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自救者天救




  好吃的王章郎吃相很不雅.先是下手抓,再是翻着夹菜,三是吃得特快。做知府的父亲死后,王章郎依然是挥金如土地吃,直吃到山穷水尽,终于自食其力,经历了痛苦的磨炼.一只老白猿把他们母子安身的土地庙变成了豪华的四合院。

  笑死了贪官王知府,乐坏了洛阳老百姓,忙坏了巨人郭预天,愁坏了章氏王夫人。而这一切又都是"龙凤汤"带来的连锁反应。

  王知府是笑死的,也是高兴死的,算是死得其所,死也瞑目了。洛阳境内的老百姓听说王知府是在郭顶天家里喝了"龙风汤"之后笑死的,在高兴之余又无不夸奖其为民请命、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种种善行、善言、善举。

  有人说,哑巴开口讲话、知府开口长笑都是"龙凤汤"的威力,.并因此产生种种联想,说"龙凤汤"恶人喝了会死,好人喝了能补身体,哑巴喝了能开口讲话,病人喝了立马就好,年老体弱、气血两亏者喝了能当即恢复元气--越传越玄妙,越传越神奇。越玄越神也就越招人,上门酬谢者有之,上门问安者有之,上门讨教者有之,更让郭顶天一家哭笑不得的是那些上门求医问药,乞求祛病消灾者,把个郭顶天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必须烧三大锅开水招待来客。郭顶天之妻丁氏也叫苦不迭。

  不过郭顶天之妻丁氏再忙再苦心里也高兴,而王知府的妻子章氏却痛不欲生。王基一死,章氏在洛阳举目无亲。再加上王基上任以来因过份贪心得罪了不少官宦百姓,王基死后也就很少有人愿意真心真意帮助他们孤儿寡母了。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章氏发现她母子俩在洛阳既不得天时,又不得地利,更不得人和,如果继续呆下去则利少弊多。于是,她安葬了丈夫,做完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斋醮之后,便带着儿子回子须县老家去了。

  "得亏丈夫是个贪官,上任仅仅一年零三个月便捞足了10万雪花银子,如若不然叫我们母子二人真没法过日子"。章氏

  回到老家并认真清点丈夫的积蓄之后,心里说:更亏得丈夫在家乡的形象是个"才高八斗,学富五年"的饱学之士,为人厚道的正人君子。否则我娘儿俩便很难找到合适的立足之地,钱再多也难以过上舒心的日子。

  月是故乡明。章氏母子回到故乡后,又买田,又买地,又做房屋。在大兴土木之后,又请了几个佣人看家护院、烧火做饭,打杂听叫--一切都按照洛阳知府衙门的标准行事,仅仅少,一个公堂和几个跟班皂隶。

  女人注重形式,男人注重实质。做母亲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可以代表身份、地位的固定资产购造齐备之后,做儿子的王章郎则只有一个要求--每口三餐都必须同样是上等酒宴。这要求并不过份,也不难办到,反正家里有的是钱,只要少东家向下吩咐一声即可。

  "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此一说法的含义王章郎母子俩体会得最深刻。王家庄虽然地处深山,实属穷乡僻壤,但因他们手头宽裕、花钱大方,对来访的朋友酒肉相待;对告借的亲友,有求必应;对追悼先父(夫)的生前好友奉若上宾。因此,王章郎母子二人回故里不久,家中已经是堂前客常满,席上酒不空;故旧常来往,新朋亦盈门了。在家热情迎宾客,出外势必当贵宾。王章郎小小年纪,一旦出门,左邻右舍都是少爷前少爷后的恭敬异常。凡是逢年过年,每逢婚丧喜庆,请少爷章郎"出方"的,也不少于当年请秀才王基的人--当年看重的是王基的文才,如今看重的是章郎的钱财。

  章郎在上界充当"火头军"并以品尝菜肴为职业时,本来就养成了好吃好喝的习惯,下凡之后又跟其王基一道吃惯了嘴,自己当家作主后,其吃吃喝喝的才能更是大有长进。

  美中不足的是,章郎的吃相实在不雅,而且是十二分的不雅。

  有人对于那些家里并不富裕、在吃喝上却比较挑剔的人送了一句话,谓之:"穷人生贵嘴。"我们的王少爷可以说是富人生穷相。无论是在自己家里做主,还是在他人家里做客,每盘菜一端上来,他都要用手去抓一点尝尝。这是不雅之一。不雅之二是:正式用餐之际,他习惯于边翻边吃。以笋片炒肉为例:如果上面的笋片多,他就翻下边的肉吃;若是上边的肉片多他便翻下边的笋片吃--好像无论什么菜厨师都将最好吃的藏在下面。

