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缺标题



  中平元年(184),灵帝遣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统兵四万征剿颍川黄巾,随后又遣骑都尉曹操率兵增援。三将打败颍川黄巾。皇甫嵩、朱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等地黄巾,悉破之。皇甫嵩、朱俊封乡侯,曹操迁济南相。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好《诗》、《书》,习弓马,世代统兵驻边关。朱俊字公伟,会稽上虞人,英才侠义,任过县令、刺史等职。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宦官曹腾养子曹嵩子。曹腾因立桓帝有功,封费亭侯,迁大长秋。曹腾死,曹嵩嗣。曹嵩中平年间花钱做过数月太尉。
  《三国志·武帝纪》曰:曹操少机敏善权,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桥玄谓曹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在此,裴松之注引了《魏书》、《世语》及孙盛《异同杂语》里的一些说法。《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曹操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世语》曰:桥玄谓曹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曹操乃造许子将,许子将纳焉,由是知名。孙盛《异同杂语》云: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许子将不答。固问之,答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笑。《后汉书·许劭传》曰: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有高名,好核论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许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曹操乃伺隙胁之,许劭不得已,乃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大悦而去。
  桥玄异曹操是有原因的。《三国志·文帝纪》曰:熹平五年(176),沛国言黄龙见谯县,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此何祥也?”单飏曰:“其国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龙当复见,天事恒象,此其应也。”光和元年(178)十二月至二年三月,桥玄任太尉。可见,桥玄是为光禄大夫时闻沛国将有王者兴,后为太尉时睹曹操而异之的。曹操生于桓帝永寿元年(155),熹平末、光和初时二十岁出头。桥玄认为汉室已衰,曹操将是取代者。至于许劭评价曹操,我赞同孙盛的说法。曹操少时确实顽鄙,许劭以此轻之,有可能。但许劭识人,不在桥玄下,重看曹操更有可能。《三国志·吴书·刘繇传》注引袁宏《汉纪》曰:刘繇与孙策争江东,许劭劝刘繇北连曹操,刘繇从之。说明许劭对曹操有好感。《后汉书·何颙传》曰:何颙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皇甫谧《逸士传》曰:曹操为布衣,汝南王俊称其有治世之具,能济天下,建桓文之功。说明识人者必具慧眼。所谓识人即观其表而知其里也。不管怎样,就曹操一生所为来看,孙盛记的既能说得通也与事实吻合。就曹操的才识,他若在清平里,应该是个能臣,难为奸贼,但他恰逢乱世,遂有所图谋。汉室已乱,桥玄信天命,自谓曹操将立,许劭则谏其勿为奸雄为好。曹操深感桥玄知己,奋除群雄,挟持献帝,但他亦未忘许劭之言,至死未有易代。
  曹操任济南相,罢贪官,免污吏,郡界肃然。朝廷征其为东郡太守,他因朝廷政乱而不就,称疾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狩猎,以自娱乐。中平末,灵帝置西园八校尉(注一),又征其为典军校尉,乃就征。
  北中郎将卢植与张角作战,灵帝遣宦官左丰诣军观势。有人劝卢植宜贿赂左丰,卢植不肯。左丰还言卢植畏敌不进,灵帝怒,免其官,拜董卓为东中郎将,代讨张角。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博识有志,任过太守、尚书等职。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少好侠,力大性猛,任过校尉、太守等职,数讨羌胡。董卓不敌张角,军败而还。灵帝诏皇甫嵩进讨。张角病死,其弟张梁、张宝率领黄巾军。皇甫嵩先后打败张梁、张宝,并斩之。黄巾主力虽被打败,但各地散军仍继续战斗。
