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黃滔《戴安道碎琴賦》




  戴安道碎琴賦(以“徒候徽響,致聚深情”為韻)
  拔塵俗之能琴,共誰不欽?戴安道之擅名斯異,武陵王之慕義彌深。降使殷勤,將召來以聆雅越。持誠慷慨,爰擊碎以示胸襟。想夫名利莫羈,煙霞為賞。澗松雖聳於梁棟,野鶴不侵乎羅網。吳山越水,韜物外之清光。蜀軫虞絲,播人間之妙響。杳杳區區,何人戒途。白屋忽驚於嘶馬,朱門欲俟於啼烏。焉有平生,探樂府錚鏦之妙。爰教一旦,廁侯門戛擊之徒。於是賁出月窗,毀於蓬戶。擲數尺之鸞鳳,颯一聲之風雨。朱弦並斷,類冰泉裂石以丁零。玉柱交飄,誤隴雁驚弓而飛聚。使者焉知,宣言大非。且異鍛珠之義,寧同碎鬥之譏。陌上囬塵,走清風於玉殿。堂間釋手,章素節於金徽。於時野客相高,時人或陋。梧雕桐斷以甯顧,漆解膠離而莫救。至若池亭夜月之景,岩谷春風之候,遙當野岸,肯思流水之曾彈。靜對庭蕪,待從幽蘭之不奏。向若投綠綺以無意,緬維城而有情。亡一時之高躅,矜六律於新聲。則此日知音,但仰躍魚之弄。碧山煙霧,甯留藏豹之名。則知藝至者不可以簪笏拘,情高者不可以王侯致。終挺特以驚俗,不斯須而辱志。於今人語其風,孰不揖當時之事。


  晚唐文學家黃滔:

  在中國文學史上,唐代是一個群星燦爛,人才輩出的時代,黃滔就是晚唐的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學家。

  黃滔,字文江,莆田縣人。他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位能詩、能文、能賦、博學多才的文學家,但卻生不逢時,“二紀飄零,三朝困辱”。

  唐代,“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由盛進入衰落時期。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紛爭,朝政腐敗,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黃滔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裏。公元八四零年,黃滔出生于福建莆田城廂東裏一個貧困的家庭裏。對他的家境,他曾在《長安書事》詩中這樣寫道:“若有水田過十畝,早應歸去獲江村。”他自幼聰慧好學,後來,在靈岩寺(即廣化寺)東峰書堂苦讀十年,博覽群書,熟悉儒家經典和詩詞。他多次參加鄉試,卻屢試不第,三十三歲時才登第,即離莆前往京都應試,經過萬里跋涉,才到長安,由於無人引薦,“落第在初場”。在長安,無官無職的黃滔,過著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活,極為淒苦。他的處境是:“故國經荒未有家”,“十年飄泊在京華”,“易生惟白髮,難立是浮名”。乾寧二年(公元八九五年),五十六歲的黃滔才考中進士。他本想有所作為,但不受朝廷重用,四年後才當了個清閒、無所作為的“四門博士。”他懷才不遇,在長安寫下:諫草封山藥,朝衣施衲僧”的詩句,表明自己的心境。那時,唐王朝政治已經極端腐敗,黃滔對前途感到失望。一年後,他憤然離京返囬福建。在福建,他得到閩王王審知的重用,任監察禦史裏行,當了威武軍節度推官,得以施展自己平生的抱負。黃滔頗有政治見識,又直言不諱。他勸王審知勤政、節儉、愛民,辟海港,招徠海外貿易,禮遇中州流亡名士,興辦學校,傳播文化,安定社會秩序。王審知極為重視黃滔這些意見,採納了他的建議。黃滔為治閩做出了成就。八年後黃滔離福州囬莆定居。在莆田,黃滔繼續與韓渥等中原名士頻繁往來。韓渥等來到莆田,黃滔陪韓渥等遊莆田,吟詩作賦。公元九一一年,七十二歲的黃滔病逝。

  天才出於勤奮。黃滔在文學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就是他多年虛心好學的結晶。
  黃滔一生政治上極不得志,家境寒貧,生活維艱,“萊腸終日掇,霜鬢度年秋”,“還愁把部酒,雙淚汙杯中”。他所處的境地,使他的思想感情接近中、下層人民。在長安期間,他多次離京外遊,目睹戰亂的中原,烽煙千里、田園荒廢、民不聊生的情景,寫下了這樣感人的詩句:“大國乒戈日,故鄉饑餓年。”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反映了他希望治理好國家的願望。在顛沛流離中,他致力寫作,辛勤賦詩作文,傾注一腔悲憤。在長年累月中,他嘔心瀝血,從事著述,成果豐厚,有《黃禦史集》十五卷傳世,還為福建詩人刊行《泉山秀句》三十卷。他的作品內容包括詩、賦、文和文學評論等。

  黃滔所處的時代與窮困的身世,以及他和中原名儒的交往,與他作品反映的內容及藝術風格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

  他的詩文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晚唐多事之秋的淒涼景況,如“世亂憐官替,家貧值歲荒”,“豪門腐梁肉,窮巷思糠秕”。這是封建社會的貧富極端懸殊的真實寫照。有人評他的作品“貫穿了我國古代自《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

  黃滔在寫作過程中,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留下許多佳篇名句,如“青山寒帶雨,古木夜啼猿。”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個淒清空明的境界;“一聲初觸夢,半白已侵頭。”、“寺寒三伏雨,松偃數朝枝”等,堪為千古流傳之佳句。他的詩文後人稱之為“清醇豐潤”。南宋四大詩人之一楊萬里說:“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禦史公之詩尤奇”。他的詩在興化,在福建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時人稱為“福建文壇盟主”、“閩中文章初祖”。(金文亨)


  落落校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