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读史者,考(1)实录(2),
通(3)古今(4),若(5)亲目(6)。
口而诵(7),心而惟(8),
朝(9)于斯(10),夕于斯(11)。
【读音练习】
读(dú) 史(shǐ) 者(zhě) ,考(kǎo) 实(shí) 录(lù) ,
通(tōng) 古(gǔ) 今(jīn) ,若(ruò) 亲(qīn) 目(mù) 。
口(kǒu) 而(ér) 诵(sòng) ,心(xīn) 而(ér) 惟(wéi) ,
朝(zhāo) 于(yú) 斯(sī) ,夕(xì) 于(yú) 斯(sī) 。
【字词义解释】
(1)考:研究、考察。
(2)实录:真实的记载。此处指原始的史料。
(3)通:通晓明白。
(4)古今:古往今来所发生的事迹。
(5)若:好像。
(6)亲目:亲眼看见。
(7)诵:朗读。
(8)惟:思考。
(9)朝:早晨。
(10)斯:如此。
(11)夕:晚上。
【译文参考】
凡是读史书的人都要细心研究、考察历史事实的资料,这样才能通晓古今发生的事件,就好像是亲眼目睹一样的清楚明白。而且读书时要心口相应,不仅要用口朗诵,还要在心里思考。而且要早晚勤奋读书,才会学有所得。
【问题讨论】
(1)你觉得别人说的一定是对的吗?我们怎样判断别人所说内容的正确性?(比如这人的品德,他对这方面的了解程度,他说这些话的背景……)
(2)你是否曾经把课文背下来却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或者背诵的同时就有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两种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
(3)“考实录,通古今”有什么优点?请您举例说明。
教学引导: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故事天地】
春秋齐国太史的故事
《左传》上记载,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淫乱无道的齐庄公,齐国太史伯秉笔直书说:“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然后命其二弟太史仲记载这件事。太史仲毫不犹豫,写下的仍然是这五个字“崔杼弒其君”,于是也被杀掉。三弟太史叔继承兄长遗志,再次写下“杼弒其君”,又被崔杼所杀。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与三个哥哥一样视死如归,仍旧写“崔杼弒其君”,并对崔杼说:“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崔杼被其正气所震慑,放弃了歪曲历史的想法。 当太史季出门时,看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手持竹简而来,便问他来此何干?南史氏说:“我担心你也被崔杼杀掉,无人记录史实。”说罢将手里的竹简给太史季看, 上面也是如实记载着“崔杼弒其君”。
春秋晋国董狐的故事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当时晋灵公暴虐无道, 不但聚敛民财且任意残害臣民,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他不但不听,反而蓄意杀害。他派人刺杀未遂后,接着又在宴会伏兵击杀,也没有成功,赵盾不得已被迫出逃。当逃到边境时,听说晋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弒其君”记载此事,以示笔伐。赵盾解释说灵公是赵穿杀的,不是他杀的。董狐说:“你身为执政大臣,逃亡未离国境,回到朝中不讨伐弒君乱臣,如果说这件事与你无关,谁会相信呢?”
当时史官的“书法”是依礼义记载的,从各种迹象显示赵盾不但与弒君脱不了关系,且身为执政大臣不讨伐弒君乱臣,也不合乎礼义的原则,故董狐定以弒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认为董狐是古代的良史。
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正直的史官坚持不懈的继承下来。
【心得写作单】
(1)看到这两个故事,你是否对这些使官不畏生死的精神而感动呢?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2)记载历史的人除了勇气之外,你认为还需要什么条件?
(参考答案:理性的分析,不受情的干扰,正确的价值观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