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好喝的灶王爷对百姓中不恭敬自己的就到天上告黑状,于是民间出现了春节前用糖稀将灶王爷嘴粘起来的习俗。灶王爷改邪归正后玉皇大帝又派了一个以"打小报告"为职业的三尸神去充当耳目。
百花圣母见灶王爷决心痛改前非,便答应通过王母娘娘为他求情。张郎这才怀着万分感激的心情离开了百花园。
次日早朝,雷公向玉帝禀明了处理孙九事件的经过。玉帝听后非常气愤:"小小灶王爷无法无天,论律当以欺君之罪处死。孤家念其初犯......"
"故而从轻发落,对吧?"玉皇大帝的本意是将张郎打入天牢囚禁终生,但他的话刚刚说了一半被被王母娘娘掐断了。王母娘娘是从昆仑山行宫中专程赶来替张郎求情的。她恰到好处地掐断玉帝的话接着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杀也罢关也罢,无非是为了三界的安宁。既然张郎知错愿改,与其将他关起来,换一个没经验教训的来代替灶王,倒不如让他以带罪之身将功补过。"
玉帝见王母开了口,不便再坚持己见,便当即晓喻守门天官,从此后没有天帝的特许不准灶王随意往返天庭,也不听他那些信口雌黄的禀报了。
一直站在金阶下听候发落的张郎,"咚"地一声跪在地上哀求道:"花谢也有重开日,月缺尚有再圆时。我无论真假总还是父王你的儿子。平常不回来倒也好说,那一年一次的合家团聚,还望父王恩准。"
玉帝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再说如果一年一次下情禀报都不听,也说不过去所以玉皇大帝让他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大年初一五更天再返回人间,刚好在天上过完小年和大年,一天也不准多呆。
王母娘娘打趣地说:"你上天时可别忘了在头上、屁股上多绑点棉絮啊。"
"棉絮到处都有,但不知绑它何用?"张郎不解地问。
王母娘娘故意扳着面孔说:"我看你在凡问白当了几年灶王爷,难道连腊月二十四打小孩儿过年都不知道么?"
"啊?这个我知道"。张郎说。
凡间百姓在春节期间很讲禁忌。既不能乱说话,又不能随意打孩子。为不让孩子们在过年期间信口开河,便采取了三条防范措施:一是在过小年时提前将他们打一顿,以此告警他们过年期间不能胡言乱语。其二是在过年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除夕之夜吃过团年饭之后,用稻草扎成的草把儿(或别的、当地人专门用来揩屁股的东西),将小孩子的嘴"揩"一下。且一边揩一边说:"来,妈妈给你揩屁股"这种将小孩子的嘴当屁股揩的寓意是:从此后小孩儿说话如放屁--说错了也不要紧。其三是大年初一在堂屋或房内贴一两张写着"不禁童言"、"百无禁忌"之类的纸条儿,公开向神灵们表示:我们不信禁忌之说。这样做的心理基础和理论依据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灶王爷虽然对这些过年习俗有所耳闻,却不知道这与他有什么关系,更不理解与绑棉絮有什么关系。
王母娘娘见灶王爷在弄清打小孩过年的来历之后,仍然未能"恍然大悟",便语带双关地说:"你既然心甘情愿的做'皇儿',我这做母后的当然要打孩儿过年,免得你过年期间再信口开河啊。"
王母娘娘一句话逗得在场者无不哈哈大笑。只有灶王爷在笑过之后,"悟"出厂"母后"那话的弦外之音。
灶王爷想与"家人"团聚是假,想与百花圣母重叙旧情是真。百花圣母凭着女人特有的敏感,早就猜透了"黑脸灶王"的心思。
她认为自己与灶王爷之间是欠债的债已还,欠情的情已尽。后来一个出任百花圣母,一个充当灶王菩萨,都是由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好恶所定,再也不存在谁欠谁的情份。
至于今天为灶王爷讨保、日后少不了对灶王爷指点开导,那仅仅是仁义,道德在起作用,不存在什么夫妻之情或男女之恋。
灶王爷有了这次惨痛教训后,果然下定了脱胎换骨、重做新神的决心。他回到凡间后,首先免去了"三十六神"的职务,并让五个儿子恢复人形之后回到自己的身边,既不担任什么职务,也不享受任何供奉。除了义务性地为他跑腿听叫之外,灶王爷让儿子们把主要精力甩在读书上,以便学成能自食其力,能成为有用之材。至于儿子们的妻儿子侄、孙子外甥等等则仍然保留其蟑螂的本来面目,只是无职无权无俸禄罢了。
由于灶王爷让儿子们恢复了人形,因此在民间灶王的画像上。只有5个绕膝而坐的儿子,没有并排而立的妻子。那些成天围着锅台转的婆婆妈妈们,在解释"为什么灶王菩萨有5个儿子没有老婆"时,大都怀着半责难半赞许的口气了说:"灶王菩萨先前也有老婆,但是他好赌,把老婆给输掉了(也有说老婆见他屡教不改而气跑了)。自从输掉了老婆之后,灶王菩萨便改邪归正了。他含辛茹苦地把5个儿子扶养成人,教他们读书。后来5个儿子都登科及第了,从此后便有了'五子登科'之说。"
写小说的因找不到灶王爷的儿子们究竟是在天庭"登科",还是在凡间"及第"的有力证据,又不敢随心所欲地胡编瞎撰。因此,也只能就事论事地点到为止了。
