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嵇康《琴賦》
|
餘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爲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猷,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聲也。是故複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曆世才士,並爲之賦頌。其體制風流,莫不相襲。稱其材幹,則以危苦爲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爲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爲貴。麗則麗矣,然末盡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覽其旨趣,亦末達禮樂之情也。衆器之中,琴德最優,故綴敘所懷,以爲之賦必。其辭曰: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嶽之崇岡。披重壤以誕載兮,參辰極而高驤。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鬱紛紜以獨茂兮,飛英蕤昊蒼。夕斤納景于虞淵兮,旦唏于于九陽。經千載以待價兮,寂神躊而水康。且其山川形勢,則盤紆隱深,璀嵬岑目。玄嶺峻岩,蚱鱷嶇嶺。丹崖峻蠼·青譬萬尋。若乃重秈增起,偃蹇雲覆。邈隆崇以極壯,崛巍巍而特秀。蒸靈液以播雲,據神淵麗吐溜。爾乃顛波奔突,狂赴爭流。觸岩觚隈,鬱怒彪休。洶湧騰薄,奮沫揚濤。沁汩澎湃,蟹嬗相糾西。放肆大川,濟乎中州。安囬徐邁,搴爾氐浮。澹乎洋洋,縈抱山丘。詳觀其區土之所産毓,奧宇之所寶殖。珍怪琅玎,瑤瑾翕赤色。叢集累積,奐衍於其側囝。若乃春蘭被其東,沙裳殖其西窖。涓子宅其陽,玉醴湧其前。玄雲蔭其上,翔鸞集其巔。清璐潤其膚,惠風流其問圓。竦市肅以靜謐,密微微其清閒。夫所以經蕾其左右者,固以自然神麗,而足思願愛樂矣。
於是遁世之士,榮期綺季之畸,乃相與登飛梁,越幽壑,援瓊枝,陟峻嶗崿,以遊乎其下。周旋永望,邈若淩飛。邪睨昆侖,俯闞海湄。指蒼梧之迢遞,臨囬江之威夷。寤時俗之多累,仰簛山之餘輝。羨斯嶽之弘敞,心慷憾以忘歸。情舒放而遠覽,接軒轅之遺音。慕老意之魂隅,飲泰容之高吟。顧茲桐而興慮,思假物以托心。乃磯孫枝,准量所任。至人攄思.制爲雅琴。乃使離子督墨,匠石奮斤。夔襄薦法,般佳騁神。鎪會衰廁,朗密調均。華繪彤琢,布藻垂文。錯以多象,藉以翠綠。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鍾山之玉。愛有龍鳳之象,古人之形:伯牙揮手,鍾期聽聲,華容灼爍.發采揚明,何其麗也。伶倫比律,田連操張,進禦君子,新聲慘亮,何其偉也。及其初調,則角羽俱起,宮徵相征,參發並趣,上下累應,堪踔碣硌,美聲將興,固以和昶而足耽矣。爾乃理正聲,奏妙曲,揚白雪,發清角。紛淋浪流離,奐淫衍而優渥。粲奕奕而高逝,馳岌岌以相屬。沛騰邏而競趣,翕晡煜而繁縟。狀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湯湯,鬱兮峨峨,怫惘煩冤。紆余婆娑國。陵縱播逸,霍瀅紛葩,檢容授節。應變合度。兢名擅業,安軌徐步,洋洋習習,聲烈遐布。含顯媚以送終,飄餘響手泰素。
若乃高軒飛觀,廣廈閑房;冬夜肅清,郎月垂光。新衣翠粲,纓徽流芳,足器泠弦調,心閑手敏。觸媲如志,惟意所擬。初涉《淥水》,中奏《清徵》,雅昶《唐堯》,終吹《微子》寬明宏潤。優遊躇躊。拊弦安歌,新聲代起。歌曰:“淩扶搖兮憩瀛洲,要列了兮爲好仇。,餐沆薤兮帶朝霞,眇翩翩兮薄滅遊。齊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激清響以赴會,何弦歌之綢繆。”於是曲引向闌,衆音將歇,改韻易凋,奇弄乃發。揚和顔,攘皓腕,飛纖指以馳鶩,紛礎矗以流漫。或徘徊顧慕,擁鬱抑按,盤桓毓養,從容秘玩。闥爾奮逸,風駭雲亂。勞落淩厲,布濩半散。十融披離,斐鏵韡奐爛。英聲發越,采采粲粲。或問聲錯糅,狀若浼赴,雙美並進,駢馳翼驅。初若將乖,後卒同趣。或曲而不屈,直而不倨。或相淩而不亂,或相離不殊。時劫掎以慷慨,或怨而躊躇。忽飄飄以輕邁,乍留聯而扶艫,或參譚繁促,複疊攢仄,從橫駱驛,奔遁相逼。拊嗟累贊,間不容息,壤豔奇偉,帥不可識。若乃閑舒都雅,洪纖有宜。清和條昶,案衍陸離。穆溫柔以怡懌,婉順敘而委蛇。或乘險投會,邀隙趣危。嚶符離鴣鳴清池,翼若遊鴻翔曾崖。紛文斐尾,琳繆離緬。微風餘音,靡靡猗猗。或摟抱櫟捋,縹繚澈冽。輕行浮彈,明嫡隙惠囬。疾而不速,留而不滯。翩綿飄邈,微音迅逝。遠而聽之,若鸞風和嗚戲雲中;迫而察之,若衆葩敷榮曜春風。既豐贍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終。嗟姣妙以弘麗,何變態之無窮。若夫三春之初,麗服以時,乃攜友生,以邀以嬉。涉蘭圃,登重基,背長林,臨清流,賦新詩。嘉魚龍之逸豫,樂百卉之榮滋。理重華之遺操,慨遠慕而長思。若乃華堂曲宴,街友近賓,蘭肴兼禦,旨酒清醇。進南荊,發兩秦,紹陵陽,度巴人,變用雜而並起,竦衆聽而駭神。料殊功而比操,豈笙龠之能倫。
