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成才励志 >> 三字经 >> 正文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三字经经文讲解二

    【目 录】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亲弟弟。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后病逝,十三岁的成王即位。小孩子怎么治理国家呢?只好由叔叔周公协助理政。周公不但理政治国,还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建典章、定国体,开创了周朝八百载天下的基业。

  《周礼》一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章,叙述了周代的政治制度。相传周公作《周礼》设计了六部官制的政府机构,每一官制下面再设不同的官职,每一官职都规定了具体的职务条例。这样就奠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系,而六部制的行政体系一直沿用至今。所以这里才赞扬周公,说他“著六官,存治体”。

  “六官”就是天官冢宰,明清叫吏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人事部;地官司徒,明清称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公安部户籍管理部分;春官宗伯,为礼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教育部和文化部;夏官司马,为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秋官司寇,为刑部,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和公安部;东官司空,为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农业部、贸易部等的综合。

  六官又称六卿,是政府的职能部门,直到今天我们的政府序列、组织管理体制的架构也还是如此,没有大的变动,“著六官,存治体”所言不虚。

  五经之中不含《周礼》又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解释说“诸侯恶其害已也,而皆去其籍”。战国时期的诸侯,谁也不敢照《周礼》这面镜子,害怕见到自己的丑恶面孔,所以去掉了《周礼》。而其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又被后世别有用心的人,糟改为“刑法不涉及贵族阶级,礼法不用于庶人平民”。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礼仪不排斥庶人,刑法不优待大夫”。追溯先秦史料,刑法中有不少是针对贵族的制裁,礼仪中也有不少是对庶民的规范。“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是千古之理,可见真经硬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儒家关于礼学的典籍有“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都曾以《周礼》为理论依据。《仪礼》据传是孔子根据周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纪录了秦汉以前的儒家思想和言论,特别是孔子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其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四书中的《中庸》与《大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因为是孔子的七十个学生和一些汉代学者为礼而记,故称为《礼记》。

  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大戴删定《礼记》八十五篇,小戴删定礼记四十六篇,讲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后人又加入《乐记》一篇,如此就礼乐具备了。

  历史上讲授《礼记》最著名的是西汉学者后苍,后苍在曲台殿定《礼记》184篇,后传授给戴氏叔侄,大戴删定为八十五篇,小戴删定为四十六八十五篇。今天的《大戴礼》仅存三十九篇,已经不通行了。《小戴礼》四十六篇俱在,后人又加入“明堂”“月令”“乐记”三篇,就是我们今天的四十九篇《小戴礼》,《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大学》是第四十二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后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11首诗歌。《诗经》按作品的体例和形态不同,分为“风雅颂”三诗和“赋比兴”三体。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是各诸侯国的民歌,所以称为“国风”,如有卫风、郑风、齐风等。雅是正乐之歌,包括诸侯觐见天子的大雅,以及诸侯宴请宾客的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用的乐章,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国风、大雅、小雅和颂,称为四诗,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

  周时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周天子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吏治情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从各地的民歌、民谣中了解。时至今日,我们欲知台上人物的政绩,听听老百姓为他编的顺口溜就明白了。故此周朝立有采风制度,各国诸侯都要派专人采集本国民歌、民谣,定期上报周天子。

  在“赋比兴”三体之中,赋是直接叙述;比是比喻,由此联想到彼,如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兴是即兴有感,抒发心中的感慨、郁闷和悲哀,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非常注重诗的教育,因为诗可以使人端正思想。人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追求,有思想就会有问题,如果不教育,思想就会走上邪路。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第一篇“关鸠”,还不是引导人们理解什么是正当的男女之爱吗?其次人生在世就会有痛苦和烦恼,西方人用宗教来派遣,我们中国人用“诗”、“乐”来排解心中的情感,使自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认为,学识修养的基本功是要先读诗。读诗并不是要人成为诗人,诗的教育,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能使人温柔敦厚,情感升华。中国上古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时代的《诗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百科知识大全。孔子培养的政治人才,首先是学识渊博的通才,不是只会一样的专才。

