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香格里拉




  布袋和尚是个不言放弃的人,这一个人间极乐世界被人们挤垮了,又找下一个,下一个挤垮了再找......。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到的人极乐世界越来越多,但已经发现的极乐世界又一个个地蜕变为普通村寨。到后来布袋和尚不得不采取保密措施。

  藏传佛教中的"香格里拉"便是其中保密最成功的一个。那么,这个神秘的"香格里拉"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千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近年来,海内外专家学者经多方考证,认为希尔顿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就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

  姬有米的灵魂飘飘荡荡地又来到阎王爷面前。阎王爷吃惊地问: "姬有米,本王已经满足了你的所有愿望,你为什么又回到阴问来了呢?"

  姬有米说:"阎王爷呀,上次我忘了几句话,今天来是为了做个补充说明。"

  阎王爷说:"有什么话你就快说吧。"

  姬有米说:"我虽然什么都有了,却仍然需要自己动手干活JL;我尽管有钱有势,却不愿意人们喊我姬大哥,我想让他们喊我姬老爷。"

  阎王爷说:"阳间的事儿,本王并不十分明白,你就具体地说,你还需要些什么好吗?"

  姬有米说:"阎王爷,我要八个丫环,十个长工。吃饭、穿衣的事儿,由丫环们负责侍候,种田、种地的事儿,由那十个长工具体去办。"

  阎王爷说:"你快回去吧,本王一定满足你的要求。"

  姬有米回家一看,自己卧室的条几上放着五个金元宝,他用这些钱买了八个丫环、十个长工;吃饭、穿衣有人侍候,每日三餐都不少十盆八碗的好菜。家里农活,统统由长工们去干,姬有米是夏天摇摇扇子指手画脚,冷天则双手往袖里一套,只动嘴不动手。

  自从有了大批的丫环、长工之后,不仅在家里,大家都"老爷"前,"老爷"后的喊着,出门在外,别人见了他也都会恭恭敬敬地尊他为"姬老爷。"

  日子过到这个地步,应该心满意足了吧。可是,有一天姬有米又上吊死了。

  姬有米的灵魂再次来到阎王爷面前,阎王爷惊疑地问道:"姬有米,本王已经满足了你两次要求,你怎么又回来了呢?"

  姬有米说:"阎王爷呀,我又想起了几件事,再来同阎王爷说周全。"阎王爷说:"你这样的生活条件已经非常不错了,还能有什么地方不周全呢?"

  姬有米说:"阎王爷,我身在阳间,出门时没有八人大轿,回家时发现门前没有旗杆座......"

  阎王爷说:"姬有米,你不必拐弯抹角了,你要什么只管说,我给你就是了?"

  姬有米问:"此话当真?"

  阎王爷说:"我几时骗过你不成?"

  "阎王爷呀,我要千顷好地靠山河,三妻四妾七娇娥;父做阁老子登科,我在中间图快乐。"姬有米说,"花甲讨小年十八,七十纳妾如嫦娥,八十岁时入洞房,身板硬朗乐哈哈......"

  "哪有让死去的父亲再回到阳间去当阁老的?"阎王爷瞪大了眼睛看了:咂有米好半天,才无可奈何地说,"姬有米哇,我这个阎王爷实在没法子满黾你的这些个要求,你还是留在阴问吧。"

  "从那以后,姬有米便没有再回阳问了。"布袋和尚说,"你说你像不像哪个姬有米呀?"

  刘均佐似有所悟地说:"盖屋不密,必为雨漏侵入,修心不诚,必为贪次侵入啊!"

  布袋和尚见刘均佐已经有了大的醒悟,便一心一自己的事情去了。

  刘均佐虽有所醒悟,却依然尘缘未尽,因此经常梦见义弟刘均佑因不静经营而使当铺的生意越来越差,因大手大脚地花钱,而坐吃山空。打坐期司,他的脑海里经常出现妻子、儿女的身影,甚至出现布袋和尚与自己的妻子刘王氏同行的幻觉。

