失山中,在山中遇善财童子,传授其医术和道法,三年后返家,运用赵公明送其的“小金剑”--无影神剑,她先后收服了顺风耳和千里眼,成为她的左右手,再收嘉应、嘉佑兄弟,合为四大金刚。由此,她便多次战胜海盗,后来求雨救大旱,诛旱魃,终因救苦救难而获罪于东海龙王的小女儿,而遭陷害,最终沉于大海。此时赵公明因私自下凡,被女娲娘娘拴在大海底部的铁柱上,林默下沉犹如一枝绽开的百合花,正好应了“铁柱开花才能脱”的咒語。赵公明解脱后,把林默的圣体带到灯塔山陡岩上埋葬了,并刻下“妈祖之墓”四个大字。“妈祖“由此得名。

  龙女重新回到了普陀山,并把她的侍女兰兰与四大金刚带回普陀山,共同协助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但却忘不了她的出生地,时时显灵,救助那些在海难中的渔民和商船,所以,她就成为中国三大女神之一。“天后”的封号,是清代咸丰皇帝敕予的,千余年间,各朝各代给予这一地域性神祗的封号多达四十余次。但在沿海地区俗称为“妈祖”,并建有许多妈祖庙。她是中国著名的航海保护神,又兼司送子娘娘之职,在民间特别是沿海地带有广泛的信仰。而现代妈祖信仰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港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