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确立天下共主模式的王朝,是封建制度的鼻祖,周朝创立的官制礼制是后代各朝各代规制的源头,儒道法各家思想体系也是在周朝建立的,文人学士在感情上也更加推崇周朝。
汉唐两个国号在被后人使用的时候都有些拨乱反正恢复正统的意思在内,比如南唐和陈友谅的汉国,显然当时他们在硬实力上都是处于弱势,所以在名上就要多想想办法,尽量拿到大义的名分。而用周为国号虽然都举着复古的旗号,认为前朝在大义正朔的程度上还不够,有更进一步的意思。而且家天下的思维向来很重,汉和唐毕竟分别是刘家和李家的,其他姓氏的人在有了周这个更好的选择之后,也就不会再那么看重汉和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周了,不管是宇文氏还是他们代替的拓拔氏,都是鲜卑人的王朝,虽然汉化还是鲜卑化一直是两个王朝内部纷争的主线,但是同属炎黄子孙的大前提却没有变,争论的只是以汉文化为主体还是以鲜卑文化为主体。宇文家族或者说陇西贵族阶层确定国号时两族的情绪都要照顾,汉人色彩或者胡人色彩太浓厚的都不行,最后选定了周,并为了更加符合国号,依周制对朝廷里里外外做了大幅度的改革。
以周为国号的北周之外比较出名的还有武则天的武周和五代时期郭威的后周。改朝换代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在人们普遍认为李唐并未失德,天下还算安定,而武则天还只是一个女人的时候,武则天在没有获得家族多少支持的时候强行改朝换代阻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为了在大义上多拿分,国号上就要多思量了。历李家三世经营,大唐国号已深入人心,要想在国号上盖过唐,宇文氏给了武则天一个很好的范例,那就是周。武周代唐还是还政李氏,都没有发生过多的流血事件,国家也没有发生的大的骚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郭威在建立后周时事先并没有太多准备,前面后晋后汉和契丹人牵涉过深引来汉人众多不满,郭威引以为戒,便采用了更贴近汉人正朔的周为国号。
除去这三个政权,还有元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也曾以周为国号,史称张周;另外吴三桂叛清后也是以周为国号,史称吴周。他们打的心思就和陈友谅侯景之流一样了。
同周有类似地位的还有夏,夏名义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从神话走向凡间的过渡,夏是由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开始的,关于夏许多史事至今没有实物印证,故夏在做国号时富有神秘色彩。故这种过于神秘和遥远的“夏”一般也不会成为封爵名称,以夏为国号的政权都是地方性政权,大多也没有前朝的封爵,也许诸“夏国”的开创者从心底也没相信自己能成事却又偏偏野心极大,国号也就选用乍听正统无比细思又虚无缥缈的“夏”。
“夏国”中最有名的当属西夏,党项人从唐朝中期开始在西北地区扎根,其中的一支更是被赐姓李,因驻地核心地区在夏州(现宁夏地区),这支党项人的首领后也获封夏国公,最终由李元昊建立夏国。可以说此西夏得名主要是因为源自夏州,其次才是为了勾连上古时期的夏朝。
但其他几个“夏国”的源头几乎都是夏朝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曾在西北地区建立政权,自认是夏后氏子孙,称夏王;隋末河北地区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在局面初步稳定后建夏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明玉珍的国号也为夏;值得一提的元金之交,金疲于应付蒙古的进攻无暇他顾,在东北地区曾分裂出并东夏一国,本想自绝于金与蒙古孑然独力,然而最终也没有被心怀四海的蒙古人放过。可以看出诸“夏国”不是由少数民族建立就是由草根所创,“质量”而言远不如“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