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赋精选解题》
|
唐律赋精选解题
(简宗梧 解题 ◇ 潘承祥 校辑整理)
1丁春澤〈日觀賦〉
丁春澤,一作丁澤,生卒年不詳,唐大歷10年(775)進士。新舊《唐書》中並無其傳,僅《唐詩紀事》卷34記載:「澤,大歷十年試〈龜負圖〉詩,為東都第一。」其詩云:「天意將垂象,神龜出負圖。五方行有配,八卦義寧孤。作瑞旌君德,披文飄帝謨。乖流喜得路,逢聖幸存軀。蓮葉池通泛,桃花水自浮。還尋九江去,安肯曳泥途」。
作者藉由觀看日出,隨著景色的變換,抒發內心之真摯情感。其文以登高而望遠,隨著時間之流逝,景色之變化,作者之情感亦隨之變換,藉景而抒情,表達出作者內心之躊躇與鬱悶。李調元《賦話》:「唐丁春澤日觀賦云,蒙水氣以珠暗,露松陰而璧碎,霞色收錦,天風歛黛……俱以琢句見長而氣味較渾古」。
丁春澤《日觀賦》有兩篇,題韻不同。此賦共320字,以「千載之統、平上去入」為韻,王芑孫《讀賦卮言?官韻例》特別指出:此乃題韻與題義不相比附之例。題韻三平五仄,賦文押韻依序用之。其韻腳為:天、邊、先、千、焉(先仙同用);昧、退、載、愛(隊代同用);維、姿、之、私(脂之同用) ;統、仲(宋送同用) ;明、精、名、平(庚清同用) ;象、蠁、上(養韻) ;翥、處、曙、去(御韻) ;立、及、入(緝韻)。共用8韻29字。[6]
文中的對偶多用四六句,另外使用數字的對偶頻繁,如「其所惟一,其仞惟千」;「以為日象一人之德,嶽是三公之名」;「方今一德無為,三光有象」;「千巖瑞色,思效祉以爰升;萬壑春雲,欲入封而空上」等。
2元稹〈觀兵部馬射賦〉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陽人。八歲喪父,其母親自教授書傳,九歲即能屬文。貞元9年(793)十五歲明經及第。貞元19年與白居易同中拔粹科。元和元年(806),官拜左拾遺。因多次上書言利害,為執政者所憎恨,出為河南尉。後又因得罪權貴,於元和5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和10年,還京。不久又出為通州司馬。唐穆宗即位後,深愛其《連昌宮詞》等詩,因而被擢升為知制誥。長慶2年(822),升任宰相。唐文宗四年,出任武昌軍節度使。5年,卒於任所。終年53歲。贈尚書右僕射。《全唐詩》存其詩28卷。《全唐文》存其文9卷。現存《元氏長慶集》60卷。
此賦有529字,以「藝成而動舉必有功」為韻,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雖易其次第,亦未完全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為:藝、誓、衛、祭(祭韻);平、正、爭、成(清耕庚同用);伾、詩、絲、遲、之、追、龜、而、遺、期、辭(之脂同用);後、九、有(有厚同用);一、必、逸、疾、匹(質韻);孔、總、動(董韻);功、宮(東韻);舉、禦、與、侶、汝、旅、所(語韻)。共用8韻39字。
此賦雖鋪衍武藝,但以「大司馬以馳射選才,眾君子皆注目而觀藝」發端,執弓作誓,就強調「製羽舞以敷文德,擇材官而奮武衛」,「用先才捷,志亦和平」。結尾又借客笑曰:「此蓋有司之拔萃,固非吾君之右汝。我有筆陣與詞鋒,可以偃干戈而息戎旅。」可見他貶武藝、崇文德,不遺餘力。它運用對話,略具古賦問對形式。賦雖以駢句為主,但頗見散文氣勢,並有似長偶對,但上下聯參差似散文,押韻也不對等的,如:「善量力者,當引負薪之辭,由是爭先,莫肯為後,皆曰措柸於肘,十得其九;忝明試者,亦何嘗而不有,破的之術,萬不失一。」
3元稹〈郊天日五色祥雲賦〉
元稹(779--831),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
此賦共461個字。以題為韻,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但也未完全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為:日、出、吉、實(質術同用) ;天、宣、圓、翩、前、連、煙(先仙同用) ;武、龤、莽、數、舞、五(噳姥同用) ;紛、雲、君(文韻) ;煌、祥、王(陽唐同用) ;色、職(職韻) ;德、賊、黑(德韻) ;匏、郊(肴韻) ;顧、素、賦、露(暮遇同用)。「職、德」可以同用視之;再者,題為七字,其實題中「賦」字亦用為韻字,故仍為八字韻。共用8韻34字。
此賦與〈觀兵部馬射賦〉一樣,有不少對話,保留了古賦問對形式。並有一句上下聯各自押韻的長偶對:「於是載筆氏書百辟之詞曰:郁郁紛紛,慶霄之雲。古有堯舜,幸得以為君。」押「文」韻;「象胥氏譯四夷之歌曰:煒煒煌煌,天子之祥。唐有神聖,莫敢不來王。」押「陽唐」韻。顯現元稹頗好此道,亦見功力。
此外,亦有多處用典,例如「卿雲作歌於虞舜」,出自〈尚書大傳?虞夏〉,指卿雲為虞舜作〈卿雲歌〉一事。「白雲著詞於漢武」指漢武帝作〈秋風辭〉一事。「郁郁紛紛,慶宵之雲」語出《漢書?天文志》。而「王母欲前」則取自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故事。
4王勃〈寒梧棲鳳賦〉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山西省河津縣)人,為王通之孫,王績
之侄孫,王福畤之子。麟德初,上書自陳,對策高第,時年十六,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召為府修撰,後任虢州參軍,因罪除名。其父受其牽累,貶為交趾令。王勃於探望父親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著有《王子安集》。今存賦12篇
王勃此賦為現存最早注有題韻之律賦。此賦以鳳「擇木而俟處,卜居而後歇」自喻,謂「自此西序,言投北闕。若用之於銜詔,冀宣命於軒階;若使之游池,庶承恩於歲月。」求進用之旨,顯而易見。但依科舉沿革推算,此賦應非場屋試賦,其中描寫景物,烘托氣氛,甚有情致。
此賦僅223字,以「孤清夜月」為韻,並以此次序出現。其韻腳為:圖、梧、雛、孤、烏(虞模合用);清、鳴、情、聲、成(清庚合用);下、化、榭、夜、暇(禡韻);發、闕、月、歇、沒(月沒合用)。每用五個韻字即換韻,非常整齊,共用4韻20字。
王勃為駢文高手,為文平仄協調,屬對精切,此賦以四六句為主,然亦用似散文之對句,如「之鳥也,將托其宿止;之人也,焉知乎此情。」便是。
5王起〈庭燎賦〉
王起(760-847),字舉之。新、舊《唐書》皆有傳。祖籍太原,後遷居揚州。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初官校書郎。唐文宗時累遷兵部尚書、太子少師。唐武宗時,封魏郡公。曾4度主持禮部貢舉,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宣宗元年,卒,時年88歲。贈太尉,諡號文懿。
王起詩多為贈和之作,其文多為賦、奏。《唐語林》稱之「為場中詞賦之最」,言程式者宗之。著有《王起集》120卷,《五緯圖》十卷,《寫宣》十卷,《文苑英華》、《全唐文》載其律賦66篇,有〈羨魚賦〉、〈墨池賦〉、〈燕王市駿骨賦〉等篇。李調元《賦話》評此賦:「王舉之僕射以文學致通顯,《文苑英華》採其賦不下數十篇,斷以此篇壓卷,華而重,典而清,三唐人不知誰與抗手」。
《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又《毛傳》:「庭燎,美宣王也,因以箴之。」旨在歌頌君王不安於寢,宵衣旰食,勤於政務,治理天下。此賦依傍此詩立意,用賦的形式進一步的開拓和深化。作者旨在說明,自己入朝侍君的親身感受,抒發的是自己對朝政的真實情感。唐人楊濤亦有〈庭燎賦〉,惟題韻不同。
本賦共361字,以「早設王庭、輝映葶辟」八字為韻,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亦未完全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為:威、輝、衣、違(微韻) ;晰、列、熱、懸、設(薛韻) ;分、葶(文韻) ;光、煌、荒、王(唐陽同用) ;競、映(映韻);蹇、早(皓韻) ;辟、琲、尺(昔韻) ;聆、寧、庭(青韻)。共用8韻25字。
本賦用典頗多,如:「遠而瞻之,謂焚裘之煙 ,昭儉於晉帝」,見於《藝文類聚》[7];「迫而察之,似流屋之火,呈瑞於周王」,則引用傳說。至於「鸞將將而可聆,萬宇又多士寧,豈徒美君子之至,在宣王之庭」,則用《詩經》[8]。其用典以長對偶呈現:「遠而瞻之,謂焚裘之煙 ,昭儉於晉帝;迫而察之,似流屋之火,呈瑞於周王」。
6王起〈宣尼宅聞金石絲竹之聲賦〉
王起(760-847),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
本篇以直接引述史傳所載的內容來制定題目,並也依此開啟本文,用嚴肅、典重的態度,描寫因治宮室而壞孔壁,遂而所發「金石絲竹」之聲,並採細膩的語詞,具體表現這些聲音的本質及其展現情形,而尊孔及以樂教化人心等思想,在篇中處處可見,最後則以尊孔結束,是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李李調元《賦話》云:「作賦貴相題立制,如唐王起〈宣尼宅聞金石絲竹之聲賦〉,不過用『遐想乎返魯之年,追思乎在齊之月』等語,自成絕唱。若此等題,著一新異之語,便謬以千里矣。」唐人許康佐亦有同題韻的〈宣尼宅聞金石絲竹之聲賦〉,此或為場屋之作。