不过,人们对灶王爷的理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儿。在其刚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一个爱民如子的"一家之主"的最初若干年内,绝大部分的凡人和神仙都不肯相信他。
灶王爷满以为只要自己知错必改,就一定能得到凡间百姓的谅解,重新赢得百花圣母的欢心。可是他哪里知道,大凡做过坏事,尤其是大半辈子几乎没干过一件好事的人,要想改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实在不易。
自从灶王爷在孙九家闹出火烧、雷劈的丑闻之后,凡间百姓便几乎没有人再信任他了。有人把灶王爷的画像钉在灶墙上让他动弹不得;有人在他的画像上抹锅胭脂,让他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黑脸灶王;有人一年到头不为他抹灰去尘,让他永远灰尘满面。到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的日子,其软硬兼施的办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人在灶王的画像上投蜜糖,以便他在天帝面前多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在灶王的嘴上涂抹粘糕或粘性极强的粘糖,意欲将他的嘴封住,让他在老天爷的面前无法开口;还有人往灶王嘴里填酒糟,让他醉熏熏的,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想告状也告不成。
那些怕遭祸殃的穷苦人们虽然仍然虔诚地送灶神,但其供品却十分寒酸。一般的穷苦百姓只能奉献一碗煮得很烂的面汤--面煮烂了有涨,半碗可以煮出一碗或一碗半来。
穷人大部分没读过书,敬神时心里有什么便说什么。且各家各户的祭词都大同小异:"灶王爷爷本姓张,一年一碗烂面汤,吃了烂面莫忘本,多为穷人作主张......"
穷秀才们送灶神则更寒酸。他们往往以水代酒,用草棍儿当香。由于他们识文断字,因此他们的祭词往往合辙压韵:"今天腊月二十三,我送灶神上青天。淡淡三怀清泉水,袅袅三炷草木烟。世间多少不平事,富的富来寒的寒......"
平心而论,老百姓用这些软硬兼施的办法来对待已经改邪归正、改恶从善的灶王爷,也实在有点太不公平。但灶王爷自己不但不计较,反而认为这是他先前作恶太多所招来的报应。
灶王爷无论别人怎么看他,怎么对待他,反正他每年都要利用仅有的一次返回天庭的机会,难得的几天时间,为老百姓"言好事"、叫贫困、讨封赏。
玉皇大帝发现,灶王爷先前月月都有两次机会上天时,尽说老百姓的坏话。如今每年仅仅上天一次,却反其道而行之,尽说老百姓的好话。为凡夫俗子们叫穷、讨赏、便怀疑其中有诈。或者是受罚之后心里有怨气,干脆来他个报喜不如报忧,说好不如说坏,叫富不如叫穷,讨赏不言罚。总而言之一个目的--用奉承话和叫苦两种办法,多从天庭弄点好东西下凡去。
玉皇大帝觉得,如果灶王爷仅仅是为了把天上的东西"讨"去送给凡间百姓也没什么,反正天神也好,凡人也罢,都是我这三界君主的臣民。怕只怕他在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下,将那些理应禀报的事情也隐瞒不报,从而给三界的臣民带来后患。
--玉皇大帝也开始对灶王爷不放心了。除夕之夜,年饭刚刚吃完,玉皇大帝便对灶王爷说:"从明天开始,我派三尸神下凡去协助你体察民情。到了腊月二十三,你们一起返回天庭复命。"
灶王爷知道玉帝主意已定,自己想不接受三尸神也不行,便乖乖地点头认可了。从那以后,各类神仙传记上在绘制灶
神上天复命的插图时,其左侧都站着一个头戴丑角纱帽,身着朝服,脚穿朝靴,个头不高,圆脸短脖子,长着满脸络腮胡子的人物。那位小丑式的人物就是三尸神。三尸神最明显的特征是:右手拿着一支毛笔,左侧腋下挟着一部《善恶簿》(见插图二)。
三尸神个头不高却争强好胜,其貌不扬却好大喜功。为了取悦于天帝,他专门在凡间搜集那些对老天爷或其他天神不满、不敬、不尊重的有关言论,并记录在案。
又是一个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与三尸神一起上天复命。灶王爷仍同往年一样,"上天言好事",为贫穷者叫难,为有功者讨赏。三尸神则报忧不报喜,尽说些与灶王爷的意见恰恰相反的话,例如,"有人骂老天爷瞎了眼"。"有人说苍天不公,神鬼有私",等等。
玉皇大帝听完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后,当时什么也没说,就让他俩各自回去休息。事后又叫人将三尸神单独找来对他说:"你反映的那些情况非常重要,可惜你没有记下是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事又说了些什么话。由于没有以上的内容,你所禀报的那些东西就等于是将凡夫俗子我的话,再当着我的面又骂了我一遍。你这样做除了让我多挨了一次骂之外,什么用处也没有。如果你将那些胆敢辱骂天帝者的姓名及其言论,偷偷地写在各家各户的墙壁上,寡人就可以在除夕之夜派有关天神下去捕杀了。"