  三个月后,因忍受不了思念之苦,刘均佐未经性空和尚同意便擅自下山回家去看望妻子、儿女。刘均佐回家后,才知道自己在庙里仅仅住了三个月,人世间已经过了百余年,家财没有了,妻子儿女也没有了。当知情者纷纷夸刘均佐虽然有一百五十余岁却一点也不显老时,他这才猛然意识到:"原来师傅是好人",自己是由于师傅的"逼迫"每念佛这才长生不老的。他后悔不该下山正准备碰树自杀,布袋和尚再次使他又一次绝处逢生,并告诉他说你并非凡夫俗子,而是第十三尊罗汉宾头庐尊者投胎,你的老婆是骊山老母,儿女则是金童、玉女转世。为了你一念思凡,坠入人世,见那酒色财气,今日功成行满,理应返本朝元,归于佛道,永为罗汉。

  刘均佐问:师傅你是谁,为什么对于我一家人的来根去迹了如指掌呢?布袋和尚说:我不是初祖达摩,也不是大唐三藏,而是弥勒尊者转化而成的布袋和尚--刘均佐这才在布袋和尚的指引下,重归佛道,永为罗汉。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当时的布袋和尚将刘均佐送进岳林寺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佛祖托付给自己的使命虽然完成了,但对于此类有强拉硬拽之嫌的点化、度人之法实属下策。

  布袋和尚通过近十年的深入民间,他慢慢发现禅宗是佛教中最贴近民间,贴近普通百姓的宗派。一旦做到佛法与世法的和谐统一,最贴近民间的禅宗便可以趋完善,渐臻佳境。

  布袋和尚认为这种完善与佳境,应该分物资的和精神的不同层面,就精神层面而言完善与佳境,不应该是神秘莫测的,更不应该强拉硬拽,而应该是平静的、家常的、平等的、闲适的、自然的、自由的甚至是无言的。就物资层面而言,佳境应该是一个地道的极乐世界。这极乐世界不应该是遥远的,可望而不及的,更不应该是在虚无缥缈的。天上的极乐世界虽然非常好,但也有让人望而却步的地方,它不仅离老百姓住的地方非常远,而且要修到天上的极乐世界还要轮回好几辈子,只有死后变成了菩萨或者阿罗汉,才能进入神仙世界。

  布袋和尚设想的极乐世界是扎根人间的,那里花常开,水常绿,庄稼总在等待收割,甜蜜的果子总挂在枝头;这里遍地是金银,满山是宝石,随意捡上一块,都值得好多好多的钱。当然,这里也不用钱因为钱没有用。这里的人,用意念支配外面的一切,他觉得冷,衣衫就会自动增厚,热了,衣衫又会自动减薄;你想吃什,美味便会自动飞到你的面前,吃够了则会自动离去那里没有贫穷,也没有困苦,没有疾病也没有死亡,没有嫉恨和仇杀,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这种极乐世界就坐落在某个神秘的地方,而且不需要修多长的时间,只要禅宗的功夫到了家,此生此世就可以到香格里拉去旅游一番,这种极乐世界的路不要太远,最好能在三五天或十天半月之内就能到达。总之,布袋和尚认为人间的极乐世界应该是个能够为信徒们带来希望、带来光明的地方。布袋和尚经常说,他所说的这种佳境,既是普通百姓心目中的极乐世界,也是人们心中的太阳和月亮。正因为如此,所以人间的极乐世界比天上的极乐世界具有更大的魅力,它吸引着佛教信徒不舍昼夜地苦苦追寻。超度刘均佐重归佛道,永为罗汉之后,佛祖如来又一次托梦给神秘的老和尚对布袋和尚说,布袋和尚下凡的使命已经完成,可以重返兜率天享福去了。布袋和尚却认为自己作为未来佛的化身,最重要的不是超度几个人皈陂佛门、重归佛道,而是要为广大佛门信徒、普通百姓找到一块属手他们自己的净土--凡问的极乐世界。 神秘的老和尚说:"你想在凡间寻找净土或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 "不一定吧?"布袋和尚说,"我们佛门中人,不是一直在寻求心灵的净 土?所谓心灵的净土,不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与身俱来的佛性?既然人 司有心灵有净土,就一定有物资的净土。儒家有个名叫孔丘的圣人说过人 之初,性本善只要找到了善良者居住的地方,便找到了人间的净土。" "人间有这,一句话叫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良。'这说明,人们都是为名利而来,为名利而往。"神秘的老和尚说,"你的那位孔圣人,还说过另一句话:'性相近,习相染',这表明人是很容易学坏,民间还有'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三日有余'之说。若是凡间真净土,那还要我们佛教寺庙干什么?"布袋和尚觉得老和尚的话虽然有些道理,但被称之为极乐世界的人间争土还是应该有的。只是还没有找到罢了。布袋和尚没有与神秘的老和尚争辩,仅仅十分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会找到人间净土,会找到地上的极乐世界的。"