在結構方面,本文共363字,以「聖德千祀發於五音」為韻,五仄三平,賦文未依次用韻,大體平仄相間。其韻腳為:里、美、視、祀、擬(旨止同用);前、傳、千、玄《元》(先、仙同用);歇、謁、發、月(月韻);除、如、於、魚(魚韻);忒、德、測(德職同用);羽、睹、五(噳姥同用);深、心、音(侵韻);聖、敬、盛(映勁同用),共用8韻29字。
句式並非通篇四六,而是以多樣的變化,來組織架構篇章。如有四四言句,「或管或磬,以禋以祀。」;有四六言句,「愔愔擊石,如荷蕢之初聞。杳杳揮絲,疑孺悲之來謁。」;有七七言句,「遐想乎返魯之年,追思乎在齊之月。」;有六六言句,「掩歌鐘於二四,配莖英於三五。」。雖然句子不整齊,但是措辭典雅,並取熔經語,如「清泠始奏,異洞庭之載張」引自《莊子?天運》。「寂寞而來,非鈞天之可視。」取於《文心雕龍?樂府》。而「愔愔擊石,如荷蕢之初聞。」引自《論語?憲問》。又「杳杳揮絲,疑孺悲之來謁。」取自《論語?陽貨》。「皦如繹如」則見於《論語?八佾》。
7王起〈墨池賦〉
王起(760-847),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
本賦共361個字,以「臨池學書,水變成墨」為韻,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韻次,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為:清、成(清韻);學、覺(覺韻);諸、書、餘、虛、魚(魚韻);極、色、墨、測、黑(德職同用);臨、深、林、心(侵韻);見、炫、片、變(線霰同用);為、奇、之、池(支之同用);美、水、比(旨韻)。共用8韻29字。
此篇文章記述晉代「草聖」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終而至於書法絕世之故事。賦作中熔鑄典故,闡述事理,生動具體。如「日居月諸」語出《詩經?邶風?日月》;「揚鬐之鯉」取自潘岳〈西征賦〉:「華舫躍鱗,素與揚鬐」;「曳尾之龜」取自於《莊子》;「東門之漚麻」語出《詩經?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長偶對有:「儻北流而浸稻,自成黑黍之形;如東門之漚麻,更學素絲之變。」
李調元《賦話》讚曰:「唐王起〈墨池賦〉云:『映揚鬐之鯉……更學素絲之變』,祥雅安和,不露刻劃痕跡,非晚季諸人所能望其背項。」
8王損之〈飲馬投錢賦〉
王損之,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跡尟有記載,大抵活動於唐德宗時期。唐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全唐詩》僅存詩一首,《文苑英華》存其賦三篇,即〈曙觀秋河賦〉、〈飲馬投錢賦〉、〈汗血馬賦〉,均是律賦。《宋史?藝文志》著錄其《絲綸點化》二卷,當是有關制誥文,今已佚。其賦以規模嚴謹、屬對精工見長,為典型的帖括之作。
飲馬投錢者,謂廉介不苟取,《三輔決錄》謂安陵清者項仲山,每飲馬渭水,嘗投三錢以償之。王損之此賦,即賦此故事。
本賦共351字,以「好善馳名協乎前志」八字為韻,雖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為:岐、馳、漪(支韻);志、駟、棄(至韻);銖、乎、珠、蚨(虞模同用);鮮、善、辨(獮韻);聲、名(清韻);疊、協、莢(怗韻);前、田、川(先仙同用);儔、到、操、報、好(號韻)。共用8韻26字。
王損之善於描寫、比喻、想像、用典,隨筆點染,皆自然有致。將投入水中的錢,比喻「乍似揀金之磧,何殊種玉之田」,境況極美;再如「鳧鷖下處,對鵝眼而難分;鱣鮪游時,雜鯨文而不辨」,則想像奇妙,耐人尋味。「濟河而沉璧」取晉文公回國,投璧誓不負狐偃的故事,都是善用烘托渲染之法。李調元《賦話》卷四,稱讚〈飲馬投錢賦〉:「筆趣高雅,不規規以刻劃見長,點染處自然工切。」
9王損之〈曙觀秋河賦〉
王損之,生卒年不詳,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
本賦共348字,以「寥天曉清、景蔏昭晰」八字為韻,雖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亦未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為:天、鮮、懸(先仙同用),眺、耀、釣(嘯笑同用),蕭、寥、銷、曉、緲、遙(蕭宵同用),傾、清、輕、聲、屏(清韻),影、景(梗韻),霄、昭、遙(蕭宵同用),設、晰、咽、澈、潔(薛屑同用)。共用8韻27字。
「孤星迴泛,狀清淺之沉珠;殘月斜臨,似滄浪之垂釣」,景象極美;其用典如:「遠想牽牛,漸失迢迢之狀;遙思弄杼,無聞揰揰之聲。」為牽牛星和織女星,賦予相當奇妙之想像,而〈古詩十九首〉最早歌詠了這個故事[9]。句式多為標準的四六對,此外尚有工整的四四對。李調元《賦話》卷二,稱讚〈曙觀秋河賦〉:「句甚娟雅,盧(肇)作專賦天河,此則處處不說『曙』字,前人審題如此,若後人則惟知勦襲矣。」
10王棨〈曲江池賦〉
王棨,字輔之,福州福唐(亦名福清)人。懿宗咸通三年(862)進士,曾任江西觀察使、團練判官、大理司直、太常博士及水部郎中等職。黃巢之亂(875~884)後不知所終,在晚唐律賦作家中,他是存賦最多的,也是創作表現特定生活經歷的抒情賦最多的,其〈白雪樓賦〉是現存第一篇寫私家樓閣的賦,與王冷然的〈薛家竹亭記〉一起,并宋人寫私家樓台亭閣之風,其餘如〈涼風賦〉、〈貧賦〉、〈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也都開拓了律賦的新領域,有《鱗角集》一卷,收律賦45篇,而全唐文收其賦46篇,被稱為晚唐律賦四大家之一。[10]棨生平事蹟,不見於史傳。《知不足齋》本《麟角集》附唐鄉貢進士黃璞所撰《王郎中傳》,略載梗概。
本賦中的曲江池,位在西安城南約7公里處,是唐代著名的園林,湖面南北狹長,彎曲如江,故名曲江池,唐開元年間大力整治後,結合了自然風光與亭榭樓閣,景致曼妙,是當時帝王、后妃達官顯貴冶遊宴樂之處。
《曲江池賦》全文共462字,以「城中人日同集池上」為韻,為五平三仄,未依次用韻。其韻腳為:池、規、漪(支韻),立、入、集、及(輯韻),新、春、輪、鱗、塵、人(真韻),仗、唱、暢、上(漾韻),城、清、橫、聲、纓、行(庚韻),櫛、秩、日(質韻),空、同、紅、風、中、功、同、雄、窮(東韻)。因「中同」同為東韻,所以全賦只換韻六次,亦平仄相間。共用7韻35字。
其用典有「靈沼之規」取自《詩經?大雅》「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蘭亭之會」則指永和九年,王羲之舉辦蘭亭會[11];「洛浦之人」則云洛神遊於江浦之上[12]。「固知軒后,徒游赤水之湄。」出自《莊子?天地》[13];「何必穆王,遠宴瑤臺之上。」言西王母與周穆王之故事,出自《穆天子傳》[14] ;「欲垂釣」「思濯櫻」皆出於屈原《楚辭?漁父》。
11王棨〈珠塵賦〉
王棨,字輔之(生卒年不詳),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
賦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紹所謂珠塵的出處及其輕細,以大量的句子,加上細緻的文字敘述,來敘述其活動空間,無限寬廣,上天下地。並穿插神話故事,生動地表達出珠塵的形態。第二部分,更具體描寫它乃起於泥沙之地,不趨附權貴,具有『朗潔』性質,「不逐軒車之後,不在京洛之中。」,蓋以此喻己,藉珠塵表達出自己壯志難伸的情懷。
本篇共358字,題韻為「輕細若塵風來遂起」,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首句押韻,其韻腳為:濱、塵、因、真(真韻);起、似、峙、裏(止韻);輕、明、聲(清韻);霽、細、勢(祭霽同用);空、風、中、宮(東韻);雀、箔、若(藥鐸同用);迴、來、猜(灰咍同用);遂、至、類(至韻),共用8韻27字。
全篇對偶工整,以四六言為主。並有五六對,「落淵客之盤,驚炫燿以同色。撲江妃之佩,訝依微而有聲。」;有七七對,「雨過而光騰鮫室,扇迴而影動龍宮。」等穿插其中。在典故方面,「落淵客之盤」,引自《述異記》下卷。「撲江妃之佩」,引自劉向《列仙傳》。「頓失照車之體」,引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12王棨〈芙蓉峰賦〉
王棨,字輔之(生卒年不詳),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
這是一篇詠山的律賦,對象是芙蓉峰。文章起始先用一個長鏡頭,點出其地理位置,接著,用特寫的方式,細膩地描繪出此峰的形態,及於日夜交替和四季遞嬗變化的景象。作者為了突顯此峰的特色,把芙蓉峰跟九疑、五嶺、紫蓋、香鑪、熊耳、峨眉等山峰,相互襯托。最後加上虞帝和娥皇的典故,增添些許神秘色彩,引起人之不少遐想。
本篇共380字,題韻為「峰勢孤異前望似之」,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為::重、蓉、峰、濃(鍾韻);起、峙、似、裏(止韻);鮮、煙、前(先仙同用);際、勢、細(祭霽同用);時、眉、之、姿(之脂同用);異、媚、思(至志同用);孤、模、枯(模韻);望、狀、狀、向(瀁韻),共用8韻28字。