  不雅之三是:文明用餐者讲究细嚼慢咽,王少爷则习惯于猛嚼快咽,嘴里的一块还没咽下去,筷子上的另一块又送到了嘴边。知情者说他就这毛病,不知情者还以为他三天、五天没吃没喝呢--这些如今看似不雅的坏习惯,在天庭时曾不止一次地受过各位御厨的赞赏。因为玉皇大帝每顿饭都不少于100个菜。若是斯斯文文地摆架式,慢条斯理地细嚼慢咽,没有一两个时辰是没法尝完100个菜并决定合格与否的。是职业的需要才使他养成了见菜就抓、快嚼猛咽等拿手绝活的。可惜场合变了优点也就成了缺点。其实王章郎的这种吃法不仅难看,一般人的胃也受不了。好在王少爷不仅肠胃好、味口好、牙口也好。哪怕是没烧烂的猪脚、牛蹄,到了他嘴里要不了三五下,准能被他那口锋利的牙齿处理得服服贴贴的。因此,有人送给他一个雅号--"王利牙"。

  "利"在这里是锋利的意思。锋利的牙齿也就是上好的牙齿。"上好谓之佳",因此,上好的牙齿也可以说是最佳的牙

  齿。

  有趣的是"牙"、"佳"合起来正好是文雅的"雅"字,而少爷的吃相又十二分的不雅。如是有人反其意而用之,送给这位极不文雅者一个外号,谓之"王大雅"。

  有一定文化素养者只要将这外号同王章郎在宴席上的举止联系起来一想,便忍不住要由衷地赞美"王大雅"这一外号的创作者为大手笔。

  当然人群中有学问高深者,也有知识浅薄者。前者认为"大雅"对于王少爷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后者认为"大雅"是在拍王少爷的马屁,并针锋相对的来了一首揭露"大雅"者不雅的"打油诗":

  好吃莫过王大雅,未曾入席手先抓;手拿一对哭丧棒,见菜不翻他不夹。嚼得口角流白沫,哽得两眼流泪花;酒足饭饱宾客散。靠着栏杆遣板牙。"知子者莫过于父,知儿者莫过于母",章氏知道儿子的吃相难看主要是从小缺乏教育之故。因为牛愈老舔崽之心愈浓,人愈老怜子之心愈切。年过半百得子,贵若心肝,儿有残疾其贵尤甚,因此从小就由着他--3岁看小,7岁看老。习惯一经养成,到老也未必改得了。

  不过章氏最担忧的倒不是儿子的吃相,而是那种大手大脚、挥金如土的少爷作风。她也曾不止一次地劝儿子,不能大吃大喝,当心坐吃山空。无奈章郎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当父亲的遗产是大水冲来的,说什么:"有钱不会花,是个大傻瓜。"

  钱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仅仅5年工夫,章郎便用完了父亲留下的全部金银,并卖完了母亲买下的全部田产,由阔少爷变成了穷光蛋。万般无奈之际,只好效法先父到"酒肉朋友"们家中去吃"派饭"。

  刚开始,别人念往日的旧情,也应付三日五日,四日八餐。时间长了,便对不起。昔日的朋友已不再是朋友了,张三对付他的是"花言巧语汤",李四对付他的是"谎话连篇肉",王麻子最实在,每次章郎上门,都让他吃"闭门羹"。王章郎见朋友们太不够交情,便想找他们理论理论。好不容易瞅准了他们三位在一起的机会,连忙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开口呢,张三、李四便各自找个借口溜了。

  王麻子虽然没走,却放连珠炮似的反过来给章郎"理论"了一通:"你不用开口,我就知道你想说什么。"王麻子先发制人地说,"你不就是想说朋友之间要讲交情吗?"

  章郎说:"不错!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不错?依我看错得远着呢"。王麻子说,"你知道什么叫做朋友吗?你知道朋友两个字怎么讲吗?"

  "当然知道。朋友就是......"

  "不!你不知道,知道了就不会再来找我们了"。王麻子打断章郎的话说,"朋友的'朋'原本是两串钱放在一起的意思。古人将五块玉或五个贝壳串在一起叫做系,两系为一朋。"

  "玉和贝都是最古老的货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钱。甲骨 文之所以用两串玉放在一起的象形作为朋友的朋字,是因为只有两个人都有钱才能成为朋友"。

  "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人字,那意思就更明白--人只有用钱来互相帮助,才是朋友。你光伸着嘴吃别人的,怎么可能有人愿意同你交朋友呢?"

  章郎说:"你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朋友是由两串玉的象形变化而来,但是,它一旦作为朋友之朋,就有了朋友之间与人为善的含义,因此......"