  神秘的老和尚则平平淡淡地回答了一句:"等你找到了,老纳便把这个位置让给你。"

  为了这句平淡无奇的承诺,布袋和尚几乎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为了寻找人间极乐世界,布袋和尚也动了不少脑筋。刚开始是漫无目标地四处寻觅。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布袋和尚突发奇想:"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什么都在山乡旷野?是不是为了避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尘世?为了尽可能多地保留'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来面目?为什么'天下名山僧占多'?是不是为了少受外界干扰?为了避免'性相近,习相染'呢?如果真是这样,我何不避开喧闹,到偏僻的地方去寻找净土,寻找人间的极乐世界呢?"

  工夫不负有心人,布袋和尚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净土。每个人间净土都是:花常开,水常绿,庄稼总在等待收割......;住在人间极乐世界的人们都可以用意念支配外面的一切:那里没有贫穷,没有疾病也没有死亡,更没有尔虞我诈。

  由于极乐世界是每个人人心向往之的好地方,因此,每找到一片人间净土,人们便蜂拥而至,人多成分便复杂,成分一复杂便免不了为利而来为利往者,再加上"习相染"的缘故,一个个人间净土慢慢地慢慢地也不很净,甚至很不净了。

  好在布袋和尚是个不言放弃的人,这块人间极乐世界被挤垮了,又找下一个,下一个挤垮了再找一个,以此例推,随着时间的推移,布袋和尚找到的人间极乐世界越来越多,但随着凡间人口的不断增加,已经发现的极乐世界也一个一个地蜕变为普通村寨。到后来布袋和尚不得不采取保密措施。

  藏传佛教中的"香格里拉"便是其中保密最成功的一个。

  "香格里拉"是西藏佛教徒向往的幸福乐园,或者说是北方的极乐世界。按照西藏佛教徒的观念,在岗底斯山附近的某个地方,有个叫"香格里拉"的神秘所在。现在那里的首领是金刚手(恰那多吉)化身的绕登芒果巴,掌管着九百六十万个城邦组成的幸福王国。

  佛教徒们相信这里没有贫穷,也没有困苦,没有疾病也没有死亡,没有嫉恨和仇杀,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

  那里花常开,水常绿,遍地是黄金,满山是宝石......。这里的人,用意念支配外面的一切。在香格里拉,人想活多少年就可以活多少年,只有活腻了的人,想尝尝"死"的滋味,才会快快活活地去死。

  那么在藏传佛教信徒心目中号称北方极乐世界的"香格里拉"和西方的极乐世界"德瓦坚"有什么不同呢?西方或者说是天国的极乐世界被认为是无量寿佛菩萨(藏语叫次巴梅)的驻地,香格里拉却奉无量光佛菩萨(藏语叫乌巴梅)为教主。

  西方极乐世界虽然非常好,但也有叫人望而却步的地方。佛经上说,它离我们住的地方非常远,有十万亿刹那,哪怕是坐火箭也得走好几百年,还有修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要轮回好几辈子,只有死后变成了菩萨或者阿罗汉,才能进入神仙世界。

  香格里拉就坐落在雪山冰峰附近的某个神秘的地方,而且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只要佛教密宗的功夫到了家,此生此世就可以到香格里拉去旅游一番。传说路也不远,一天就能抵达。

  因此,香格里拉比西方极乐世界具有更大的魅力,吸引着西藏的佛教徒从童年到老年不舍昼夜地苦苦修炼追寻。

  在藏传佛教信徒们的心目中,"香格里拉"这个极端保密的人间极乐世界,同样存在某种危机。在藏传佛教地区流传的那幅《香格里拉大战图》便是最好的佐证:

  在拉萨的罗林卡(宝贝园林)里,有座名叫秦美曲吉颇章的精致宫殿,著名的达赖十三世土登措就圆寂在那里。其卧塌北侧有一幅很大的名为《香格里拉大战图》的壁画,成千上万的人神在"香格里拉大战"中搏杀。

  《昏咯里拉大战图》的传播,是由于佛经预言,释迦牟尼时代五千五百年后,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和苦难。地球上将出现一种极其矮小的人,他们像蝗虫一样贪婪,他们不满足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财富,不断地向香格里拉发起挑战。

  香格里拉的首领叫绕登峙古库罗,是无量光佛的化身,他将打开通向地球的所有神门和矮人们进行一场激烈大战,这也许是名副其实的星球大战,最后战争在印度河边结束,世界正式进入弥勒也就是强巴时代。那时人类重新变得高大、聪明、正直,整个地球上的生活,像佛教徒们日夜寻觅的香格里拉一样欢乐和美好!