三尸神受宠若惊的表示坚决照办。
天庭的时间过得特别快,一转眼又到了该返回凡间的日子。回到凡间之后,灶王爷发现三尸神经常背着自己在老百姓家里的墙上写写划划的。到底写了些什么,因为他没读过书,根本不认识。老百姓中虽然有识文字者,却因天神写在墙上的字,肉眼凡胎根本看不见,因此也无从知晓。
"我何不让儿子们到各家各户查看查看呢?"灶王爷情急生智地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当儿子们将他们看到的有关内容向他一一禀报之后,灶王爷差一点气炸了肺。
原来三尸神记录的那些所谓有反叛之嫌的各种言论,实际上是被他断章取义或掐头去尾地摘录下来的牢骚话,有的甚至是有口无心的怨言。
例如张三家里的牛被偷走之后,视牛如命的张三悲愤至极的对天骂道:"老天爷你瞎了眼睛,你为什么让那些偷牛贼活到今天啊?"
李四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也是李家的主要劳力和精神支柱,却不幸暴病而亡。李四的母亲悲痛欲绝地咒骂:"阎罗王不是人。为什么黄叶不落落青叶,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李四的妻子痛定思痛,同样是触景生情地哭诉:"天道不公,神鬼有私。为什么哪些横行霸道鱼肉乡民的恶人天不收?偏要收我家李四这样的好人?为什么哪些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有一个不多、死两个不少的人,不让他们死?偏偏要死我家这位上有老父、老母、下有妻子儿女的顶梁柱?"
诸如此类的言论,若是将它们完整地记录下来,是决不可能有反叛之嫌的。灶王爷气就气在三尸神的记录办法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张三耕牛被盗之后,本应检点自己看管无方。张三却大骂老天爷瞎了眼,实在令人费解。"三尸神并据此得出结论:"恶语犯上,杀一儆百。"
"李四暴病而亡,本与阎罗天子或天道无关。其母却痛骂:阎罗天子不是人。其妻则怀疑天道不公,神灵有私。婆媳二人一哭一骂,大有不闹个天翻地覆决不善罢甘休之势。"三尸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妄论三界诸神诬陷天道不公,一唱一和大造舆论,似有教唆他人之意。若不及时捕杀,难免日久生变。"--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光阴似箭,365天一闪即逝,又到了该上天复命的时候。三尸神趾高气扬地来邀请灶王同返天庭。灶王说:"你先走一步吧,我随后就到。"
三尸神正求之不得呢,一听这话说了声:"那好,咱们灵霄宝殿见。"便驾起祥云直奔南天门而去。
三尸神一走,灶王爷立即让5个儿子一起出动,并发动数以万计的蟑螂们迅速晓喻各家各户:"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以便将三尸神写在墙壁上的字全部抹掉。只因天机不可泄露,所以灶王爷和儿子们一起编了几句顺口溜:"二十四打洋刺,先洗房梁后涮壁,扫尽扬尘万事吉。"
刚开始老百姓因不明就里,只说是这位黑脸灶王突然讲究起来,爱起干净来了。虽无感激之情,却也觉得将室内室外的灰尘打扫干净,舒舒服服地过新年毕竟是件好事。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人们弄明其中原由之后,其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当灶王爷同大家一起,一直忙到腊月二十四才起程时,不少人家又二次烧香备酒,再送灶神--这便是为什么到了今天有些地方腊月二十三送灶神,有些地方腊月二十四送灶神,有些地方则二十三、二十四连续两天送灶神的原因之所在。
后代学者范成大有感于二十四日再送灶神的举动,写了一首著名的《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怀盘来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扎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南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众百姓用猪头、鱼、豆馅粉团祭灶
时的情景与心境。这一回的"再送"有因感激而行贿之嫌,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仅仅由男人出面敬酒、烧纸钱。同样因为这一回是怀有感激之情,所以富人们任凭婢子们打闹都只当没看见,穷人们任凭猫犬们喵叫,乃至意欲抢食供物时的破坏性行径,也仅仅是及时制止,不存在因过份计较而嗔怒发火......