在典故方面,文章使用舜及娥皇的傳說,如:「娥皇曉望」和「虞帝南巡」見文選?李善注。而「見國風濕有之體」引自《詩?國風?隰有萇楚》[15]。「嘉離騷木末之狀」則採自屈原〈九歌?湘君〉[16]。在句式方面,有四言,如「名芳熊耳,影秀峨眉」;或六言,如「對夏雲而競峭,映花巖而增媚。」;但絕大部分以四六言為主,如「朝日耀而爭鮮,嵐光欲拆。秋風擊而不落,秀色長濃。」、「吐榮發秀,非因沼沚之中。固蒂深根,已在乾坤之裏。」,加上本文,幾乎通篇對偶工整,章法整齊與嚴密。李調元云:「作賦全在起首,須令冠冕涵蓋出落明白,余最愛唐王棨芙蓉峰賦,首聯云:『疊翠重重……秀色長濃。』點撇明劃;末句云:『夸娥二子胡不移來,與蓮峰而相向。』繳應起處,章法最密。」
13王棨〈沛父老留漢高祖賦〉
王棨,字輔之(生卒年不詳),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
本賦以《史記?高祖本紀》所載漢高祖還歸,途經沛地,與沛中父老縱酒,十餘日後,高祖欲去,而沛父老留高祖之事為其題目[17]。
此賦共374字,以「願止前驅,得申深意」為韻,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為:還、然、前、年(仙先同用);起、里、止、矣(止韻);申、輪、臣、人(真諄同用);極、逼、得、識(職德同用);心、深、林(侵韻);臻、人(真臻同用);至、意(至志同用);驅、殊、榆(虞韻);獻、願、恨(願恨同用)。共用9韻29字。用侵韻字之後,連用真臻同用,不屬題韻。此韻例為一般八字韻律賦所罕見,或因題韻「申」字即屬真韻,故為程式所允許。
全文多用四六隔句對,共有八對,約佔全文五分之二,如:「陛下創業定傾,順天立極;臣等犬馬難效,星霜屢逼。」等;此外,尚有以四六隔句對之精神,加入「於」、「而」以疏宕其氣者,如:「白髮多傷,鳳輦願停於此日;翠華一去,皇恩再返於何年。」,而「縱兆民如子,恩更洽於故人;雖四海為家,情頗深於舊意。」則帶有散文之氣息,李調元《賦話?卷四》言其「以題之曲折,為文之波磔,指點生動,不寂不喧,此妙為王郎中所獨擅。」
文中所用之「蒲柳傷秋」出自《世說新語》;「湯沐之邑」則引自《湘山野錄》[18];此外賦中所引之典多出自《史記》,如:「黃屋」出自〈項羽本紀〉;「隆準龍顏」、「貰酒之家」皆出自〈高祖本紀〉;「臣等犬馬難效」出自〈三王世家〉。
14王維〈白鸚鵡賦〉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縣),其父遷於蒲(今山西
永濟縣)。王維博學多藝,精通詩、書畫與音樂。二十一歲舉進士,初為大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事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回京後,受知於名相張九齡,擢右拾遺,累遷監察御史、給事中等職。安史之亂,為叛軍所獲而任職,亂平,被降職。
乃以禪誦為事。有《王右丞集》行世。
本賦254字,以「容日上海孤飛色媚」為韻,但賦文只用「海、日、孤、色飛」五韻。其韻腳如下:海、彩、在(海韻);日、室、畢、匹(質韻);鋪、孤、隅、呼(虞模同用);識、極、翼、息、飾、色(職韻);依、歸、輝、微、衣、違、飛(微韻)。共用5韻24字。
〈白鸚鵡賦〉尚有郝名遠與闕名二作,限韻近似[19],或為一時之作。值得注意的是:王維與闕名的〈白鸚鵡賦〉,題韻雖有八個字,卻都止用五韻[20]。李調元《賦話?卷三》說王維〈白鸚鵡賦〉「賦止五韻,首尾完善,不似脫簡。豈如祖詠之賦終南山雪,崔曙之詠明堂火珠,意盡而止,不復足成邪?至其筆意高雋,自是右丞本色。」
《明皇雜錄》謂:「天寶中,嶺南獻白鸚鵡,養之宮中,歲久頗聰慧,洞曉言詞,上及貴妃皆呼雪衣女。」[21],此三篇或即賦此而作。三賦皆以為鸚鵡來依皇家,違其本性,則 與禰衡〈鸚鵡賦〉同趣。
15白行簡〈五色露賦〉
白行簡(776─826),字知退,白居易之弟。其先太原人,後徙下邽。唐元和
二年(80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歷左拾遺、主客員外郎、膳部郎中等。《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白行簡集》二十卷,今佚。宋史?藝文志》著錄其《賦要》一卷,亦不傳。舊《唐書?白居易傳》附白行簡,云:「行簡文筆有兄風,辭賦尤稱精密,文士皆師法之。」現存律賦15篇。《唐詩紀事》、《升庵詩話》等皆謂「行簡以〈濾水羅賦〉得名。」
〈五色露賦〉以「率土康樂之應」為韻,同題韻之作者,尚有賈餗、王起、袁兌,皆依次為韻,或為同時之作,或為場屋之作,蓋皆以天象頌時政。白氏此賦336字,其韻字如下:騭、吉、出、日、失、率(質術同用);塢、圃、吐、補、土(姥韻);光、霜、漿、裳、章、唐、康(陽唐同用);爚、爍、灼、樂、錯(藥鐸同用);時、茲、蕤、之(之脂同用);證、稱、應(證韻)。共用6韻30字。
李調元《賦話》卷一,評本賦「花禽拂著」一聯:「證佐典切,比擬精工」,「猶不失比興之遺意」。
16白居易〈荷珠賦〉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其先太原人,
後徙下邽。唐貞元十四年(798)始以進士就試,歷任校書郎、江州司馬、蘇、杭刺史、河南尹…終官於刑部尚書。享壽75歲。新舊《唐書》皆有傳。著有《白氏長慶集》。
樂天是中唐詩賦大家,其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善為律賦,應試時即以律賦著名,《唐語林》稱其律賦程式者。李調元《賦話》卷三評其:「樂天清雄絕世,妙悟天然,投之所向,無不如志。」《全唐文》收其賦作16篇。
此賦有326字,以「泣珠絲鮮瑩」為五字題韻,三平四仄,而以平仄相間「珠、瑩、鮮、泣、玆[22]」的次序出現。其韻腳如下:敷、珠、殊、榆(虞韻);瑩、映、淨、正、性、定(勁徑映同用);前、鮮、然、堅、全(仙先同用);浥、日、急、泣、及(緝質同用);資、時、茲、之、遺(之脂同用)。共用5韻25字。
本篇是詠物抒情的短篇律賦,符合「體物寫志」的要求。李調元《賦話》卷三云:『「若轉於掌,乃是江妃之珠;如凝於盤,遂成泉客之泣。」能於兩旁渲染,故虛實兼到,而不入纖靡。』
本賦主要藉由細膩的描寫荷珠「賦物成形、無跡可求」之天然本性,說明樂天順乎自然之思想,就如他最後所發之議論:「喻於人則寄之生也,擬於道則沖而用之。」為本文的重點。此賦中可見樂天賦之典麗,對偶工整,四六句子:「熠熠有光,映空水而煥若;纍纍無數,遍池塘而炯然。」、「若轉於掌,乃是江妃之珠;如凝於盤,遂成泉客之泣。」可以見之。
17白居易〈賦賦〉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其先太原人,
後徙下邽。唐貞元十四年,始以進士就試,歷任校書郎、江州司馬、蘇、杭刺史、河南尹…終官於刑部尚書。享壽75歲。新舊《唐書》皆有傳。著有《白氏長慶集》。
樂天是中唐詩賦大家,其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善為律賦,為場屋詞賦之最,《唐語林》稱其律賦程式者。李調元《賦話》卷三評其:「樂天清雄絕世,妙悟天然,投之所向,無不如志。」《全唐文》收其賦作16篇。
此賦有352字,以「賦者古詩之流」為六字題韻,平仄各半,賦文則以平仄相間的方式出現。其韻腳如下:馬、雅、者(馬韻);遲、司、時、詩、歸(之韻);布、句、度、賦、固(遇暮合韻);思、詞、思、姿、師、之(脂之合韻);主、武、古(噳姥合韻);流、求、儔、猷、收(尤韻)。共用6韻27字。
整篇文章處處可見樂天鎔鑄經典的功力,如「冰生乎水…青出於藍」取之於《荀子?勸學》;「掩黃絹之麗藻」取之於《世說新語》之絕妙好辭;「客有自謂握靈蛇之珠」鎔裁於《淮南子》等等。
本賦反映了樂天的賦學觀點,共分為三個部分闡釋:一論賦的起源;二對唐
以詩賦取士制度的肯定,支持律賦的價值;三論述了為賦的要求。〈賦賦〉應與
〈與元九書〉合讀,並參酌其他的篇章:如〈新樂府序〉、〈采詩官〉、〈寄唐生〉
等等,更能明確的掌握樂天重諷諭、重功用的文學思想。此賦有一特殊的長偶對,
巧妙錯綜:「其工者,究筆精,窮旨趣,何慚兩京於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騁
妍詞,豈謝三都於左思?」
18白敏中〈息夫人不言賦〉
白敏中(?-863),字用晦,居易從父弟。太原人,後移居下邽(今陜西渭南)。唐長慶二年(822),舉進士,因李德裕舉薦,召為翰林學士,宣宗時,封太原郡公。敏中始得知於李德裕,及李貶,抵之甚力,議者訾惡;會昌六年(846)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中二年(848)兼刑部尚書,五年罷相。新、舊《唐書》皆有其傳。著有辭賦兩篇,即〈息夫人不言賦〉、〈如石投水賦〉,見載於《文苑英華》、《全唐文》中。
〈息夫人不言賦〉,非試賦,乃白敏中據《左傳》莊公十四年(680B.C.)載:息媯被掠至楚宮後,不言不笑一事所成之律賦[23]。
此賦共410字,以「此人不言,其志安在」為韻,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亦未完全以平仄相間的方式出現。其韻腳為:恥、己、此、死(止、紙、旨同用);新、嬪、倫、因、人(真、諄同用);改、在(海韻);難、安、歡、端(寒、桓同用);其、持、時、思、詩(之韻);有、苟、醜、否、口(有、厚同用);暄、繁、言(元韻);侍、志、義、事(志、寘同用)。共用8韻32字。
通篇以對仗為主,雖文句工整,但句法自由,不限四六句。如:「殆其喪主失身,去故從新。」即為句中對,又對仗工整;而「秦家之女兮,在德何有?賈氏之妻,其言亦茍!誰令喋喋,駐五馬而誚使君之愚。焉用嘻嘻,獲一雉而忘大夫之醜。」為長偶對,且其一、三句與二、四句為同一典故。全賦穿經引史,事典甚多,如上述對句即以《左傳》昭公二十八年(514B.C.)載[24]賈氏妻獲雉而言為事典,又「含情不語,如山頭化石之人。」乃以《幽明錄》所載望夫石為典[25],賦中敘事、抒情、議論熔於一爐。李調元《賦話》言此賦:「其通篇章法有穠至處,有疏越處,皆見不茍。總之,中唐人手筆高雅,不似後來一味繁密也。」
