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关帝庙,开门见山地揭露了"知客"的真实身份--老和尚,以及老和尚精心编造的所谓重建关帝庙的故事。老和尚却说"重建"虽无其事,但由长汀子到布袋和尚的故事却一点不假。老纳编造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人既是渺小的又是自私的,他们活着,爱着,感受着,思考着。各自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都珍藏着许多往事,其中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它们虽然已经逝去,却永远活在每个自我的心中,并将与每个自我终生相伴--这是自私的记忆。
老纳是想让你知道每个自我在无限的宇宙、永恒的岁月中都是一粒小得无法再小的灰尘。一个人的悲欢连一丝微风、一缕轻烟都算不上,刹那间就会无影无踪了。而每个自我却将自己小小的心灵世界放大后珍藏着--这是自私的放大。有了这自私的记忆和自私的放大,就很难找到心灵的净土。布袋和尚说,对于宇宙,个人的确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每个自我',自己就是一切。面对无穷无尽的宇宙,个人几乎等于零,但反过来,如果没有了渺小的自我,那么作为宇宙"你"的存在,对于个体的"我"不是也等于零么?倘若没有无数个渺小的自我的存在,宇宙的永恒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每个自我一旦存在,就不能不从自身出发去估量一切,难道不正是这种估量的总和,才使本无意义的宇宙获得了意义么?
老和尚说,要知道我终归是自己,当我自以为跳出了自己或跳出了三界之外时,仍然是这个自我在跳。我是无法不成为我的一切行为的主体的,对于红尘中人而言,我实际上是世界一切关系的中心--你能让这种自我的心灵成为净土么?
也许暂时不行,但我的原则是"不言放弃"。更何况对于"未来佛"而言,我的时间足够了(佛经上说弥勒佛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能作为未来佛到凡间广传佛法)。眼下作为布袋和尚,贫僧只要让每个自我明白:每个人都有他的自我,你不能狂妄到要当世界的中心,他人的中心或侵犯他人的自我就可以了。
至于别的,当贫僧成为泥塑木雕的偶像之后,还可以继续为寻找、创建心灵的净土而努力。只要不言放弃,未来就一定是美好的!人们都说,布袋和尚之所以开口常笑,是因为他坚信未来是美好的。
布袋和尚圆寂之前那几年,对徒弟的态度突然变得开口就骂,举手便打。他经常说: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能",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一但慈云向他求教他又很不耐烦。
有一次慈云问什么是禅,布袋和尚说,跟了为师快四十年,还不知道什么是禅,也不怕别人笑话。告诉你吧"禅就是面南看北斗"。慈云又问:"北斗在北,面南怎么能看得见呢?布袋和尚大吼一声:"滚!你还不快快给我滚!"说着便举起禅杖劈头盖脸地朝他打来。
慈云一气之下说:"滚就滚!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说完调头就跑。布袋和尚大吼一声:"回来!"慈云闻听此言,立即像浑身触电似的猛然回头。"这叫什么知道吗?"慈云似有所悟地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混蛋!这就叫面南看北斗,怎么看--猛回头,北斗就在你眼前。"最后三年,成了慈云长进最快的三年。
后来当上岳林寺长老的慈云说:"下等僧人,利用师傅的影响;中等僧人,欣赏师傅的慈悲;上等僧人在师傅的棍棒下日益强壮。"
告别关帝庙十二年后,也就是五代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农历腊月三十日午时,布袋和尚七十岁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浙江奉化,他端坐在岳林寺东廊的一块盘石上,反复念着一首偈语: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万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连念三遍之后,安然而逝。人们说他选择一年的最后一天圆寂,有一种辞旧迎新的寓意。
布袋和尚圆寂后,人们仔细一琢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人们把他的肉身安葬在岳林寺西二里处。
相传他的墓地,三年祥光耀现,又有锡杖和净瓶出现在墓顶,为此人们便在其墓址上建了一座名为"弥勒庵"的寺庙,加以祭祀。建寺后还把显现于墓顶的锡杖、净瓶收藏在神阁里。崇宁三年(公元ll04年),此阁被宋徽宗赵估赐为"崇宁"阁。近千年来香火不断。
而作为布袋和尚的流寓道场,广大僧侣竟绘其像,岳林寺长老慈云还在大殿东堂树起了一尊布袋和尚契止的全身像。后来,岳林寺屡毁屡建,清代康熙年问楷安和尚在此大畅宗风,建天王殿、方丈院、两廊、普同塔等建筑,规模宏敞。
宋朝元符元年(公元l098年)布袋和尚被宋哲宗赵煦赐封号为"定应大师"。
至于民间的另一种传说,相传弥勒佛活了84000岁。这大约是从弥勒佛作为玉皇大帝的"金枪太子"(详见周濯街长篇小说《玉皇大帝》一书)的时候算起。