  正因为如此,所以世界上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像就坐落在西藏--扎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弥勒佛),这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弥勒佛像,佛身穿的那件绵缎罩衣,可以覆盖几节火车车箱。

  这块神秘的"香格里拉"在什么地方呢?千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迷。直到最近十年才被一个外国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20世纪30年代,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佚去的地平线》里描述了一个叫做"香格里拉"的真正"世外桃源"。小说在欧洲引起轰动,又被好莱坞拍成电影。主题歌"可爱的香格里拉"唱遍全球。

  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墨鼢》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他明言"香格里拉"在中国藏区,地处雪山环抱中的神秘峡谷;附近有金字塔般的雪峰、 "蓝色"的湖泊、宽阔的草甸,还有喇嘛寺、尼姑庵、道观、清真寺和天主教堂:

  那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生,多种宗教并存,多种民族共处;人们不分种族、男女,共同在那里生息繁衍;那里的寺庙金碧辉煌,寺内园林典雅,中外藏书丰富,早晚乐声悠扬;

  山里有的是金矿,人们却只"适度"开采;那里虽长期靠马帮与夕卜界联系,此前却早有许多外国学者前来考察,留有诸多遗物......显然,那不仅是一片景观,也是一种意境。

  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华人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世界上著名酒店品牌之一。

  20世纪末,海内外专家、学者经多方考证,认为希尔顿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州境内。l997年9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在迪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通过各新闻媒体传遍世界,到迪庆寻访香格里拉的游人成倍增长,他们被迪庆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所陶醉,对迪庆原汁原味的藏文化赞不绝口,对迪庆古老的文明和今天藏民族身上流露的积极当进取精神由衷赞美。所依据的原型就是中国云南西北部的山川风貌和文化特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兴起了以香格里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热。

  2001年12月,国务院决定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并于2002年5月正式命名。

  据考证"香格里拉"(英文:shangri-ra)是迪庆藏语独有的方言。被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引用后,顿时中外沸扬,世人向往,成为一方魔力般神奇,磁石一样吸引人的吉祥如意的宝地。

  这片世界少有的净土,离太阳月亮最近,离凡俗尘嚣甚远。她美丽但不媚俗;她富饶而耿直拔尘;她神奇得潇洒出世,但没有幻化成比喻的理想主义。无数金字塔般的雪山直干云霄,皑皑雪峰掩映下的山麓,有纵横峡谷,也有阡陌良田、平旷草原。山下"阳春"气候,山顶"白雪"世界。有奔腾的江河也有许多美池一碧万顷。喇嘛寺庄严辉煌,农牧民舍安详俨然。十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多种宗教并存而相得益彰。这是一个远在东方雪山峡谷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永远蓝天白雪,林茂草鲜的净土。

  据进一步考证,香格里拉,在迪庆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它源于唐宋时期建置的"月光城"和"日光城",日月两城遥相辉映,千古流传,成为佳话。有趣的是,这里的"月光城"和"日光城"和迪庆藏语的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等等,都与布袋和尚当年经常说的"这种佳境,既是普通百姓心目中的极乐世界,也是人们心中的太阳和月亮"等语不谋而合。

  面对自己每找到的一个人间净土,人们便蜂拥而至,一个个的人间净土慢慢地慢慢地也不很净,甚至很不净了的情景,布袋和尚先后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不言放弃;二是采取保密措施;三是寻找物资净土的替代物--心灵的净土。

  "你这不是兜了一个大圈子又回来了么?"当神秘的老和尚得知布袋和尚又回过头来重新寻找心灵的净土时,便对他说, "刚度完刘均佐时,佛祖让你重返兜率天,你说要留下来为老百姓寻找人间净土。老纳说寻找人间净土或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你却说不一定,理由是,既然人间有心灵有净土,就一定有物资的净土。如今,你已经找到了一个个善良者居住的地方,却又回过头来寻找心灵的净土,这不是又绕回来了是什么?"