19宋言〈漁父辭劍賦〉
宋言,生卒年不詳,字表文,初名嶽,屢舉不第,乃改今名,唐代律賦家。《新唐書》有傳,未知籍貫。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進士及第。《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賦一卷,今僅存三篇,即〈漁父辭劍賦〉、〈效鸛鳴渡關賦〉、〈鶴歸華表賦〉,《全唐文》見載。李調元《賦話》:「清辭麗句,不減王輔文郎中」。
本賦共393字,以伍子胥感漁父渡其奔吳之恩,漁父不受解劍之贈的故事鋪演而成,見《史記.伍子胥傳》。
本文以「濟人之急取利誠非」八字為韻,雖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如下:茲、之、辭(之韻);立、急、入、及(緝韻);萍、誠、卿、生(清庚同用);志、利、意(志至同用);陳、人、親、身、珍(真韻);濟、銳、逝、際(霽祭同用);微、非、歸、渺、依(微韻);古、取、伍(姥喎同用),共用8韻31字。
其句式以四六為主,如「厚意殷勤,何惜千金之器;高情特達,竟陳三讓之辭」、「拔三尺之熒熒,波間電落;橫七星之凜凜,掌上風生」。行文時亦巧妙穿插典故於其中,如「三讓之辭」出於《論語.泰伯》;「三尺」古劍長凡三尺,故稱。「七星劍」見《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范蠡」、「魯連」皆名臣恬退的典範,見《史記.貨殖列傳》及《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20李君房〈海人獻文錦賦〉
李君房,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昌黎集》有〈愛直贈李君房別〉,只知為張建封婿,貞元六年(790)進士。[26]
《新唐書?食貨志》云:「初,德宗居奉天,儲畜空窘,嘗遣卒視賊,以庫苦寒乞襦褲,帝不能致,剔親王帶金而鬻之。朱泚既平,於是帝屬意聚斂,常賦之外,進奉不息。」有月進,甚至日進者。[27]因此這階段記獻珍物之賦甚多,李氏此賦乃其中之佼佼者。
本賦共348字,以「珍物時來以應君德」八字為韻,雖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如下:人、新、珍(真韻);德、織、色、識(職德同用);聞、雲、文、分、君(文韻);擬、起、以、水(止旨同用);來、開(咍韻);應、贈(證嶝同用);時、蕤、絲(之脂同用);黼、物(物韻)。共用8韻25字。
李調元《賦話》卷三,舉此賦「臨風始啟,全含琪樹之芳;向闕爰開,遙寫蜃樓之色」等聯,謂「此例六七聯細膩風光,明豔欲絕,長其聲價,固當一字一縑。」
21李程〈日五色賦〉
李程(765-841),字表臣,隴西成紀人。德宗貞元十二年(796)以〈日五色賦〉擢進士第。由於造語警拔,士流推之,成為佳話。歷任監察御史、翰林學士、員外郎、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封彭原郡公、河東節度使,卒於東都留守。享壽77歲,卒贈太保,諡曰繆。新舊《唐書》皆有傳。
李程性放蕩,不修儀檢,滑稽善謔,日過八塼才到,時稱「八塼學士」。今存賦二十三篇,皆為律賦。為場屋詞賦之最,《唐語林》稱其為律賦程式者。他以〈日五色賦〉著名,《唐摭言》卷八:「貞元中試〈日五色賦〉,李程先榜已落,遇楊於陵省宿歸第,以賦稿示之。於陵攬其賦破題曰:『德動天鑒,祥開日華』,深賞之,謂程曰:『公今須作狀元。』遂攜賦稿詣主司,主司致謝,於是擢李程為狀元。」今存同題韻之〈日五色賦〉,尚有崔護與湛賁之作。
此賦共378字,以「日麗九華,聖符土德」為韻,為二平六仄。其韻腳如下:華、嘉、遐、家(麻韻);斗、偶、有、守、九(有厚同用);霽、裔、麗(霽祭合同);秩、失、日、出、一、質(質術同用);謨、符、衢(虞模同用);古、土、睹、圃(姥韻);命、聖、正、盛(勁映同用);域、德、色、則(職德同用)。共用8韻33字。
全賦主要在頌聖,但又不著痕跡。如李調元《賦話》卷二說:「句句精神,字字莊雅,勝人處尤在故曰惟天為大,吾君是則。」一開始就破題,且用典頻頻:如「同夫少昊,諒感之以呈祥;異彼夏王,徒指之而比盛」指的是少昊與夏桀的故事,見於《書?湯誓》[28];如「羲和」為神話中太陽的御者,見屈原《楚辭?離騷》。又如「咸池」,傳說為日沐浴處,見《淮南子?天文》。又如「若木」,取之於《山海經》。又如「黃人」,為傳說中的守日仙人[29]。其他如「陽烏」、「白駒」、「唐衢」等等都出於神話,都可看到他鎔鑄經典的功力。
22李程〈金受礪賦〉
李程(765-841),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
李程雖生性放蕩,不修儀檢,然其律賦大都衍義經典,循規蹈矩。本賦有379字,以「聖無全功必資佐輔」為韻,蓋出自《書?說命》:「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以及「后從諫則聖」。題韻雖平仄各四,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方式出現。其韻腳如下:
功、礱(東韻);聖、行、盛、正(勁韻);全、聯、躔、焉、宣(仙韻);溥、五、補、輔、古(姥噳同用);符、須、孤、無(虞模同用);佐、挫、過(過箇同用);衰、維、資(脂韻);出、匹、必(質術同用)。共用8韻29字。
從「使藐鋒無白圭之玷,令德有黃軒之盛」、「筮微子牙之兆,袞闕仲山之補」、「恭默思道,曷高宗之可侔;輔弼納忠,豈傅巖之攸匹」,用荀息、姜太公、仲山甫、傅說等事典,可看到他穿穴經史的功力。
23李遠〈題橋賦〉
李遠,字求古(《全唐詩》作承古),蜀郡人(今四川人),太和五年(西元831年)進士及第。宣宗時令狐綯薦為杭州刺使,有治聲。後歷忠、建、江三州刺使,終官御史中丞。其賦作今存三篇,即〈題橋賦〉、〈日中為市賦〉和〈蟬蛻賦〉,《全唐文》見載。
〈題橋賦〉是辭賦名篇,全文共363個字,此乃依司馬相如的故事鋪演而成,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見載:「(成都)成北十里有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本文頭段描寫司馬相如離鄉赴京之際,登橋有感而寫下「非乘駟馬,誓不還里閭」的壯志。接下來則是描寫相如運筆飛揚,文才聳動,又從觀者無不「嗟其不然」來襯托出司馬相如的才情,以及勢在必得的自信。後寫相如得到重用,由文學侍從到奉使西南,建節風生。而後筆勢一轉,回到追尋往跡,發表議論,說明士之艱難和世情淺薄。
此賦以「望在雲霄居然有異」為韻,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的方式出現。其韻字為:如、居、書、閭(魚韻);望、浪、上、狀(養漾同用);羣、文、及、雲(文韻);朽、有、手(有韻);橋、標、霄(宵韻);異、地、記、字(至志同用);穿、煙、然(仙先同用);載、在、待(海韻),共用8韻28字。
賦寫歷史故事而寓批評現實之意,寄託深刻。句式有四六隔句對,如「神催下筆,俄聞風雨之聲;影落中流,已動龍蛇之狀。」,「儻並遷鶯,將欲誇其名姓;非乘駟馬,誓不還於里閭」,辭采華麗,文意周密,對偶工整,對照鮮明。
行文時,典故巧妙運用其中,如「肸蠁之心」,出自司馬相如〈上林賦〉:「眾香發越,肸蠁布寫」。「玉壘」出自左思〈蜀都賦〉:「廓靈關以為門,包玉壘而為宇。」
24李遠〈蟬蛻賦〉
李遠,字求古,太和五年(831)進士及第,蜀人。少有大志,夸邁流俗,為詩多逸氣,五彩成文。早歷下邑,詞名卓然。 後歷忠、建、江三州刺史,累官至御史中丞。今傳有詩集一卷。
本賦共377字,以「變化從時,飛鳴有日」為韻[30],平仄各半,但未相間排列,賦文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的方式出現。其韻腳情形如下:微、機、飛、歸(微韻);夜、化、榭、下、亞(禡韻);容、蛩、蹤、逢(鍾韻);質、出、日(質術同用);驚、輕、橫、鳴(庚清同用);戰、變、遍(線韻);時、悲、絲、衰(之脂同用);久、有、朽(有韻)。共用8韻30字。
本賦主要描寫蟬蛻變的過程,並藉著蟬由土中蛻變後「響繞晴空」表述作者「願飛聲而不朽」的志向。有一長偶對:「洞胸達腋,玲朧而素甲皆虛;潔已全身,輝赫而元光已遍」。用典方面,「想黃雀之飢腸,先憂見捕」,出於《莊子.山木篇》[31]。「念螳蜋之怒臂」出於《莊子.人間世》[32]。「怨陶家之柳衰」指陶淵明著《五柳先生傳》自況[33]。
25周鍼〈登吳嶽賦〉
周鍼,湖南人,咸通初以辭賦擅名。[34]今存律賦四篇:〈羿射九日賦〉、〈同于野人賦〉、〈釣盈舟魚賦〉、〈登吳嶽賦〉等。
吳嶽在隴州汧水郡,《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吳嶽。」賈公彥疏:「周國在雍州時,無西嶽,故權充吳嶽為西嶽。」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汧水又東會一水,水發南山西側,俗以此山為吳山。三峰霞舉,疊秀雲天,崩巒傾返,山頂相捍,望之恆有落勢。」
本賦37字,以「崇巒險固永鎮西疆」為韻。安史亂後,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吐蕃,吳嶽已成西疆,故題韻或有深意。題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如下:西、齊、躋、倪、低(齊韻);祚、固、路(暮韻);干、寒、巒、壇、蟠(寒桓同用);險、掩、點(儼琰忝同用);崇、公、嵩(東韻);影、境、屏、永(梗靜同用);荒、疆、防、羌(陽唐同用);鎮、峻、韻、進(震問稕合用)。共用8韻31字。