  "不!"王麻子打断他的话说,"你这话同样只说对了一半,朋友是不分善恶的,与人为善者称朋,相互勾结起来行凶作恶干坏事的也可称朋,否则便不会有朋比为奸之说"。"你那叫人无理说横话,牛无理拉横耙。我说的是朋友,

  并不是仅仅指的一个朋字"。章郎说,"按照你的办法,我也来解一解这个友字。友字是两只手握在一起的意思。由'于"又'二字组成。'于'代表左手,也是最古老的左字,'又'是右手,也是最古老的右字。两只手握到一起表示友好,这里并没有交易"。

  "谁说没有?"王麻子说,"依我看那两只便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意思。人们不是常说交朋结友吗?既然朋是两串代表货币的玉,这交朋友不就是只有交朋(钱)才能结友的意思吗?"

  章郎听到这里,突然发现没有必要再跟王麻子这种人理论下去了。像他这样把一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全都看成金钱交往的人,若是再理论下去说不定他要找你要误工费呢。

  怎么办呢?章郎一边走一边想:"做人要有骨气,纵然活活饿死也不能再去找王麻子之类的狗(酒)肉朋友了。"

  为了体现自己那男子汉大丈夫的骨气,王章郎一回家就写了一张卖房契,把5年前刚回老家时建造的那座四合院子和值钱的家具全卖了。将一张破床、三床破被子,以及几样简单的炊具一起搬进了村东头那间最大的土地庙。

  从此后,娘儿俩省吃俭用,一文钱当两文钱花。就这样紧紧巴巴地过了三年苦日子,卖房产卖家具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当日子过到"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的时候,章氏终于忍不住对儿子说:"章郎,你已经是20出头的人了,也该找点正经事做了。"

  章郎说:"娘,我也不想饿死在土地庙里呀。可是,这三十六行我一行也不会,七十二艺我一艺都不通,你叫我做什么呢?"

  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就......"

  "娘,只怕孩儿我是靠山山也倒,靠墙墙也歪,靠着石壁掉尘埃,哪样也靠不住啊"。

  "你就到背后山上去砍两担柴,挑到街上去换点米面怎么样呢?"

  "这倒是个办法,那我就试试看吧"。章郎找邻居借了一条扁担两根绳子和一把柴刀上山去了。

  从小就横草不拈竖柴不拿、长大后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的王章郎,根本不懂什么叫柴。枯树、干枝本来是既轻又干的好柴火他不砍,偏偏去砍那些活鲜得直滴水的树枝儿。花了一个多时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砍足了两捆。章郎立起柴,比好两捆之间的距离,系好扁担之后钻到扁担下面一试:"我的天哪,这哪里是两捆柴火,分明是两座山啊!"

  他用尽平生力气连续挑了三次,那柴火如同生了根一般,一动不动地"长"在那里。

  挑不动就拖。拖不动就滚。王章郎把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能使出的招数都使了,仍然无济于事。最后只好气喘嘘嘘、汗流浃背地坐在一旁望柴兴叹:"常言道,有智吃智,无智吃力。似我这样无智无力,恐怕只有坐以待毙了。"

  正当王章郎束手无策、无比伤感之际,突然发现一头白猿向他走来。"啊,野兽!"章郎一惊,便准备起身躲避。

  "这位大哥,我帮你把这担柴挑下去,你给我一碗水喝行吗?"章郎还没来得及起身,白猿已经开口讲话了。

  章郎见白猿愿意帮忙,反倒什么也不怕了。他站起身来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土,回答说:"要别的我没有,要水却不用发愁。如果你天天帮我挑柴火,我可以天天给你水喝。"

  白猿说:"你这位大哥真大方,那就一言为定啦。"说完便毫不费力地帮章郎将那担足有一两百斤的湿柴送回家去了。老白猿还真守信誉,每天都来帮章郎挑柴。刚开始是每天一担,后来是上午下午各一担,再后来是早、中、晚各一担。

  章郎砍柴时想找也找不到白猿,柴火刚刚砍完捆好,白猿便会准时出现。它力气特别大,无论章郎砍多少,它都毫不费力地帮他送回土地庙。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王章郎一家在老白猿的帮助下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过了。章郎见怪不怪,章氏心里反倒觉得纳闷。"章郎,你说那老白猿凭什么要帮助我们呢?"一天晚饭后章氏突然问儿子。

  "为了换水喝呀"。章郎随口答道。

  "这山上哪里找不到一碗泉水,为什么偏要换我们的水喝呢?"