  "长期的深入民间,尤其是通过对方少君、刘均佐的超度,使我明白了:物资净土虽然不是找不到,却也是个很难找的地方。"布袋和尚说, "最难办的是:找到后很容易被人为地污染,而一旦遭受人为的污染,便很难恢复。"

  神秘的老和尚反问道:"这与你重新寻找心灵净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

  布袋和尚说:"心灵的净土原本是一块原始的净土,尽管它是一块很容易污染的净土,但是被污染了的心灵,却是可以重新得到净化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是最典型、最形象化的注释。"

  神秘的老和尚不无疑虑地问:"这似乎仍然与重新寻找心灵净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啊?"

  布袋和尚说:"只有心灵的净土净化了,物资的净土才能重新净化--如果人人的心灵都变成了一块精神的净土,那凡间处处皆净土,人间处处都是极乐世界的日子就为期不远了。"

  神秘的老和尚忍不住叹了一口气道:"哎!都几代人了,你那自找苦吃的个性怎么就老也改不了啊?"

  原来布袋和尚的前身是弥勒佛,而弥勒佛的前身则是玉皇大帝的儿子金枪太子。

  金枪太子原本是玉皇大帝的法定继承人,因反对玉皇大帝为终身天帝而被贬为十八层地狱的守门役。后经玉皇大帝的妹妹,金枪太子的姑妈秦山真神碧霞元君搭救,终于逃出地狱来到凡间。原本是凡夫俗子的金枪太子,重新回到人间后为了报复玉皇大帝,便在凡问当起了小偷。

  "贼偷三次自犯。"在金枪太子即将被人抓住的关键时刻,是如来佛祖救了他并收他为徒(详情见周濯街的长篇小说《玉皇大帝》)。如来佛收他为弟子后,一直让他干那些无关紧要的活。报仇心切的金枪太子做事时心不在焉,在添油时油瓶没有拿稳,竟打碎了一盏佛灯。

  佛祖见他不仅打碎了佛灯,而且私自逃离灵山,忍不住大发雷霆,定要将其赶出佛门。是大弟子迦叶出面调解说:"如果让金枪太子变成佛灯,不是既可弥补打碎佛灯之过,也可以使他能早日修成正果么?"

  如来佛说:"化作佛灯虽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修成正果,却也是一种苦不堪言的修行之法......"金枪太子却说:"若能尽快修成正果,哪怕是抽筋、剥皮、刮骨、熬油,弟子也绝不反悔!"

  如来佛见金枪太子果然下定了万死不辞的决心,便让他用头顶当灯盏,筋骨当灯架,血肉化成灯油,在佛前忍受熬煎。金枪太子终于没有辜负师父和师兄们的厚望,果然在"四五--二十"年内修成了弥勒佛。

  不过,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按佛门清规,无论什么人成佛作祖,都必须有一个公开修行的过程--拒绝任何"暗箱操作"。为了使金枪太子能够成为如来佛的接班人,如来佛还不得不让他到南天竺劫波利村一个姓慈的大婆罗门家中去投胎,大婆罗门家庭,在古印度属于第一等贵族,其血统十分高贵。

  弥勒是其姓氏"慈氏"的读音,弥勒佛的父亲为他起名"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也就是即无往而胜的意思。长大成人后的弥勒,再次成为佛释迦牟尼(即如来佛)的弟子,侍立一旁听如来佛讲经说法。修成正果后被封为未来佛,同过去佛阿弥陀佛、现在佛如来佛(释迦牟尼)、并称为"三世佛"。

  弥勒刚刚修成正果不久,不知其中底细的玉皇大帝,便派他和如来佛到凡间去当家,为了解决人间的烦恼,玉皇大帝还亲手交给他们一个乾坤袋。那袋子看上去不大,里面却装满了人间所需要的一切。其中包括金银财宝、五谷六畜、山珍海味、高楼大厦,应有尽有,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到凡间后,弥勒问如来佛:"师傅,我们谁先当家呢?"