李調元《賦話》卷二,稱許其「西窺劍閣,霜地表之千鐔;東瞰蓬萊,黛波間之數點」:「『霜』字『黛』字,捶字結響,得古人活用之法。」浦銑《復小齋賦話》卷上,也稱許此聯:「字法句法俱好。」
-------------------------------------------------------------
[1] 所謂「典律化」(canonize),是指「某些文學形式和作品,被一種文化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並且其引人矚目的作品,被此共同體保存為歷史文化的一部分。」(Steven Totosy de Zepentnek演講,馬瑞琦譯,《文學研究的合法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頁43)。「canon」在臺灣多譯為「典律」,如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
大陸則多譯為「經典」。有關「canon」意義的衍化,請參見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Orland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1993),“canon of literature”頁19─20;Jeremy Hawthorn ,A Concise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New York:Edward
Arnold,1992),“canon”,頁15。凡此為本研究所謂「典律」之所本。
[2]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3),全書404頁
[3]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
[4] 尹占華《律賦論稿》(四川成都:巴蜀書社,2001),全書464頁。
[5]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灣:學生書店,2002),全書428頁。
[6] 凡同用只計一韻。換韻後再回用,則計以二韻。如先用東韻,次用屋韻,再用東韻,二用東韻,則計以二韻。
[7] 《藝文類聚?帝王都?晉武帝》:「有獻雉頭者,上曰:‘異服奇伎,典制所禁也,宜于殿前燒裘’。」
[8] 《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又《詩?周頌?雍》:「宣哲維人,文武維后」
[9] 〈古詩十九首〉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10] 四大家為謝觀、王棨、黃滔、徐徐寅。見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頁247。
[11]《嘉泰會稽志》卷 9〈山陰縣〉引《天章寺碑》,記載了參加蘭亭集會42人的姓名,其中有王羲之、謝安、孫綽等人,他們於山陰道到蘭亭,曲水流觴,飲酒作詩,共計37首,彙編成集便是《蘭亭集》,王羲之為之寫《蘭亭集序》。
[12] 指魏曹子建作「洛神賦」,晉顧愷之作「洛神賦圖」,云洛神遊於江浦之上
[13]「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
[14] 言西王母與周穆王之故事,出自《穆天子傳》卷三:「天子殤西王母於瑶池之上。」
[15] <檜風?隰有萇楚>:毛詩序云:「隰有萇楚,疾恣也。國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無情欲者也。」
[16] <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李善注:『登山緣木而採芙蓉,固不可得。』
[17] 《史記?高祖本記》:「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十餘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請高祖。……」
[18] 《湘山野錄》:「上曰,朕之諸妹,皆厚賜湯邑,築外館,以上天姻,酬先帝之愛也。」
[19] 郝名遠之作,以「容日上飾孤飛色媚」為韻
[20] 《全唐文》卷324王維〈白鸚鵡賦〉後按語云:「本限八韻,賦止五韻,郝名遠作亦同。」其實,郝名遠之作,賦用八韻,惟闕名之作,賦止五韻。
[21] 《白孔六帖》卷94引。
[22] 原文為「雖賦象而無準,必成形而在玆。」的「玆」字《文苑英華》此下注云:「未見絲字官韻。」《白居易集》按:此段「絲」字韻,原本有脫漏。「絲」「玆」為之韻,故最後一段應為「之(脂)」韻。
[23]見《左傳》莊公十四年:「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 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台北:藝文印書館﹞
[24]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叔向將飲酒,…曰: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賈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夫!』…。」﹝台北:藝文印書館﹞
[25] 見《幽明錄》:「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如人立,相傳昔有貞婦,其夫從役,走赴國難,其婦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石,因以為名焉。」
[26] 見徐松《登科記考》卷12。
[27] 見《新唐書》卷52。(臺北:德志出版社)頁511。
[28] 《書?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傳曰:「比桀於日,曰是日何時喪,我與汝俱亡,欲殺身以喪桀。」
[29] 《太平御覽》卷八七二引《符瑞圖》:「日,二黃人守者,外國人方自來降也。」
[30] 唐人左牢〈蟬蛻賦〉,題韻不同。
[31] 敘述莊子到雕陵的栗園裡玩時所發生的事情,當每個人都覬覦於眼前的事物時,往往忘記來自身後的危險。
[32] 《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33] 〈五柳先生傳〉中五柳先生屋旁有五株柳樹。
[34] 見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依尹占華《律賦論稿》(巴蜀書社,2001)(頁303)所考,其周緘當為周鍼。
26 林滋〈小雪賦〉
林滋,字后象,閩(今福建)人。生卒年、生平事蹟不詳。會昌三年(843)進士及第,與同年詹雄、鄭誠齊名,時稱「雄詩、誠文、滋賦」為閩中三絕,官終金部郎中。
滋善辭賦,今存賦四篇:〈小雪賦〉、〈陽冰賦〉、〈文戰賦〉、〈木人賦〉,見載於《文苑英華》、《全唐文》。李調元《賦話》說他:「體物最工,ㄠ么小題,卻能穿穴經史」。
林滋此賦據其末句「安得不燎薰爐,命芳酒,做小雪之賦,繼大夫之後。」可知為一應酬之作,將下雪之情景,由氣候之變到飄雪之狀再到下過雪後之景,細膩的加以鋪敘,且喜用疊字,如「霏霏、細細、飄飄」以形容雪景。
此賦共355字,題韻為「寒律變時因風有漸」,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如下:期、時、姿(脂之同用);變、甸、徧(霰線同用);端、觀、寒、攅[1](寒桓同用);律、質、失(質術同用);空、櫳、風、中(東韻);漸、染、點(琰忝同用);因、塵、人(真韻);有、藪、酒、後(有厚同用),共用8韻27字。
其句式多變,或以四四句為基調:如「當其寒氣初升,陰風始變」;或六六句「既淅瀝於遙野,卻飄颻於廣甸」;或有加之字以成七七句「賦象於虹藏之日,成形於冰凍之時」、四七句「微交月影,天邊之孤雁應迷;稍助山明,松際之浮煙已失」等。雖然句式多變,但仍不失典雅,如「輕同柳絮之因風」一句,藉謝道韞之句賦雪;更用了「謝氏林亭」「梁王池館」[2]之典,形容雕梁畫棟之美;而「映書之子」[3]是用了晉朝孫康映雪讀書之典;「訪戴之人」[4]則是用了王子猷夜訪戴安道之典,見其運用事典之功。
27柳宗元〈披沙揀金賦〉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縣(山西解縣)人。貞元9年(793)登進士第,12年又中宏辭科。初仕集賢殿正字,調藍田尉,19年任監察御史。憲宗即位(805),坐王叔文黨,貶為永州(湖南零陵)司馬,元和10年(815),任柳州(廣西柳城)刺史,14年卒於柳州,世稱柳柳州。有《柳河東集》傳世,其中未以賦名篇的賦作甚多,律賦則有三篇。
本賦有397字,以「求寶之道同乎選才」為韻,也點明其題旨。賦中雖句句說淘金,卻句句影射選才。同題韻之作者,尚有李程、席夔、張仲方,此題韻五平三仄,諸家之作皆依序用韻。柳氏之作韻腳如下:浮、流、修、求、儔(尤韻);寶、討、好(皓韻);之、姿、遺(脂之同用);浩、寶、道(皓韻);融、中、同、窮、蒙(東韻);塗、銖、殊、符、乎(虞模同用);淺、卷、選(獮韻);裁、來、才、哉(咍韻)。共用8韻31字,其中兩個是虛字。