这一回仅有一个目的,让灶君吃饱喝好之后再上南天门。至于先前的那些是非功过,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必再提了。所谓"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便是因此而发。至于最后一句"乞取利市归来分",从字面上看是请灶王爷带点好东西回来,咱们大家均分。而从本质上说,则是作者范成大的"幽他一默",调侃一回罢了。
王爷见自己刚刚做了一件好事,老百姓就如此真诚的感谢自己,不由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凡间的灶王爷心里正高兴,天上的百花圣母已经有些坐兰!安了。百花圣母见三尸神已经上天复命,并且尽向玉帝票报一些对凡间百姓极为不利的内容,而灶王爷又迟迟不归.估计其中另有原因。她便去找王母娘娘演算八卦,预测吉凶。王母简单地掐算一番后笑了笑说:"灶王爷吉星高照,我竺譬夏苎圣母也要交好运了。据八卦算就,灶王爷在办竞主件大好事之后,定要找你这昔日的灶王奶奶重叙旧情呢。"。百花圣母听后,双眉紧锁,一言不发。王母见她一脸不苎兰竺样子,便说:你若有意回避只需如此如此,便可两皇。.果然不出王母所料,灶王爷见凡问百姓对他感激不尽,竺釜塑孽自己办了件大好事。他随便找了个自己推迟一天的借口,并向玉帝禀明有关情况后,便急切切地找吾花圣母"报功请赏"去了。
王爷在百花园内外找了两遍,没有发现百花圣母的踪竺,警得非常奇怪,"她一向深居简出,今天会到哪里去急之中,他突然想起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兰花仙子。
"哎呀,你怎么又回来了?你们俩没碰上面么?"兰花仙子没等灶王开口便先发制人地问道。
灶王爷一愣:"你说什么呀,没头没脑的。"
"你才没头没脑子呢!百花圣母见你昨天没按时返回天庭,急得一夜没睡好,今天一大早便下凡找你去了呀"。灶王爷一听拔腿就跑。兰花仙子一把扯住他问:"你要到哪里去?"
"下凡去找百花圣母哇"。
"玉皇大帝早已开了金口,只准你每年上天一次。你就这么冒冒失失的下去,能找到她千好万好,若失之交臂。岂不又要等到明年的腊月二十三?再说百花圣母在凡间找不到你,难道还会留在那里过年不成?"
灶王爷觉得是这么个理儿,说了声"多谢兰花仙子指点",便向园外走去。刚出园门正好发现赤脚大仙。他知道赤脚大仙每天都要往返于天庭人间一次,便托大仙捎个口信,说灶王爷已经上天复命,让百花圣母赶快返回。
赤脚大仙说:"小事一桩,本仙一定成全你们。"
灶王爷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等了半日外加一夜,总算盼来了"玉兔西坠金乌东升"。没想到赤脚大仙带回的消息令他大失所望:"百花圣母说,今天腊月二十五,她要在凡间帮老百姓打豆腐。"
灶王爷自己安慰自己道:"那就再等一天吧。"第二天赤脚大仙又说:"今天腊月二十六,百花圣母要帮老百姓办年肉。"
第三天,百花圣母又捎来口信:"二十七债主逼,我要帮穷人筹备铜细。"
第四天是腊月二十八,百花圣母又要帮老百姓杀鸡、脱鸭。到了腊月二十九,又要帮老百姓办年酒。
好不容易盼到腊月三十日,灶王爷自言自语:"过了腊月二十九,各种年货样样有,你总该回来了吧。"哪料到从半夜盼到天亮,从早晨盼到中午,又从中午盼到下午,从下午盼到日落西山。那真是:"铜打的肝肠也想断,铁铸的眼睛也望穿。"最后盼来的仍然是赤脚大仙的一句话:"百花圣母是要回来的,可是老百姓说'灶王奶奶'好不容易下凡一次,非留她过年不可。"
灶王爷再也呆不住了,一定要下凡与"灶王奶奶"团年去。王姆娘娘说:"你急什么?再忙也要吃了年夜饭再走哇。人家说媳妇娶进房,忘了爹和娘。难道你还没娶上媳妇就不愿与爹娘一起过年么?"