  皇甫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汉阳阎忠说皇甫嵩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将军兵动若神,电扫黄巾,威震本朝,风驰海外。身建高人之功,以事庸主,难以图安。今将军若赫然奋发,崇恩振武,必除阉宦,以释群怨。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移神器于己家,推亡汉以定祚,实风发之良时,至决之神机也。”皇甫嵩曰:“人未忘主,天不佑逆。若虚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祸,孰与委忠本朝,守其臣节。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论,所不敢闻。”阎忠知计不用,乃亡去(《三国志·贾诩传》注引《九州春秋》及《后汉书·皇甫嵩传》)。
  中平年间,凉州韩遂、马腾等叛乱。皇甫嵩、董卓奉诏讨之。中常侍赵忠、张让构陷皇甫嵩,灵帝以张温代之,张温无功而回。后灵帝复遣皇甫嵩。皇甫嵩官至左将军,为主帅,董卓官至前将军,为副帅。二人因意见相左而有隙。
  中平六年(189)春,朝廷先后征董卓为少府、并州牧,敕令兵属皇甫嵩,董卓皆辞不就。皇甫嵩侄子皇甫郦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董卓拒诏,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皇甫嵩曰:“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后汉书·皇甫嵩传》)于是皇甫嵩上书朝廷。灵帝责让董卓,董卓依就抗命,驻兵河东,以观时变。夏四月,灵帝死。
  阎忠说王,皇甫郦言霸,这是东汉末出现较早的王霸之论,此时的皇甫嵩也是深具实力做这些事情的人,但他是儒将,恪守汉家君臣之节,不愿乱中取利。
  自黄巾起义暴发,天下遂大乱。拥兵反叛,聚众揭竿者,不可胜数,小者成千,大者上万,或杀贪官污吏,或占山割地为王,或流为盗贼寇匪。黑山张牛角等十余辈并起,所在寇抄。益州马相自号黄巾起兵,自称天子。幽州张举、张纯反叛,张举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布告天下,当代汉室。大浪滔天,泥沙俱下,起落浮沉,眨眼瞬间。
  初,灵帝何皇后生长子刘辩,王美人生次子刘协。群臣请立太子,灵帝以刘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而有意刘协,然皇后有宠,且何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灵帝疾笃,托付刘协于宦者上军校尉蹇硕。及灵帝崩,蹇硕在内,欲先诛何进而立刘协,何进觉,称疾不入。蹇硕谋不行,刘辩乃即位。尊何皇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参录尚书事。刘协封勃海王,寻徙陈留王。
  何进与中军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交结,欲除宦官。袁氏兄弟是汝南汝阳人,自其高祖袁安至叔父袁隗,四世五人为三公,势倾天下。袁绍字本初,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宦官皆恶之。袁术字公路,以侠气闻。何进厚待袁氏兄弟,并博征智谋之士何颙、荀攸、王允、刘表、蒯越、华歆等二十余人,以为心腹,共议大计。何进收蹇硕而诛之,袁绍遂建议尽诛宦官。何进欲说服太后,太后不从。何进不能立断,故事久不决。
  袁绍又进策,召四方猛将引兵向京师,以胁太后。何进然之。何进主簿陈琳认为,何进总握兵权,除阉竖,易如反掌。征外兵来,强者为雄,京城必乱。何进不从。典军校尉曹操闻而笑之,料其事必宜露,事必宜败。
  何进敕令前将军董卓逼上林苑,府掾王匡及东郡太守桥瑁进成皋,并州刺史丁原向孟津,皆声言以诛宦官。
  何进计谋积日,已走风声。何进入宫迫太后,张让、赵忠等设伏杀之。何进遂做了窦武第二,但袁绍没有步陈蕃后尘。张让、赵忠一伙阉竖实际上威势已去,不比当年曹节、王甫等气焰嚣张。袁氏兄弟与何进部曲见何进死,随即围攻皇宫,屠宰群宦,张让等劫少帝走小平津。董卓至,会公卿迎少帝,少帝欲董卓退兵,董卓不从,护少帝还宫。
  注一:《三国志·魏书·张杨传》注引《灵帝纪》及《后汉书·何进传》记西园八校尉: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冯芳为助军校尉,夏牟、淳于琼为左右校尉。灵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