賦中有參差句式、分別押韻的長偶句:「其隱也,則雜昏昏,淪浩浩,晦英姿兮自保,和光同塵兮合於至道;其遇也,則散奕奕,動融融,煥美質兮其中,明道若昧兮契彼元同。」長達48字。結語「客有希采掇於求寶之際,庶斯文之在哉。」又是散文句的押韻語。所以孫梅《四六叢話?敘賦》說:「若柳河東〈披沙揀金〉、〈記里鼓車〉等作,質其有文,巧而兼力,誠鴻博之新裁,場屋之定式矣。」李調元《賦話》說:「唐柳宗元〈披沙揀金賦〉云:『潛雖伏矣,獲則取之』,用成語,巧不傷雅。又『皎如吐珠,疑剖蚌而乍分;粲若星繁,似流雲之初卷』,獨見老成。考柳州四六最工,在禮部時,箋表多出其手。貶謫之後,如〈賀破東平表〉、〈討黃少卿牒〉等作,載於集中者頗多,其為當時所推重可知也。施之帖括,固宜精警絕倫。」都讚美有加。
28浩虛舟〈盆池賦〉
浩虛舟,生卒年不詳,隰州刺史聿之子,中宏詞科,《太平廣記》載有相關事跡。擅為律賦,是唐末存賦較多作家之一,今傳其賦八篇,即〈盆池賦〉、〈舒姑泉賦〉、〈解議圍賦〉、〈行不由徑賦〉等,《文苑英華》、《全唐文》見載。其文才斐然,尤以故事律賦見長。李調元《賦話》稱他能「以極迂腐題,寫得如此蔥蒨,的是雋才。」著有《賦門》1卷,僅見於《新唐書?藝文志四》存目。
〈盆池賦〉內容是寫達士在家將陶器當作花器,觀看陶器作出諸多想像,將積水陶器當作當作大池一般來想像。
本文共377字,以「積水盈器如望深池」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字如下:羈、奇、池、規(支韻);器、思、地(至志同用);虛、如、疏(魚韻);似、水、起、里(旨止同用);清、生、盈(清庚同用);漲、狀、望(漾韻);沉、侵、深、心(侵韻);積、碧、石、適(昔韻)。共用8韻28字。
就形式而言,句式變化多,有長偶對「蛙穿而別派潛通,想漏扈之難滿。雨落而古痕全沒,知小器之易盈。」;有四七對「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盤。幽徑無風,一片之春冰在地。」;有八四對「沉蛛絲為羨魚之網,深抵百尋。浮芥葉為解纜之舟,遠同千里。」;有七七對「沙洲連一畝之地,山翠接如拳之石。」文中「馮河之想」取自<論語?述而篇>「暴虎馮河」[5]。
29康僚〈漢武帝重見李夫人[6]賦〉
康僚(?-872),會稽(今浙江)人。唐會昌元年(841)登進士,咸通八年(867)拜大理少卿,遷尚書倉部郎中。其賦今僅存兩篇,即〈漢武帝重見李夫人賦〉、〈日中烏賦〉,見載於《文苑英華》、《全唐文》。唐陳山甫亦以此題作一律賦,但與康僚所作風華旖旎各有不同。
〈漢武帝重見李夫人賦〉是以漢武帝和李夫人的愛情為書寫背景,描寫李夫人死後,武帝思念甚切,託方士施展神術,使之重現於武帝眼前一事[7]。
此賦共377字,以「神仙異術,變化通靈」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字如下:宮、同、通、中(東韻);變、殿、見(線霰同用);聽、靈、熒、屏(青清同用);翠、異、事(至志同用);親、真、神、人(真韻);暇、麝、化(禡韻);前、妍、仙、傳、然(仙先同用);質、術、日、實、失(質術同用)。共用8韻31字。
全文頻繁使用四六句,對句工整,共有七對隔句對句,約佔全文五分之二,如:「夢想徒勞,寧及九泉之下;神仙有術,能生一夕之中。」、「清風拂戶,疑髣彿以徐來;皎月臨軒,尚朦朧而未見。」等句。李調元《賦話?卷四》論其文辭:「自然娟麗,不假雕飾,東坡所謂卻扇一顧時也。」文中所用之「返魂之香」引用《博物志》載漢武帝時,值長安大疫,月氏國貢返魂香。燃之,病者即起,死未三日者,熏之即活之典故;又「吹蕭之侶」乃引《列仙傳》秦穆公以女弄玉妻蕭史,後二人隨鳳凰飛去之事[8];「巫峽」、「楚襄之夢」則出自宋玉〈神女賦〉載楚襄王游雲夢,夢與神女相會之事。
30陳章〈風不鳴條賦〉
陳章,晚唐人,生卒年、生平事蹟不詳。[9]
陳章〈風不鳴條賦〉有349字,以「天下和平則如此」為韻。題韻僅七字, 四平三仄,原本平仄相間,賦文雖也平仄相間,但未依次用韻。其韻字如下:行、聲、平、鳴、迎(庚清同用);北、測、忒、德、默(職德同用);舒、餘、如(魚韻);此、止(紙止同用);波、和、多(歌戈同用);野、下、者(馬韻);天、蟬、田、傳、前(先仙同用)。共用7韻26字。按:題韻「則」為德韻字,賦中未用之為韻字,卻出現「北、測、忒、德、默」等職德同用的韻字,卻未題韻字。李調元《賦話》卷二謂:「第二段未點『則』字是其小疵。」
其實,李調元《賦話》卷二對陳章律賦相當肯定,謂其「賦皆高雅」,還說:「『似有心於松柏之內,上下依依;類無言於桃李之間,往來默默』,寫“不鳴條”三字,極善刻劃。」
31黃滔〈秋色賦〉
黃滔,生卒年不詳,字文江,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困於舉場二十餘年,唐乾寧二年(895.)始登進士第,光化年間,任四門博士;天復元年(901),遷為監察御史里行,充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推官。《新唐書?藝文志》錄有《黃滔集》十五卷,及其所收編之《泉山秀句集》三十卷,今均佚。黃氏後人輯其遺文編為《黃御史集》十卷,另有云十五卷及八卷者,今存於四庫全書的《黃御史集》僅有八卷,有律賦22篇。被稱為晚唐律賦四大家之一。
本賦為抒情之作,以假託潘岳作賦為發端,最後以坐客聞之,咸以為今作更苦於往昔〈秋興〉。撰寫此篇,與前人比肩的意味濃厚。李調元《賦話》卷二引此賦十數聯,云:「句雕字琢,務去陳言,是詩中東野(孟郊)、長江(賈島)一輩人。」
本賦有349字,以「雨作愁成然知興起」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排列,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字如下:乾、然、年、牋、焉(先仙同用);漠、作(鐸韻);成、晴、征、明、聲、生(庚清同用);水、死、起(旨止同用);愁、頭、悠(尤侯同用);虎、戶、雨(姥噳同用);知、萎、卑、瀰、披(支韻);稱、興(證韻)。共用8韻29字。
就句式觀察,除四六句外,有三三句,如「驚素髮,感流年;抽綵筆,疊花牋」;四八言,如「昨日金輿,天子自西郊而迎入;此時火旆,祝融指南極而遄征」;七四言,如「數聲之玄鶴驚時,九皋搖落;一夜之新霜撲處,百卉離披」。可見變化多端。
32黃滔〈漢宮人誦洞簫賦賦〉
黃滔,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
〈漢宮人誦洞簫賦賦〉乃以王褒所作之〈洞簫賦〉甚受天子喜愛,而宮人爭相朗誦、詠唱於宮中一事為題。寫賦於漢宮之受重視,或與晚唐動蕩,賦家地位式微有關。
本賦共388字,以「清韻獨新,宮娥諷誦」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字如下:倫、新、人、脣(諄真同用);竹、谷、撲、蓄、獨、軸(屋韻);宮、通、風(東韻);夢、諷、棟(送韻);箏、英、清、聲(耕庚清同用);鬢、韻、引(震問同用);歌、何、娥(歌韻);用、從、誦(用韻)。共用8韻29字。
通篇多增虛字改四六為七言或四七言,共有十對七言句、七對四七隔句對,約佔全文六成,大體以「於、之」二字舒緩文氣,如:「名價有茲,寫札於御牋彤管;風流無比,吟哦於貝齒朱脣。」李調元《賦話》卷四言此賦「最多麗句,傳在人口」。又說:「按文江律賦美不勝收,此篇尤勝,句調之新異,字法之尖穎,開後人多少法門。」文中所用典故多出自史書或詩賦,如:「紈扇之詩」乃指《樂府解題》所載班婕妤為帝寵愛,後見薄,退居東宮,遂作紈扇詩以抒情;「箜篌之引」是以朝鮮有一狂夫渡河,其妻止之不及,遂墜河而死,後人乃作此辭以記之[10];其他如:「十二瓊樓」出自《史記?封禪書》;「雕龍」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三十六宮」出自班固〈西都賦〉。
33黃滔〈館娃宮賦〉
黃滔,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洪邁說:「晚唐士人作律賦,多以古事為題,寓悲傷之旨,如吳融、徐寅是也。黃滔字文江,亦以此擅名。」[11]如其〈明皇回駕經馬嵬賦〉、〈景陽井賦〉、〈館娃宮賦〉、〈陳皇后因賦復寵賦〉等。
〈館娃宮賦〉借憑弔館娃宮遺址,總結吳國覆亡的教訓,諷帝王要以夫差為鑑。最後所謂「彼雕牆峻宇之君,宜鑒邱墟之茂草」,正是其題旨之所在。
本賦有370字,以「上驚空壕色施碧草」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字如下:城、名、觥、驚(清庚同用);創、狀、上(漾韻);螭、差、曦、施、迤(支韻);惑、側、色(職德同用); 空、櫳、濛(東韻);隙、石、碧(陌昔同用);壕、高、濤(豪韻);浩、道、草(皓韻)。共用8韻27字。
李調元《賦話》卷二謂此賦:「昔盛今衰,各以三韻敘次,布置停穩。尤妙在起韻末聯:『舞榭歌臺,朝為宮而暮為沼;英風霸業,古人失而今人驚』,對法變化,恰好領起下文:『想夫桂殿中橫,蘭房內創』一段,此賦家正眼法門。」
浦銑《復小齋賦話》也說:「題有不得不用哀豔者,如〈館娃宮賦〉是也。黃御史更加以煉句煉字,便成千秋絕調。」
34賈餗〈太阿如秋水賦〉
賈餗,字子美,河南人(?-835)。貞元十九年登進士第,元和三年又中能言極諫科,授渭南尉。累遷考功員外郎、知制誥,出為常州刺史。累官集賢殿大學士,兼修國史。大和九年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訓事發,遭族誅。其賦以工麗見長,現存十二篇,《全唐文》見載。李調元《賦話》卷二說:「元和、長慶以後,工麗密致,而又不詭於大雅,無逾賈相者矣。」