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嗚,鵾雞遊弦。更唱叠奏,聲若自然,流楚窈窕,懲躁雪煩。下逮滔俗,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別鶴。猶有一切,承間篷乏,亦有可觀者焉。然非夫曠遠者不能與之嬉遊,非夫淵靜者小能與之閑止。非放達者不能與之無吝,非至精者不能與之析理也。若論其體勢,詳其風聲:器和故響逸,張急故聲清;閑遼故音癉,弦長故徽嗚。性沽靜以端理,含今德之和平,誠可以感蕩心志,而發泄幽情矣。足故懷戚者聞之,莫不憯懍慘淒,愀愴傷心,含哀懊咿,不能自禁。其康樂者聞之,則歟愉歡釋,撲舞踴溢,留連瀾漫,嗡噱終口。若和平者聽之,則怡養悅念,淑穆玄真,恬虛樂古,齊事遺身。足以伯夷以之廉,顔囬以之仁,比幹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辯給,萬石以之訥慎。其餘觸類而長,所致非一。同歸殊途,或文或質。總中和以統物,鹹日用而不失。其感人動物,蓋亦弘矣。于時也,金石寢聲。匏竹屏氣。王豹輟謳,狄牙喪味。天吳踴躍於重淵,王喬披雲而下墜。舞磁鸑鷟瓷於庭階,遊女飄焉而來萃,感人地以致和,況蚑行之衆類。嘉斯器之懿茂,詠茲文以*。永服禦而不厭,信古今之所貴。
亂曰:愔愔琴德,不可測兮,體清心遠,邈雄極兮。良質走手,遇今世兮。紛綸翕響,冠衆藝兮。識音者希。孰能珍兮。能盡雅琴,唯至人兮。
作者簡注:
嵇康,公元二二三年至公元二六三年,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爲人耿直,他幼年喪父,勵志勤學。後娶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女)爲妻,在曹氏當權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
嵇康後來家道清貧,常與向秀在樹蔭下打鐵謀生,貴公子鍾會有才善辨,但嵇康瞧不起他的爲人。一日,鍾會前來拜訪,嵇康沒理睬他,只是低頭幹活,鍾會呆了良久,怏怏欲離,這時嵇康發話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沒好氣地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完就拂視袖而去,後來鍾會深恨嵇康,常在司馬昭面前說他的壞話。
嵇康喜愛音樂,他在《琴賦》序中說:“餘少好音聲,長而習之,以爲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他對傳統及當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這一點在他的《琴賦》中可見。
據劉籍《琴議》記載:嵇康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裏學得《廣陵散》的。嵇康非常喜愛此曲,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司馬氏掌權後,不苟合於其統治,與阮藉、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號稱“竹林七賢”,與司馬氏相對抗,後被司馬氏殺害,死時方四十歲。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爲其求情,終不許。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歎:“《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嵇康人緣極好,王戎說與他交往二十年,未見其有不好的臉色。因此留下“意趣疏遠,心性放達”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一面,他的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及對《廣陵散》的喜愛便是他憤世嫉俗、桀傲不馴的性格的表現,而蔑視司馬昭,進而遭致殺身之禍更是這種剛正不阿的顯例。
藝術成就《廣陵散》
嵇康所作琴曲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被後人合稱爲“嵇氏四弄”,和蔡邕所作的“蔡氏五弄”被合稱“九弄”,在中國音樂史上倍受推崇,隋煬帝將彈奏“九弄”作爲取士的條件之一。宋代的楊瓚向民間搜此四弄曲譜,結果應徵十多種,可見其流傳之廣。《玄默》、《風入松》據傳也是他的作品,《玄默》反映的是老莊思想。這些作品見於明代刊傳的譜集,但未必是原作。