从那以后,尽管站在寺庙大雄宝殿上的弥勒佛,作为三世佛之一的--未来佛,仍然保持其在天竺(印度)时的正统的形象:一个十分庄严肃穆,眼观鼻,鼻观心的冷面菩萨形象站在现在佛的右边,作为现在佛的释迦牟尼在中间,作为过去佛的燃灯佛站在左边。(这三尊佛是按时间的先后排列,是前后上下关系,故称竖三世佛。还有按地域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三世佛,叫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裟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但各寺庙放在天王殿正中的弥勒佛像,却都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这正好应了那首偈语的前两句"弥勒真弥勒,化身千万亿"。至于偈语后两句,除了浩如烟海的民间传说之外,还有弥勒佛神像两侧的那副耐人寻味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果要将这副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哲理的楹联分开来看,那么上联肯定是用来"时时示时人"的,而下联则是用以讥讽"时人自不识"的。
这部书的作者周濯街先生的故乡,湖北省黄梅县佛教禅宗祖庭五祖寺的弥勒佛像前就曾经挂过这样一副楹联。上联是:"吃也饱,不吃也饱,年年月月捧腹福肚饱,善哉善哉!福肚饱,饱尝人间年年上供果,真好。"这分明是以弥勒佛自己的口气,赞美自己得了这份美差;下联是:"走亦笑,没走亦笑,朝朝暮暮坐莲满脸笑,美矣美矣!满脸笑,笑那信徒朝朝把香烧,妙招。"看下联,弥勒佛似乎对于信徒的朝朝暮暮把香烧,大不以为然。是他瞧不起广大信徒么?非也。弥勒佛的这副楹联使我们想起了另一副楹联:"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做事若莫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也许五祖寺的这副楹联就是笑信徒们不该只顾憨拜,而应留心做人呢。
弥勒佛作为未来世界的主宰,在信徒心目中是无比崇高的。所以除通常的弥勒造像外,还雕塑了一些无比宏伟的弥勒佛巨像,以示尊崇。最大的铜制弥勒佛是西藏札布伦寺中的强巴佛(即弥勒佛),这也是世界最高的青铜弥勒。仅佛身穿的那件绵缎罩衣,就可以覆盖几节火车厢。
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佛像高18米,埋入地下部分8米,总长26米,是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这棵檀香木是由西藏达赖喇嘛用重金从尼泊尔买来,献给乾隆皇帝雕造大佛用的。巨木从藏至京辗转三年之久,先造像后盖楼。整个造像贯通三层中空的楼阁,头部直顶最上层楼阁的藻井,给巨像做一件长袍,要用黄缎l800米。
最大的石雕弥勒佛为四川凌云大佛。他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凌云山栖鸾峰而造,以整个栖鸾山峰断崖造成一座佛像,世称"乐山大佛"。雕像高71米,头长l4.7米,头宽l0米,肩宽28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耳长7米,头上长髻l021个。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赤脚上可围坐百余人。是我国盛唐时期的第一巨大工程。台湾彰化市八卦山大佛(弥勒佛.高24米)和高雄市佛光山弥勒大佛(高40米)也很有名。
南京栖霞禅寺、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等地都有专门的布袋和尚造像。
其实布袋和尚的雕像并不仅仅在国内有,国外也有。凡是在美国唐人街漫步过的人,都会看到这样一尊雕塑:一个拿着布袋子的大胖和尚。美国人称他为快乐的中国人,中国的商人称他为笑笑佛,中国的佛门中人则称他为布袋和尚。
美国的民间传说是这样解读布袋和尚的:这位布袋和尚是唐代人。他既不想自称禅师,更无意聚徒讲学。他只是带着布袋漫步街头,把乞得的糖果或烧饼投人袋中,而后分给聚在他身边玩耍的孩童。他建立了一种街头儿童乐园。
凡遇禅者,他都伸手说:"给我一文钱!"如有人要他回寺教导他人,他也伸手说:"给我一文钱!"
一次,他正要去做他的游戏三昧,一位禅师见了问道:"如何是禅?"他立即放下布袋,插手而立。
那位禅师又问:"为什么仅仅如此,还有更深的禅机吗?"这位快乐的中国人,立即背起布袋而去。
那位禅师这才明白,对于布袋和尚而言,更深禅机便是:带着布袋漫步街头,把乞得的糖果或烧饼投入袋中,而后分给聚在他身边玩耍的孩童。--分明是个十足的,地道的人世者。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现在各式各样的大肚弥勒的工艺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但大都是作为一种摆设,已经失去了其宗教的味道。在人们眼中,他已不是一尊高贵的神,倒像个胸怀宽广、乐观豁达的朋友。令人一看顿生亲切感,欢喜心--这位"弥勒真弥勒",又何止"化身千万亿"呢?
如果说有人称弥勒佛为笑佛、欢喜和尚,把他作为家庭和睦的象征,正好符合弥勒佛的人世本意的话;那么有人将弥勒佛做成陶、瓷的"不倒翁"或者聚钱罐儿,则只能是心灵洁净者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以及"和气生财"的寓意,已经深入人心的"物化"体现。
对于弥勒佛的笑有各种各样的注释。有人说,是对善男信女们前来皈依、随缘、布施表示高兴而笑;有人说,是对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愚顽迷惘,表示揶揄的笑;也有人说,是弥勒佛自己因大彻大悟而达到了妙觉圆通境界时的欢笑。
众人的心是杆秤,不称货物称心地。这杆秤人眼看不见,可是谁也躲不掉,真假善恶称得斤两分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