本賦描寫寶劍,最負盛名,有352字,以「如彼秋水容色」為韻。是平仄各半的六字韻,題韻與賦文用韻雖都平仄相間,卻不是依題韻次序用韻。其韻字如下:鋒、蹤、容、龍(鍾韻);裏、視、似、死、水、比、起(旨止同用);居、渠、虛、魚、如(魚韻);極、得、則、色(職德同用);儔、遊、流、秋、讎(尤韻);邇、彼、此(紙韻)。共用6韻28字。
本賦句式變化自如,如「千里萬里之斜漢,耿耿方侔;八月九月之洞庭,沉沉相似」、「流影耀金精之上,涯涘皆空;涼飆鳴玉匣之中,波濤不起」,都是七四言句,而此七言句既非詩句,兩聯句法也不相同。又如「洎乎霜露冷、天地秋,繇是剽勍敵、決冤讎」,也十分特殊。李調元《賦話》卷三即引前七四言的兩聯說:「刻琢中仍帶清勁,論其品概,固當度越晚唐。」
35賈餗〈莊周夢為胡蝶賦〉
賈餗(?-835),有關作者部分見之於前。
本賦以《莊子?齊物論》莊周夢蝶為本,敷演而成之作,莊周夢為蝴蝶,醒後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蝴蝶夢為莊周?全文緊扣「夢」為文,說明夢乃因精神對外物而有所感,夢醒和作夢是物類變化的相接,唯有「其寢不夢,其覺無憂」的「真人」才能物我兩忘。
本賦共398字,以「昔者莊周夢為胡蝶」為韻,而以題韻次序用韻。其押韻如下:昔、適、夕、易(昔韻);也、假、者(馬韻);揚、堂、莊(陽唐同用);浮、憂、秋、周、遊(尤韻);眾、送、諷、控、夢(送韻);規、為、吹、知(支韻);徒、胡、模(虞模同用);愜、接、蝶(怗葉同用),共用8韻30字。
文中句式以四六為主,如:「徐徐在寐,忽羽化於他方。栩栩既遊,忘魂交於此夕。」;亦有三四「夢也者,不期而會。飛也者,以息相吹。」,作者也喜用句中對,如「闇出蠨蛸之戶,潛辭蟋蟀之堂。」。行文時,亦巧妙穿插典故於其中,如「大人占之」取自於《詩.小雅.斯干》;「闇出蠨蛸之戶」乃取自《詩.豳風.東山》:「伊威在室,蠨蛸在戶。」;「蟋蟀之堂」取自於《詩.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末。」;「銜髮」出自於《列子.周穆王》:「飛鳥銜髮則夢飛」;「忘蹄」出自於《莊子.外物》;「六夢」出自《周禮.春官.占夢》;「七情」出於《禮.禮運》。李調元《賦話》卷四說本賦:「押“者”一韻最工,句云:『形隨夢改,豈必大人占之;心與物遷;孰云夫子聖者』,以超雋之思,寫淵妙之理,向、郭而後,復見替人。」
36裴度〈鑄劍戟為農器賦〉
裴度(764--839),字中立。河南聞喜(今山西)人。貞元五年(789)登進士第。八年登博學宏詞科,授校書郎。由監察御史遷御史中丞。官至中書令。於元和十二年,因平定淮西有功,被封為晉國公,河東節度使。開成四年卒,時年76。冊贈太傅,諡號文忠。後加贈太師。新、舊《唐書》皆有傳。《全唐文》存其文二卷。今傳《裴度詩》。
裴度晚年辭官居洛陽。常與白居易、劉禹錫等酣宴終日,放言高歌,以詩酒琴書為樂。他工詩能文,並提出自己的文學主張:不但反對「偶對儷句,屬綴風雲,羈束聲韻」的駢文,更強調文章貴在「不詭其詞而詞自麗,不異其理而理自新」的自然面貌。[12]成為對古文運動流弊予以指正的第一人。
本賦於賦首云:「皇帝嗣位之十三載,寰海鏡清,方隅砥平。驅域中盡歸力穡,示天下不復用兵」,即知其主旨。李調元《賦話》稱起首「數語是何等氣象,所謂大人物方有大手筆。」
此賦共353字,作於貞元八年,以「天下無事,務農息兵」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為:清、平、兵、成、生、盈(庚清合韻);步、庫、露、鑄、度、務(遇暮合韻);煎、煙、天、田、年、焉(先仙合韻);器、事、試、穟、棄(志至合韻);徒、無(虞模合韻);域、息(職韻);恭、農、宗(冬鍾合韻);野、下、雜、冶(馬韻)。共用8韻34字。
此賦的韻腳,常於換韻時,用密集的韻腳來呈現,以加強其文章語氣。並且用了許多典故,使文章更加豐富有變化。例如:「方隅」語出《文選》;「天步」、「污萊」語出《詩經?小雅》[13];「三時」取之於《國語?周語》[14];「先利其器,欲善其事」取之於《論語》;「地力」一辭,出自《韓非子?五蠹》;「天宗」指日、月、星,出自《禮記?月令》[15];「后稷訓農」則是指后稷為舜農官一事。
37劉禹錫〈平權衡賦〉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人。與柳宗元同為貞元9年(793)進士第,官監察御史。憲宗即位(805),坐王叔文黨,貶為連州刺史,歷任播州、連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入為王客郎中,集賢殿學士,出為蘇州刺史,遷太子賓客。
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賓客集》四十卷傳世。
今見唐人〈平權衡賦〉有三首,除劉禹錫外,尚有李宗和、陳佑之作,題韻相同。都在強調「持平罔虧,可為範於秉鈞之佐;立信惟一,將有助於執契之君。」
本賦有368字,以「晝夜平分鈞銖取則」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為:程、衡、平(清庚同用);究、宙、候、晝(宥候同用);遵、鈞、人(真諄同用);矩、取(噳韻);文、分、君(文韻);夜、化(禡韻);踰、銖、無(虞韻);則、極、忒、德、惑(德職同用)。共用8韻25字。
本賦不乏散文氣勢的對偶句,如:「持平罔虧,可謂範於秉鈞之佐;蒞信惟一,將有助於執契之君。不然則何以懸之而息彼姦詐;正之而協於晨夜。」更有套用成語以為長對者,如:「得平則正,我之道兮允厥其中;益寡裒多,眾所用兮不言而化。」
38蔣房〈姮娥奔月賦〉
蔣防(生卒年不詳),字子微(或作子徵),常州義興人。元和中(806-820),李紳令防即席作賦,因以薦之,長慶元(821)年,充翰林學士,又加司封員外郎、知制誥。後貶為汀州刺史,尋改連州。又為袁州刺史,入為中書舍人。防善詩,尤能撰傳奇,其〈霍小玉傳〉為唐傳奇中的佳作,而其賦作文辭麗而雅正,擬物穠而精妙,《宋史?藝文志》著錄《蔣防賦集》一卷,今佚。《全唐文》載其賦20篇,其中17篇為律賦,而以〈姮娥奔月賦〉最為著名。
姮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現於《淮南子?覽冥訓》,而〈姮娥奔月賦〉即是以姮娥奔月之傳說為本,敷演而成之作。傳說后羿射日後,成為萬民擁戴之君,卻因此驕奢暴躁,一心求長生不老,使百姓生活困苦,最後從西王母處求得靈藥,但其妻姮娥懼其長生會為百姓帶來更大的災禍,因而竊其靈藥,自己吞下後,竟向月飛奔而去。
此賦題下標明,以「一升天中,永棄塵俗」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如下:頃、騁、永、冷、耿(梗);恒、憑、澄、升(蒸);致、墜、至、棄(至);空、躬、中、融、通、風(東韻);質、失、一、日(質);天、宣、娟(先);俗、燭、曲(燭);真、神、塵(真),共用8韻32字。
本賦句式以整齊的四六文為主,全文378字中,頻繁的使用四六隔句對,共有六對,約佔全文三分之一,如:「振環鏘珮,雜珠露之珊珊;雲帔花冠,度銀河之耿耿。」「往而不返,誰謂與子偕行;仰之彌高,孰云不我遐棄。」另外,亦有以四六隔句對之精神,加入之、而等字以疏宕其氣者,如:「滿時而玉貌和光,難分皓皓;虧處而娥眉共麗,不辨娟娟。」文中亦喜用疊字,如:珊珊、耿耿、冥冥、規規、明明、皓皓、娟娟等。且文中少引經據典,而多用上古神話,如:度銀河、瑤池、飛廉、望舒、湘波之妃、洛浦之神等,皆為上古神話所見。
39鄭宗哲〈溫洛賦〉
鄭宗哲,生卒年不詳。今僅可見其〈溫洛賦〉。
所謂溫洛,乃傳說中王者有盛德,則洛水先溫。《隋書?天文志序》:「昔者滎河獻籙,溫洛呈圖,六爻摛範,三光宛備,則星官之書,自黃帝始。」[16]這是一篇描述祥瑞的作品,或於其時洛水增溫,乃有此命題,蓋作之以頌聖,亦或有所期勉。《御定歷代賦彙》將本賦列入禎祥類。
本賦有349字,以「天上何言因物表聖」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如下:川、天、然、漣(先仙同用);貺、浪、上、量(漾宕同用);濱、春、津、因(真諄同用);渺、曉、表(小篠同用);言、溫、源(元魂同用);鬱、物(物韻);何、和、波(歌戈同用);聖、盛(勁韻)。共用8韻25字。
此賦運用符瑞,加以比擬想像,作精工之對偶,如「揭厲之輩,謂祁寒初失於波中;游泳之徒,疑薰遠至於天表。」為涉水及游泳者想像之外,「爾其發自山谷,會於河濱。其外也皎兮如鏡;其中也煦兮如春。夏蟲不疑,失輕冰於曲渚;秋鴻欲去,戀微暖於輕津」,更為夏蟲與秋鴻想像。李調元《賦話》稱許它「細膩風光,明豔欲絕」又說它「徵典佐切,比擬精工。」[17]
40鄭瀆〈吹笛樓賦〉
鄭瀆,生平事蹟不詳。《新唐書?宰相世家系表五上》北祖鄭氏有其名,《宋史?藝文志七》著錄其賦二卷。今僅可見其〈吹笛樓賦〉。
吹笛樓在驪山。錢易《南部新書》:「驪山華清宮,毀廢已久…….朝元閣在山嶺之上,基最為斬絕,柱礎尚有存者。山腹即長生殿。殿東西盤石道自山麓而上,道側有飲酒亭子、明皇吹笛樓、宮人走馬樓,故基猶存。」李調元《賦話》卷二說:「開元遺事,已見於〈津陽門詩〉、〈連昌宮辭〉,不意鄭瀆復有〈吹笛樓賦〉,敘次淒愴,堪與鼎足為三。其句有云:『綺窗蕭索以將毀,繡嶺連延而若故。竟無六律,繼當時紫府之清音;空有一條,是往日翠華之來路。』又云:『三山迢遞在何處,萬姓淒涼無見時。』於天寶以前盛事則詳敘之,於潼關陷沒則置而不言,只從弓箭星霜寄慨,尤不失溫柔敦厚之旨。」
