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原文】

  人之(1)初(2),性(3)本(4)善(5),

  性相(6)近(7),习(8)相远(9)。

  苟(10)不教(11),性乃(12)迁(13),

  教之道(14),贵(15)以专(16)。

  【读音练习】

  人(rén) 之(zhī) 初(chū),性(xìng) 本(běn) 善(shàn),

  性(xìng) 相(xiāng) 近(jìn),习(xí) 相(xiāng) 远(yuǎn)。

  苟(gǒu) 不(bú) 教(jiào),性(xìng) 乃(nǎi) 迁(qiān),

  教(jiào) 之(zhī) 道(dào),贵(guì) 以(yǐ) 专(zhuān)。

  【字词义解释】

  (1) 之:的。

  (2) 初:初生;刚开始的时候。

  (3) 性:本性;天性。

  (4) 本:本来。

  (5) 善:善良、好的。

  (6) 相:相当。

  (7) 近:接近。

  (8) 习:学习、后天的习惯。

  (9) 远:差别大。

  (10) 苟:如果。

  (11) 教:教导。

  (12) 乃:就会。

  (13) 迁:改变。

  (14) 道:方法。

  (15) 贵:注重。

  (16) 专:专心。

  【译文参考】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时候善良的本性,大致都很相近,没有多大的差别。等到长大以后,因各人的环境不同,所学习的也不同;在好的环境人就会变好,在不好的环境人就容易学坏,于是性情开始有了差别。假如在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教导,学了种种不良的习惯,他原本善良的本性,就会渐渐变坏;而教导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专心一致,不可边做边停,才能使他有完整的学习。

  【问题讨论】

  (1)“人最初的本性”指的是什么?是指人出生时的本性吗?还是生命本源最初的特性?请说说看。

  (2)如何看待这个“习”?只有课本学习的内容才算是“习”吗?

  (3)我们从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是不是能让我们变得更好?有没有可能经过后天的学习后我们反而变得不好了呢?思考后请和大家分享并举例说明。

  (4)我们该如何保持这善良的天性呢?

  (5)这个“专”又该如何理解呢?为什么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能专心致志?(教学引导: 学习若能一心不乱,就能不偏离正道,也就能保持我们善良的天性。)

  【故事天地】

  周处除三害

  晋朝时,义兴有个年轻人叫周处,从小爹娘都死了,因此无人管教,他虽然天生有豪侠气度,但常仗着一身蛮力在乡里打架闹事,无恶不作,村里人见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兽般,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他连忙走过去看热闹,大伙们都不做声的走开了。周处觉得很奇怪,便抓住一个老人问道:“你们在说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实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长桥下的河里有一条蛟龙;它们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处便大声说道:“老虎、蛟龙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来消灭它们。”说完,就转身跑了……

  话说周处跑到南山上,寻找那只吃人的老虎。这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只老虎,当那只老虎向他扑来时,他就势一闪,骑到老虎的背上,挥起拳头,狠狠的击打老虎的头,把老虎打死了。接着他又跑到长桥下,跳進河里去杀蛟龙。周处在水里与蛟龙打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杀死了蛟龙。

  村里的人们见周处还没有回来,以为他被老虎或蛟龙吃掉了,高兴地敲锣打鼓,庆祝了起来。没想到周处兴高彩烈地回来了,听到百姓们说除掉了三害,正高兴地庆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由于自己平时胡作非为,使得百姓们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害。因此,他下定决心改过,重新做人。后来,他拜了陆云为师,努力读书,终于做了大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心得写作单】

  (1)假如你是周处,当你听到村民把你当成三害之一,你心里的感受如何?

  (2)周处是如何除掉“自己”这第三害呢?

  (3)今后再面对别人的批评,你会如何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