  "这倒也是"。

  "还有,在你未上山砍柴之前它喝什么呢?""不知道"。

  "为什么你每天砍一担时,它每天仅喝一碗水,砍两担时它便上午、下午各喝一碗,砍三担时则早、中、晚各喝.碗呢?"

  "娘,你这一说还真有点蹊跷呢。我每次上山时喊破了喉咙它也不回答,可只要我把柴火一捆好,它便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了。看来这个事情还得弄个水落石出才好"。

  第二天一大早,章郎上山砍柴。同往常一样刚把柴火捆好,老白猿又准时出现了。

  "慢!"老白猿正准备挑柴,章郎却上前一步挡在白猿与柴火之间说,"老白猿,你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帮我挑柴下山,难道仅仅为一碗凉水么?"

  白猿一愣,立即反问道:"你的意思是,除了换水喝之外,我另有所图?"

  "这......"章郎不知何言以对。

  老白猿开门见山地指出:"你上无房舍下无田,每日土地庙里眠,我能图你什么呢?5年前我可以图你的金银财宝,图你的酒足饭饱。3年前可以图你带我到酒肉朋友家吃几顿'派饭'。如今你堂前有古稀老母,库内无隔年存粮;卧室有破絮稻草,枕边缺美妾糟糠。谁也不会打你的主意,谁又能打得了你什么主意呢?"

  章郎见老白猿对自己的家境了如指掌,就吃惊地问:"莫非你是上界天神?"

  "我是上界天神也好,凡间白猿也罢,对你都无关紧要。你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只有一个......"老白猿似卖关子又似想让章郎自己去猜。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务之急当然是讨老婆"。章郎连想都没想便直言不讳地说。

  "看不出你小小年纪,却早已长了心啊"。

  "七仙女也思凡呢,哪有凡夫俗子不思婚、思嫁呢?"章郎说,"不过女人可不比山上的柴,地上的草,想砍就砍,想割就割。更不是路边的花,准想摘便随便摘一枝"。

  "依我看讨老婆并不比摘花难多少"。老白猿说,"只要你愿意,我可以将9年前出绝对难你的那支丁香花帮你摘到手"。

  章郎板着头一算:"巧了!郭丁香今年正值二八妙龄。"闭目一想,那如花似玉的郭丁香便栩栩如生地在脑子里活跃起来。一想到可以娶那天仙般的美女做自己的妻子,心里马上甜丝丝美滋滋的。

  但转念一想,子须县与洛阳府相隔千里之遥。我王章郎田无半亩,地无半角,房无半间,钱无半文,夜深人静之后,老鼠跑断腿也找不到几颗粮食,凭什么找老婆?

  且不说保媒的开销、娶亲的费用、请宾客送彩礼所需银两,也不说新娘子娶到手之后,只能打地铺、睡稻草、宿破庙,退一万步而言,纵然女方什么彩礼也不要,自己一个亲友也不请,媒妁无赏为之作伐,仅仅是来回的路费也无法筹措啊--总不能让新娘子从洛阳沿途乞讨而来吧。

  章郎不便直话直说,只是摇头叹道:"郭丁香虽属绝代佳人,只怕我王章郎与她无缘啊。老白猿有所不知,我们两家有积怨在先,又有贫富悬殊在后,不要说娶其为妻,只怕结拜为干兄妹也是手长袖短不敢高攀啊!"

  "不是冤家不聚头,既然有怨在先那就更好办了"。老白猿说,"只要你看得中,我老白猿保证你们有'猿'千里来相会!"说完,只见平地里冒起了一阵白烟,老白猿便不见。章郎愣了好一阵子,又喊了十来声也不见老白猿的影子,只好自个儿挑柴下山。

  不知是爱的力量、爱的梦想在起作用,还是因为这次砍的是干柴,这一回还居然让他挑回来了。

  尽管非常吃力,尽管十分勉强,尽管浑身颤抖,尽管摇摇晃晃,毕竟还是让他给挑起来了。尽管章郎自己也觉得经过这半年多的磨炼力气比先前大多了,但这毕竟是有生以来头一回。

  当他三步一停、五步一歇,连挑带驮、连拖带拉,像是同柴火打架似的被那担柴火"打"下山来时,肩也"打"破了,手也"打"肿了,浑身的骨头架子都被"打"散了,太阳也被"打"偏了西--差一点儿没打下山去。

  下山后的那一里路更是寸步难行。章郎硬是花了一个多时辰,总算走完了那段艰难的路程。

  章郎原以为到家后能有碗热汤、热菜热饭慰劳慰劳那"咕噜噜......咕噜噜......"地叫了大半天的空肚皮,修一修那早已饿垮了的"五脏庙"儿。

  哪料想不仅"五脏庙"儿修不成,就连那被章郎叫做家的土地庙,也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单遇顶头风。