本賦有365字,以「時平故事有吹笛樓」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如下:愁、樓、留(尤侯同用);事、地、侍(志至同用);城、平、楹、生(清庚同用);擊、絕、笛(錫薛同用);規、吹、移、枝(支韻);度、故、路(暮韻);追、時、悲(脂之同用);有、朽、首(有韻)。共用8韻26字。
就句式而言,本賦相當靈活,不乏十一字以上為一句的長偶對。「竟無六律,繼當時紫府之清音;空有一條,是往日翠華之來路。」則是以十二字為一句的長偶對。
41盧肇〈天河賦〉
盧肇,字子發,宜春人。武宗會昌三年(843)進士及第,為鄂岳、江陵、太原節度使幕僚,入為祕書省著作郎,遷倉部員外郎,充集賢院直學士,又為歙、宣、池、吉四州刺史。盧肇擅大賦,〈海潮賦〉為其力作[18],其律賦今存〈如石投水賦〉與〈天河賦〉二篇。
今見〈天河賦〉有374字,稱以「天空色際寧見浮槎」為韻,但其賦文未以「天」為韻字,但多了泰韻「大、瀨、帶」三個韻字,所以題韻「天」字,疑為「大」字之誤。「天」字若依賦文改為「大」字,則本賦題韻平仄各半,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如下:德、色、北、國(德職同用);融、東、窮、風、空(東韻);見、擅、練(霰線同用);秋、流、浮、舟(尤韻);厲、桂、際(祭霽同用);槎、沙、霞(麻韻);大、瀨、帶(泰韻);靈、星、冥、經、寧(青韻)。共用8韻30字。
李調元《賦話》卷二說:「唐盧肇〈天河賦〉云:『渡蟾魄之孤輪,不聞濡軌;漲鵲橋之遠岸,詎見操舟』,又云:『拂遠樹以將低,誤一葦於天際』,最為警策。盧歙州極為李文饒(德裕)所知,王文懿公(起)知舉,因取之以作狀頭。」賦末云:「夫其濟黃道,決青冥;蔭地軸,灑天經。悠矣久矣,配吾君之永寧。」其頌聖固然近乎呼口號,但其句法之變化,可見一斑。
42薛逢〈天上種白榆賦〉
薛逢字陶臣,生卒年不詳,蒲州河東人。唐武宗會昌初(841-846),擢進士第。崔鉉鎮河中,表在幕府。鉉復宰相,引為萬年尉。直弘文館,歷侍御史、尚書郞。持論鯁切,以謀略高自標顯。有《賦集》十四卷
〈天上種白榆賦〉乃是依《古樂府?隴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而來。白榆是天上的星宿,薛逢先說明白榆星的位置,再言其出現的風采,最後讚嘆其立千古而不凋非其它可比擬。
本文共345個字,以「垂陰天上歷代不彫」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如下:然、天、年(仙仙同用);對、內、塞、代(隊代同用);深、陰、沈(侵韻);將、狀、上(漾韻);離、垂、吹(支韻);有、否、塿、朽、柳(有厚同用);條、彫(蕭韻);乏、歷、敵(錫韻)。共用8韻26字。
通篇以四六為主,共有三對隔句對,如「攀折何因,杳在寰區之外;陰陽不測,永無彫落之年」,也有五四對,如「歎頹齡之日,既不殊桑;充遂火之時,焉能異柳」。本文之「帝座」、「天街」、「端門」、「中台」、「上將」皆指星宿。「乾行」出自《易?同人》[19]指天道;「隰有」出自《詩?隰有萇楚》。「燧火」出自《淮南子?時則訓》;「頹齡」出自晉陶潛《九日閑居》詩:「酒能袪百慮,菊為制頹齡」。
43謝觀〈周公朝諸侯於明堂賦〉
謝觀(?─865),字夢錫,壽春人。開成二年(837)進士及第,歷任左神武兵曹參軍、黔中招討判官、洛陽丞、魏博節度判官。咸通三年(862)授慈州刺史,兩年後去職。《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謝觀賦》八卷,已佚。今存律賦18篇,被稱為晚唐律賦四大家之一。
本賦是以古事為題的律賦,《禮記?明堂》:「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20]本賦賦此,蓋以周公攝政時國勢之盛,反襯晚唐國勢之衰。
此賦有392字,以「九垓向序外方同心」為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作者易其次第,而以「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之次序呈現。其韻腳如下:陽、方、王(陽韻);九、霤、牖、偶、首、走、手、有、後(有厚同用);崇、同、東(東韻);上、向、望(漾韻);外、配、對、偝(隊泰同用);深、臨、心(侵韻);呂、敔、序、舉(語噳同用);垓、來、臺、哉(咍韻)。共用8韻33字。
李調元《賦話》卷四說:「唐謝觀〈周公朝諸侯於明堂賦〉,即明堂本義而次以韻語,不漏不支,李玉谿(商隱)所謂:『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就句式而言,使用九九散文句對凡五,如「九采外屏之右以成列,四塞外屏之左以遙對」;也有兩對十一言的長偶對,如「諸侯東階之東,西面而北上;諸伯西階之西,東面而西向」;「戴冕旒以當軒,見八紘稽顙;負斧扆而南面,知萬國歸心。」
44韓愈〈明水賦〉
韓愈(768-824)字退之,孟州河陽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以〈明水賦〉擢進士第。由於個性耿直自負,使得他的宦海浮沉,歷任監察御史、陽山令、江陵法曹參軍、刑部侍郎、潮州刺史、終官於吏部侍郎,卒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新舊《唐書》皆有傳。其弟子李漢輯有《昌黎先生集》,以賦名篇之作有五。
昌黎為中唐的古文運動倡導者,以儒家道統自居,力斥佛道,希冀能匡救時政。主張為道而學文,必「陳言之務去」、「於辭必己出」,提倡古文,反對駢文。但為了考進士,仍不得不寫律賦。此賦為貞元八年試題,同題韻之作,今可見之者,尚有夏稜、歐陽詹、陳羽與闕名之作[21]。李調元《賦話》卷三說:「屈豪橫之才,以俯就繩尺,文公所謂自取所試讀之類于俳優者之辭,顏扭怩而心不寧者,然質重莊雅,何嘗不獨出冠時也,是歲得人最盛。《英華》所錄,多至六篇,終以此賦為第一。」時稱龍虎榜。
韓氏此賦有365字,以「玄(元)化無宰,至精感通」為韻,並以此次序出現。其韻腳如下:蠲、天、玄(元)、焉(先仙合韻);夜、夏、下、化(禡韻);無、珠、污(虞韻);宰、在(海韻);至、器、淚、燧(至韻);清、明、精、盈、呈、生(清庚合韻);坎、感(感韻);空、通、崇、公、中(東韻)。共用8韻31字。
全賦的大意在於說明祭祀不在於貢品的貴重與豐富,而在於心靈的忠敬與信美,明水正是可做為這祭祀的佳品,因為它稟受著自然的精華,至為潔淨。作者可能也藉此說明自身之清明,效忠朝廷之決心。「明水」取之於《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名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明者,潔也,敬也。在其他的典故運用上,也可看出昌黎深厚的學力,如:「離婁之目」取之於《孟子?離婁上》;「還合浦之珠」取之於《後漢書?循吏列傳?孟嘗》;「太羹之遺味」鎔裁於《禮記?樂記》等等。整篇賦雖有四六句式在其中,但仍可見其散文之筆力,清何焯在《義門讀書記》稱美:「韓公此作,格超韻穩,亦冠絕當代也。」
45錢起〈晴皋鶴唳賦〉
錢起,字仲文,吳興人。玄宗天寶十年(751)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肅宗乾元元年(758)前後任藍田尉。代宗寶應二年(763)為司勛員外郎,轉司封郎中。終考功郎中、太清宮使。錢起名列「大歷十才子」之首,在十才子之中,也只有他有較多的賦作,但其傳世之《錢考功集》10卷,只收其詩未收其賦,而《全唐文》卷379則收其律賦12篇[22]。從王維〈送錢少府還藍田〉詩:「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賦,目送老萊衣。」將他的賦與張衡比擬,可見對他的賦相當肯定。
〈晴皋鶴唳賦〉是一篇詠物賦,寫鶴的純真孤高,刻意以詩的意境融入賦中,應是有所寄託。
本賦有292字,以「警露清野高飛唳天」為韻,賦止七韻,卻首尾完善,不似脫簡。至於題韻,雖平仄各半,但平仄並不相間排列,作者易其次第,除最後連用兩仄韻外,大體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如下:聲、鳴、平、清(庚清同用);遞、麗、繼、唳(霽韻);遨、高(豪韻);素、步、露、度、慕(暮韻);微、飛、違、歸(微韻);野、下(馬韻);靜、永、景、整、警(梗靜合韻)。共用8韻26字。
46趙蕃〈月中桂樹賦〉
趙蕃,生卒年不詳。元和四年(809)登進士第,歷官侍御郎、尚書郎。文宗
大和七年(830)為袁州刺史,歷御史中丞。武宗會昌年間(840)任太僕卿,終於國子祭酒。今存律賦七篇。
趙蕃與楊弘真頗多同題同韻之作,如〈螢光照字賦〉、〈隙塵賦〉、〈月中桂樹賦〉、〈溜穿石賦〉等[23]。〈月中桂樹賦〉是以「中秋夕望光彩扶疏」為韻,趙蕃之作有378 字,題韻五平三仄,賦文易其次第,除其中有同韻連用外,大體仍以平仄相間之方式呈現。其韻腳如下:霜、央、光、芳(陽唐同用);改、在、彩、海(海韻);秋、幽、浮、飀(尤幽同用);向、狀、望(漾韻);餘、初、疏、衢、扶、榆(虞韻);夕、射、白、摘(昔錫鐸同用);空、融、中、叢、宮(東韻)。共用8韻30字。
本賦好用疊字為對,如以「杳杳低枝」對「依依密樹」,以「敻羃羃而臨空」對「杳萋萋而發彩」,以「皎皎孤懸」對「亭亭相向」,以「起飛飛之驚鵲」對「掩歷歷之高榆」。李調元《賦話》卷一說:「唐人琢句,雅以流麗為宗,間有以格調精峭取致者」,便取本賦「謂扇花薄,如珪玷浮」,以為「刻酷鍛煉,皆所謂字去而意留者。」
(潘承祥 校辑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