  《论语》中记载,孔子有一天问儿子孔鲤,有没有研究“诗”的学问?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告诫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知识不渊博,就无法作出好的文章。后世据此,才有“学了诗经会说话,学了易经会算卦”一语。

  孔子删诗,上取商下至鲁,共311篇,秦始皇焚书以后,有六篇再也找不回来了。今天见到的只有305篇。《诗经》的传承顺序,据说是:孔子传子夏,子夏一路传下来到荀子,荀子再传毛亨就到汉朝了。毛亨再传毛苌,故有《毛诗》传世。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西周传至第十二主,周幽王,此公荒淫无道,暴虐残忍,宠信褒姒,演了一出“风火戏诸侯”的活报剧。等到犬戎之兵真的杀进朝中,幽王再点烽火,谁也不来了。周幽王仓皇失措,死于乱军之中。太子宜臼回朝即位,是为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时代君弱臣强,五霸七雄各据一方,周王室名存实亡。虽有周天子,但政教不兴、号令不行,等于没有一样。其时各国不再采风而风亡,诸侯不觐天子而大雅亡,天子不享诸侯而小雅亡,宗庙祭祀不继而颂亡。诗的精神丧失了,诗也就亡了。诗既亡,而“王者之迹息矣”。

  孔子看到这种混乱的情形,非常痛心。他伤王政之不行,痛诸侯之专肆,晚年时回到鲁国,根据鲁国的史料,作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名著《春秋》。所以孟子才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至481年间,共计十二公、242年的历史大事记。同时也记载了其他国家的历史事件,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

  《春秋》一书用字很少,只有一万多字,为后世开创了一种文体,叫做“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用高简的手笔、平淡的语言,用寥寥几个字把历史的结论表达出来。所以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个字的评语,就把乱臣贼子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轼”一字是对犯上作乱者的评语,而有道伐无道叫讨,偃旗息鼓地偷袭叫做侵。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所以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此即“寓褒贬,别善恶”之意。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时年六十九岁,正在做《春秋》。有人打猎在西门外捕获了一只怪兽,因不识是何物,送来给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泪叹气说:“这是麒麟啊!麟啊,你到这个乱世来干什么呢”!孔子再也写不下去了,《春秋》至此搁笔。二年后孔子逝世,而《春秋》也被后人称为《麟经》。

  《春秋》文字太简洁,整部书记述了242年的历史,才用了一万八千字,标题式的大事记下面没有具体内容,根本读不懂。后人于是就来做传,解释《春秋》,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三传,就是公羊高、左丘明、谷梁赤三位的作品。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三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三部传书,是齐国人公羊高的《公羊传》、鲁国人谷梁赤的《谷梁传》,还有鲁国人左丘明作的《左传》,是三个人对孔子《春秋》做的演绎。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与孔子是半师半友的关系。孔子没有来得及为《春秋》作注释就逝世了,弟子中以子夏的聪明才智亦不能为之续,于是左丘明就主动来为《春秋》做传。左氏本来就是鲁国的史官,与孔子又有师生关系,注解《春秋》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左丘明其时已双目失明,《左传》是由他口述,经弟子们记录成书的。

  《左传》以叙事为主,前面一部分是孔子的“经”,后面一部分是左丘明的“传”。全书侧重于以史实配合经文,文笔简明生动,具有极强的表达力,对后世影响最大。《左传》虽是史学著作,却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叙事写人夹叙夹议,精彩之处随笔可见。描写战争尤其出色,特别是描写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邺之战、搴之战、鄢陵之战)的章节,均为千古名篇。《左传》刻画的许多人物,都具有鲜明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如晋文公、楚灵王等,对后世小说的人物描写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左传》之后百余年,才出现谷梁、公羊二传,所以又称《左传》为古文经,《公羊传》、《谷梁传》为今文经。三传各成一家,对《春秋》的解释方法完全不一样。近代的中国革命思想多受《公羊传》的影响,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大捧《公羊》思想,其中就有《春秋》三世:衰世(乱世)、升平之世、太平盛世的说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目 录】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