  如来说:"你原先本来就是玉皇大帝的接班人,当然应该由你先当家。""我当就我当。"弥勒毫不客气地接过乾坤袋,从正月初一开始,兴高采烈地当起家来。

  弥勒认为:要当家,就得让老百姓都高高兴兴,无忧无虑地过日子,让他们都认为我弥勒比玉皇大帝更好、更能干、更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他就大大方方地将乾坤袋全部打开,让袋内的好东西源源不断地流向民间。

  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的凡间百姓,一下子有了许许多多吃的、穿的、用的、住的,真是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们全都放下手里的活,尽情地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尽情地唱、跳、舞、蹈发泄情感,直玩得忘了自己的名和姓。有吃有喝有穿有住之后的人们,只顾痛痛快快地玩乐,谁也没想起要纺纱织布,要下地干活。

  "你们这个家是怎么当的?难道想让凡间百姓就这么长期玩下去么?"玉皇大帝见凡问百姓一下子玩了半个月,仍然没有下地干活的意思,便把如来佛叫去说,"如果你们再不采取措施,寡人将立即收回乾坤袋。"

  如来佛一听这话也急了。万一凡间百姓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后,玉皇大帝把乾坤袋一收回去,岂不是既苦了老百姓,也害了凡间百姓么?玉如来佛返回凡间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乾坤袋扎了起来,不让袋子里的东西再往外流。

  老百姓发现自己家的东西越吃越少,如果不去劳动就会挨饿,便不得不像往年一样,各自干自己的活去了。

  从此以后,人们便养成了正月十五之前,吃好的,喝好的,玩好的,谁也不下地干活儿。过了月半之后各家各户就都忙活起来了,该耕田种地的就准备春耕生产;该纺线织布的便架起了纺车和织布机,该打铁、劈篾、砍树的手艺人,也都各人忙各人的活去了。

  不过如来佛扎紧乾坤袋后,并没有把它藏起来,而是把他交给了.弥勒佛说:"我是现在佛,这个家暂时还是由我来当吧。你是未来佛,到了未来你再到凡间去当家、传法。不过,在我当家期间用不着这个乾坤袋,你把乾坤袋带到兜率天去,等到未来你自己当家的时候,再由你自己决定是不是打开它。"

  不知我什么时候才可能来到人间广传佛法?"弥勒佛接过乾坤袋时便拿定了主意,等他下凡当家做主,广传佛法时,就一定要把乾坤袋打开,让未来的凡间百姓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因此,一接过乾坤袋就打听自己当家做主的时间。

  "这个......时间么......"如来佛犹豫片刻之后回答道,"老纳也记得不太清楚,你还是自己去查一查《佛经》上应该有记载的。"

  弥勒佛回去翻开《睇生酚》一看,那上面果然写得非常清楚。弥勒佛下凡广传佛法的时间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这个时间也实在太长了点儿,尽管兜率天上的一天等于人间的四百年,尽管在此期间,可以无忧无虑地过神仙般的日子,对于一个等待当家作主的人而言,还是太长太长。

  "路再远也有走完的时候,时间再长也有到期的日子"。心态异常平静的弥勒佛并没有考虑时间问题。

  弥勒佛不愿自白地耗费光阴,想利用这段时光为老百姓做点有益的事情,便从兜率天来到凡间。当他征求如来佛的意见:"以什么方式下凡好"时,如来佛说:神仙们下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像七仙女、赤脚大仙那样直接下凡;一是投胎转世,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从婴儿时代做起。"直接下凡的好处是,可以减少一切拐弯抹角的过程,直奔主题。例如七仙女嫁董永,织女配牛郎,赤脚大仙下凡体察民情等等。直接下凡的坏处是始终无法与凡间百姓真正融为一体,董永与七仙女、织女与牛郎,虽然成了婚生了孩子,但始终还是给人一种不是一家人的感觉。"

  弥勒佛问,以投胎转世的方式下凡呢?

  如来佛说:"投胎转世的好处有两点,一是从转世的第一天开始,便已经是凡夫俗子中的一员,根本不存在是否融洽融合的问题;二是可以做一回真正的凡人,亲身体验一回凡间疾苦。"

  "那坏处呢?"弥勒佛问。"那好处的本身不就是他的坏处么?"

  "这话是怎么讲呢?"

  "连那些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们都知道'像神仙那样的日子,便是最好的日子。"如来佛说,"难道你这个既当过庄主的儿子,也当过玉皇大帝的儿子,又当弥勒佛的人会不知道吗?"

  弥勒佛想了想说:"如果仅仅是吃苦的话,那倒也没什么。再苦、再难也不会超过当十八层地狱的守门役,也不会超过我在凡间当小偷。"

  "当守门役时苦不苦我不知道,但是你当小偷时好像不会太苦吧?"如来佛半真半假地说。

  "佛祖有所不知,当小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弥勒佛叹了口气道,"且不说'踩点'、偷盗时的提心吊胆,你只要想一想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上的那句话,便什么都明白了。"

  如来佛不解地问:"你说的是哪句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