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城的挽歌



  临战的心态是确保战役朝着正常方向前进的一个重要保证,将领的心态扭曲,吃亏的是一个军队,运筹者的心态扭曲,吃亏的是就是所率三军了。
  谁都知到《演义》中有句经典: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现在就说说这位凤雏先生吧。
  当初庞统先生留下了自己的处子作“献连环”后一度销声匿迹,直到卧龙吊孝后,庞统又再次出场并投奔了刘备,经过耒阳县审案,刘备知道了庞统的实力,拜为军师,后张松献图,刘备又经法正反复劝说,对西川动了心,这时庞统进言:“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信,和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听了凤雏先生的建议,再加上与当初孔明在隆中决策时的意见不相左,刘备便与庞统,黄忠,魏延,刘封,关平起兵五万,打着保护刘璋的旗号前往西川。孔明与关羽,张飞,赵云守荆州要地。当时庞统真的是踌躇满志,很不得一下子拿下西川,在主公面前显显本事。在这种动机下,庞统的心态已经有了些许扭曲,而在心态不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是人,就一定会犯错误。
  刘璋迎入刘备,叙兄弟之礼,气氛相对祥和。但是刘璋手下的将领张任,刘溃等对刘备都表现出了不是很友好的样子,似有不服之意。而饮宴回营后,庞统作为一个堂堂的军师,竟然以此为由,去效仿“鸿门宴”这种档次的做法,要择日在席间结果了刘璋!这简直是愚昧之极的行为,中国有句俗话叫“强龙难压地头蛇”,你刘备到了人家的地盘,又只有这区区五万兵马,杀一个刘璋就能夺得西川?川中武将也不是没有不会拼命的,一旦杀了刘璋,能不能走脱恐怕都是个问题吧?再者,还涉及到一个民心问题,刘璋在川中虽然没有什么恩德加于百姓,但还不至于像董卓那样人人喊打吧?你刘备名声再好,跑到人家的土地上杀了人家世袭传代的正宗君主,老百姓们怎么想你这个大仁大义的皇叔?这形象不是全毁了?有些东西是靠钱粮布帛换不来的!而且过早暴露自己的动机是兵家的大忌,尤其是这种近乎于“虎口拔牙”的行动时。此时庞统的立功心态使他出的计策显得很低劣,所幸刘备没有采纳,如果一旦听从庞统的计策,那后果……
  后来,由于刘备向刘璋借兵借粮的事,造成了兄弟反目,刘备进退两难。庞统依然不改初衷,曾教刘备“选精兵,昼夜兼程径袭成都”。刘备显然不会去理会这种近乎自杀性的计策的。因为惯于玩弄民政的刘备此时很清楚,如果按庞统计策行事的话,就算成都夺了下来,刘备的五万兵马面对的将是所有西川的将士,而且敌对两方就是单纯的厮杀和报仇,没有任何可以做退路的托词了。而且一旦在成都开战,受难的又是数以几万计的百姓。假使刘备九死一生杀败了周边的川中将士,在成都又怎么立足?当时刘备正是创业阶段,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安稳,这种计策简直是给刘备增加了几万倍的麻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庞统也许可以算是个攻城略地的军事家,但绝对不是一个懂得治国抚民政治家,他差刘备,诸葛亮的太远太远了。
  终于,在计划攻打雒城的战役时,庞统没有听从孔明书信的劝说,贪功急进,急取雒城,被川中大将张任活活射死在了落凤坡。庞统死了,几乎没有给人家留下什么像孔明一样的经典战例和“挫敌于衽席之上”的飘逸形象,在和刘备取西川的那段时间里,庞统的所作所为也不像一个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军师,倒像是一个输昏了头的赌徒。为了拿下西川,就是舍了血本也要达到目的。这样的心态有怎么适合临战决策这种“百不可失一”的重任呢?而他心里真正的对手又是谁呢?不是刘璋,也不是张任,而是诸葛亮!因为在别人心中,他和诸葛亮有着一样高的地位,自己也确实有着不输给诸葛亮多少的奇谋妙策,但是看着孔明在刘备桌子底下的一叠厚厚的功劳簿,庞统显然不能承受这种压力。在那个时代,一个谋略家就是怕一个“输”字,他不想有天被人说出“卧龙,凤雏已经分出了高下”这样刺耳的话。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甚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只要能拿下西川。所以在这种近乎变态的心理趋使下,所有的才华,所有的技术动作都变了形。总之,庞统死了,他被对手打败的,还是死在了自己扭曲心态下呢?这可能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最后,“巧”被他弄了,“拙”自己也担了,还是留点口德吧,毕竟……毕竟人家是凤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