  "这人倒霉,怎么连'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庙'的老理也变了呢!"章郎在对天长叹的同时,又怀疑是自己饿昏了头迷了路。

  他软绵绵地坐在地上,用那缺乏神采的目光有气无力地向四面八方搜寻着:"东边的王家大湾不错"。

  "西边的汪家细屋也不错。"

  "南边的那棵大枫树--还在"。

  "北边的黄沙河--不错,我刚才还是从那座桥上过来的呢"。

  章郎发现不仅东西南北的四方景物不错,就连8年来走惯了的大路、小道、田径、路边的石块、道上的坑凹也丝毫不差--惟独那间他母子俩住了3年多的土地庙去向不明。然而,更有甚者--在那块本应属于土地庙的地盘上,居然"长"出了偌大一座富丽堂皇、高大雄伟的四合院子。屋上盖的是琉璃瓦,四周砌的是青砖墙。从后向前望去飞檐斗拱,从前往后望画栋雕梁。

  9尺多宽的红漆大门上,分12排钉着365颗荷叶铆钉,大门两侧配有一对半人高的大石鼓。门楣上挂着一块长方形匾额,那黑底金字的匾额上工工整整地写着"王府"两个米筛般大小的金字。

  院内正对大门的位置有一道女儿墙,墙体正中写着一个斗大的"福"字。绕过女儿墙是一条约6尺宽的方砖过道。过道两旁分别埋有两排仅仅露出一只角的青砖--成锯齿状一直沿伸至堂屋门前的台阶下方。

  紧挨着方砖过道的是三级又宽又长的白玉台阶。站在台阶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墨迹未于的庆贺乔迁之喜的对联。上联是:"莫说造华堂,不过比旧居原宅稍为扩大,"

  下联是:"漫云筵盛宴,只是向至亲好友略表微忱。"横批是:"见笑见笑。"

  "这对联实在是别出心裁,有朝一日我王章郎如果有机会再建新居,贴上这副对联倒也恰如其分。只是这横批应写'乔迁之喜'或'莺迁乔木',这'见笑见笑'......"

  章郎似觉不妥,但稍停片刻之后又忍不住"妙哉,妙哉"地赞叹起来。因为他突然意识到那"见笑见笑"四个字的妙处之所在。第一个"见笑"是一句谦词,如同对亲友们说:"我这房子造得不好,让你们见笑了。"

  第二个"见笑"既给人一种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感。又似在形容亲友们进门时的表情--前往恭贺乔迁之喜者,见了这么漂亮的新居岂有不笑之理?

  "大手笔也,大手笔!简直与当年那些酒肉朋友们送给我的外号'王大雅'有异曲同工之妙!"

  章郎在欣赏赞美之余,隐约觉得这四合院的突然"飞来"与那土地庙的"飞去"似乎同那老白猿有关。"难道这四合院是老白猿为我准备的新居?"章郎突发奇想又自我否定,"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似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儿怎么可能轮到我这种倒霉者的头上呢?"

  哎,管它是谁的,先进去讨碗水喝一下再说吧。章郎艰难地站起身走向"王府"大院,轻轻地叩响了三下门环。

  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章郎还没来得及动问却首先吓得"哎呀!"惊叫一声,并"你......你......你......"地结巴了好一阵子也没了下文。

  原来,出来开门的竟是王家3年前便病饿而死的一位老家人王保。他这里吓得直哆嗦,王保却像没事一样,热情大方的说:"少爷你可回来了,你一整天没回府真把老夫人急坏了。快进府用膳吧。"

  章郎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已经被王保扶进了前堂。饿了一整天的"少爷",面对一桌丰盛的筵席、端坐在首席上老母,早已忘了害怕,也顾不得细问情由,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吃相依然是那种被人戏称为"大雅"式的不雅--并非十分不雅,而是十二分的不雅。

  酒足饭饱之后,章郎突然想起门外那担柴火,便准备去将它挑回来。章氏一把拉住儿子说:"我们家已经富得流油了,还稀罕那担烂柴棍子?"

  "不!那不是烂柴棍子,它是孩儿的半条命啊!"王章郎斩钉截铁地说。

  王保一听这话,连忙冲出去将少爷的"半条命"挑了进来。王保一边放柴火一边自言自语的说:"少爷若是早知惜柴(财)如命,我王保也决不会饿死啊!"

  "娘,这院子,还有那王保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事情是这样的。"章氏见问便一边示意王保倒茶,一边给儿子讲述起四合院的来历和王保死而复生的经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