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蔡邕《隸勢》




  烏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崇此簡易。厥用既弘,體象有度。奐若星陳,鬱若雲布。其大徑尋,細不容發,隨事從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針列,或砥平繩直,或蜿蜒繆戾。(案《衙恒傳》作『膠戾』。)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織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鐘ね設張,庭燎飛煙。嶄岩崔嵯,高下屬連。似崇台重宇,增雲冠山。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奇姿譎誕,不可勝原。研桑所不能計,宰賜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豈體大之難睹,將秘奧之不傳?聊佇思而詳觀,舉大略而論旃。(本集。案此篇當是衙恒作,本集有之,姑不刪。)

  ◎作者簡註:
  蔡邕,公元一三二年至公元一九二年;東漢辭賦家、散文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博學多識,擅長辭章,並精通音律。桓帝時,宦官專權,聽說他善於鼓琴,於是奏請天子令陳留太守督促他入京。蔡邕行至偃師,稱疾而歸。靈帝時召拜郎中,校書於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曾上奏請求正定《六經》文字,蔡邕自寫經文,刻碑石立於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後因彈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後,不敢歸鄉里,亡命於今江浙一帶有十二年之久。獻帝時董卓強迫他出仕。董卓被誅,邕被捕死於獄中。
  蔡邕曾著詩、賦、碑、誄、銘等共壹佰零肆篇。他的辭賦以《述行賦》最為知名。據賦序說,延熹二年秋,他被當權宦官強征赴都時,有感于宦官擅權,大興宮苑,“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又有感於當時朝中直言之士多遭慘死,心中憤憤不平,因此寫了這篇賦,借途中所遇古跡,陳古刺今。賦中“窮變巧於台榭兮,民露處而寢濕。消嘉谷於禽獸兮,下糠□而無粒”等句,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在歷來用於歌功頌德的漢賦中,這樣的思想內容是難能可貴的。蔡邕的散文字句典雅,音節協諧,多用偶句,表現了漢末文風的轉變。其中以碑誌為多,《郭林宗碑》最有名,其餘多為諛墓之作。又曾著《漢史》未成。另外,蔡邕書法精妙,尤工隸書,影響甚大。《隋書·經籍志》有《蔡邕集》拾貳卷(梁貳拾卷,錄壹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蔡中郎集》,收入《漢魏六朝佰叁家集》。

  落落校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