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看灶王爷是个黑脸汉子,同样十分爱面子。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不与百花圣母破镜重圆时,他既不说这是玉皇大帝定下的定数,也不说王母娘娘曾经从中巧为周旋、意欲阻扰他们破镜重圆,更不说百花圣母完全没有重修于好之意,而是说这一切都是出于他自己意愿。
为了能自圆其说,灶王爷提出了两条理由。他说,我们一个是"圣母",一个是"王爷",在别人眼里似乎门当户对.殊不知百花圣母永远是个丁香仙子--即无瑕少女的形象。我灶王爷不仅胡子邋遏的,而且经常是满脸油泥、锅烟子。我与她站到一起,知道的说我们是夫妻,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我的孙女儿呢。若重归于好,岂不是作贱人吗?
还有一条更重要的理由:我与李妙香生的那5个孩子早已长大成人,看上去比百花圣母的年龄大多了。郭丁香往他们面前一站,充其量也就像他们的女儿。似这样只怕打死他们,也没有一个愿意开口叫妈的。
牡王爷以为有了这两条最有说服力的理由之后,人们便不会再纠缠于他和丁香仙子之间的关系了。但不知是由于灶王奶奶在凡夫俗子们心目中的影响一直是根深蒂固还是另有原因,反正郭丁香曾经是灶王爷的妻子。这一事实同灶王爷曾经做坏事一样,老百姓们自始至终念念不忘,而且一直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祭灶仪式当中。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类风俗习惯大都因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别的风俗习惯尚且如此,在祭祀这位由女而男、由好至坏又由坏变好、其"历史问题极为复杂"的灶神时,其风俗仪式就更为复杂了。
旧时,我国不少地方盛行分两天祭灶的习俗。即腊月二十三日夜间"祭荤灶"准备好鸡、鸭、鱼、肉、酒等丰盛的祭品,让灶王爷吃个既好且饱,喝个一醉方休。二十四日一晚上·'祭素灶",用的是水果、花生、瓜子、金针、香茹、木耳、百合和糕点等祭品、各地祭品虽因当地饮食习惯不同而有所区别,但麦芽糖却是必备之物。其目的在于糊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乱说话。
分两天祭灶的用意是:第一天贿赂--吃人家的口软,拿人家的手软。即便是位贪官,吃饱了喝好了,总不至于上天去告刁状吧--这无疑是对付贪官的办法。
但灶王爷到底是贪官还是清官,老百姓实在有点不甚明了。因为他曾经做过许多坏事,如果用"看他的过去便知道他的现在"之法去推断,他便是个贪官。但灶王爷后来又做过许多好事,如果用发展的目光去看或者用"看他的现在就知道他的将来"之法去推断,灶王爷又是个清官。为了保险起见,第二天再用素食即用对付清官的办法,再款待他一次,让他醒醒酒也未尚不可。因为清官喝醉了也会胡言乱语的。至于那块麦芽糖则同样有两种作用,--是清官吃了糖可以说些甜言蜜语;是混官、贪官则干脆把他的嘴糊上,以免他信口开河。
无论用哪种形式祭灶,包括虔诚而主动地祭灶和应付差事般的被动祭灶在内,都有一个共同的规矩--不准妇女近前。
父亲不在儿子主祭、儿子不在孙子主祭。如果家里没有男人,宁可请邻居家的男人代祭,也不准女人祭灶。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人们大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这个规矩同灶王爷的妻子即"灶王奶奶"有关。
因为汉族的先祖们都没有直接说明其真实原因,所以有人猜测或武断地认为,这是男尊女卑或大男子主义、夫权制在作怪,并因此为妇女们鸣不平:"女人成天围着灶台转,祭灶时却不让她们近前,真是岂有此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据壮族祭灶习俗及其有关规定看,祭灶时不让妇女近前完全是出于对"灶王奶奶"和妇女们的敬重。以广西环江地区壮族人祭灶为例,壮族人祭灶的目的与汉族不同,他们主要是为了消除眼疾和不生疥疮而祭灶。壮族同胞们认为,既然灶王爷的眼睛曾经被烟火薰瞎了又治好了,既然灶王爷曾经当过叫化子且生过疥疮,按照"久病成良医"的说法,他对于防治眼疾和防治疥疮肯定很有经验,更何况他是号称"一家之主"的父母官呢。于是,他们每年都要祭灶,以求灶王爷保佑他们不生眼疾和疥疮,并将这习俗称之为"灶王祭"。壮族人祭灶又分大祭和小祭。大祭三年至五年一次不等,小祭则每年一次。大祭用小猪一头、公鸡一只为祭品,并请巫师作法祈神。小祭仅用公鸡一只、猪肉500克不请巫师而是各家各户自祭。
无论大祭、小祭都不准妇女近前,也不准妇女在家。他们明白无误地告诉妇女们,如果灶王爷做过对不起灶王奶奶的事,不仅自觉对不住灶王奶奶,也不敢面对妇女们接受祭品。
这或多或少包含着对灶王爷的几分尊重--既然灶王爷因觉得对不起老婆而不敢当着女人的面接受祭品,我们又何必令其为难,给他难堪呢?
《本书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