他的有關其音樂思想的著作《聲無哀樂論》是我國第一篇音樂理論著作,書集中了了他的音樂美學思想,直到現在,仍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他在文章中探討了音樂與感情,創作與演奏,演奏與樂器、欣賞,欣賞與習慣等問題,通過“秦客”和“東野主人”之間的反復辨駁,提出了聲無哀樂的觀點(即音樂是客觀存在,哀樂是主觀渲泄),這是中國音樂史上“自律”論美學最早的典型表達。《聲無哀樂論》中提到的許多音樂美學問題,具有創始的意義。魯迅曾指出:“嵇康的論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
《琴賦》也是他的一篇音樂評論文章,在文中他肯定了音樂的作用:“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琴賦》中提到了許多琴曲,包括傳說中師曠演奏的《白雪》、《清角》以古代的《淥水》、《清徵》等曲目,他還將當時流行的作品分爲“曲引所宜”的雅曲及“下逮謠俗”的通俗琴曲兩類。此外,他還具體細緻地分析了琴曲從開始到結尾的發展過程及表現特點。
樂曲介紹
關於《廣陵散》的兩個歷史故事。
《廣陵散》的流傳。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爲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爲知已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東漢蔡邕的《琴操》談到與該曲相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爲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爲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十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爲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已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爲此曲源于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樂曲介紹關於《廣陵散》的兩個歷史故事。
《廣陵散》的流傳。
“散”有散樂之意。先秦時已有散樂,是一種民間音樂,有別于宮遷宴會與祭祀時的雅樂。漢晉伺《廣陵散》曾作爲相和歌流傳。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將《廣陵散》列爲楚調曲,可能是由於當時流行於楚國地域之故。
《廣陵散》一曲,淵源已久。東漢末至三國時,《廣陵散》已在流行。漢應璩(公元一九零年至公元二五二年)與劉孔才的書信中言及“聽廣陵之清散”。魏嵇康的《琴賦》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廣陵止息》。嵇康因善彈此曲而聞名一時,即使到了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歎:“《廣陵散》於今絕矣!”
隋唐以前,《廣陵散》與《止息》尚爲二曲。唐代始見有稱《廣陵散》爲《廣陵止息》之說。唐李良輔撰《廣陵止息譜》一卷,爲二十三段,見於《新唐書·樂志》;唐呂渭撰《廣陵止息譜》一卷爲三十六段;宋元時《廣陵散》已增至四十四段。
《廣陵散》與聶政故事相聯繫,始見於宋元人的詩文,樂曲的規模、調式、樂段的標題等,與今日所見的《廣陵散》譜大抵一致。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一爲明朱權《神奇秘譜》本;再,明汪芝《西麓堂琴統》有兩個不同的譜本,稱甲、乙譜。此三種不同譜本經琴家研究,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爲最早,也較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四十五段,即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後序八段,譜中有“刺韓”、“沖冠”、“發怒”、“投劍”等分段小標題。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以致朱熹指斥“其曲最不和平,有臣淩君之意”。
落落校录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