一头是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头是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哪一头也不想得罪,哪一头也不能得罪。灶王爷别无他法,只能吃了年饭再走。这一顿年饭可以说只有吃饭之名,没有吃饭之实--任何山珍海味、玉液琼浆都吃不出、喝不出味道来。
灶王爷履行公事般地吃完年饭后,连嘴都没来得及擦一下就往下跑。刚出南天门不久,便听到了"劈哩叭啦"的鞭炮声。
"不幸中的万幸,凡问的年饭还没吃完呢。百花圣母说不定还在那里等着我黑脸灶王陪她喝团年酒呢。"当灶王爷满怀喜悦地到老百姓家里去找百花圣母时,张三说在李四家,李四说到了王五家。
最后总算在孙九家里听到了确切消息:"灶王奶奶在我家一吃完年饭就上天去了。"
灶王爷说了一句:"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便瘫软在地上,好半天起不来了。
灶王爷与百花圣母虽然没见上面,但是"灶王奶奶"开创的办年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并有"二十四打洋刺,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债主逼(或办铜细),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灌年酒"。等风俗歌谣为证。
王母娘娘安排百花圣母下凡,既是有意回避、折磨灶王爷,也是为惩办三尸神铺路搭桥,为扶正压邪助一臂之力。早在三尸神第一次上天复命时,玉皇大帝便决定于第二年腊月三十口之夜到凡间去,捕杀那些胆敢藐视天道、辱骂天帝的人。尽管灶王爷采用打扫灰尘迎接新年的办法,消除了三尸神记录在墙壁上的不实之辞,然而"打洋刺"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若不彻底惩办三尸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就仅仅是一句空话。因为"打洋刺"只能"降吉祥"于一时,要想降吉祥于一世,让凡间百姓永远吉祥平安,最有效的办法就只有夺下三神手里的笔,并让他永远闭嘴。
"打洋刺"之后,能否恰到好处地应付好那些奉命下凡的天神,便成了能不能惩办三神的关键。
百花圣母下凡后,首先为各家各户准备了充足的年货。到了除夕之夜则让各家各户大摆宴席,猜拳行令,尽可能地造成一种欢乐的详和气氛。
被三神害得不能在天庭团年的天神们,下凡后见家家户户地墙壁上都是一片空白,就连犯民姓甚名谁也找不到,更不用说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出言不慎、又说了些什么等内容了。
再看家家珍肴满席,户户行令猜拳,什么"四季美呀,五谷丰"、"哥俩好哇,六六顺","七个巧哇,八仙到"等等,出言吐字既好听又文雅,根本觉察不出什么怨气,听不到任何狂言,更谈不上什么藐视天道、辱骂天帝的言论。
"该死的三神,这不是没事找事故意折腾人吗?""什么当捕该杀者成千,我看他是痴人说梦"。
"依我看当捕该杀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三尸神。"
天神们白跑了一趟,一个个气得七窍生烟。返回天庭后他们立即联合奏本说,灶王爷所禀下情句句属实,三尸神所禀下情纯属无中生有。如果不将三神打入十八层地狱,他们说什么也不当这种受人捉弄的天神了。
玉皇大帝见众神对三神人人咬牙切齿,个个恨之入骨,知道众怒难犯,也不能不同意大家的共同要求了。
惩办了三神之后,凡间百姓的日子便过得舒服多了。因此,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办了三神,天下得太平。感谢灶王爷,救了咱百姓。"
三尸神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之后,灶王爷才恍然大悟--原来百花圣母无论干什么,都比我棋高一着。我身为五尺须眉,虽两世为神,一世为人,却次次都不及巾幅裙衩,我还有何面目向她求爱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