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其它阅读 >> 百科知识 >> 文史常识 >> 正文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孙健:说说“捉刀”这个典故

    【目 录】   

今天讲个典故,讲这个典故之前说则小故事。现在很多领导都是秘书写讲稿,开会前也不把讲稿给看一遍,临时读。有时候就会闹笑话。说有位领导,每次都让秘书准备好讲稿。这天,领导在念稿,稿子里有毛主席的一句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秘书写的“翻”不清楚,所以领导念到这里就停住了,多次重复“四海、四海”,秘书一旁,就提示说:“翻。”领导以为秘书叫他把稿子翻到下一页,就“哗——”翻了一页。秘书见了,又叫:“翻!”领导听了,把稿子“哗——”又翻了一页。秘书赶紧又喊:“翻——!”领导回过头:“还翻?后面没有了!”此话一出,台下的参会者笑声一片。

 

我们现在,一般管代别人做文章或顶替人做事,叫做“捉刀”;写文章或做事的人,就叫“捉到人”。故事中的那位秘书就是代领导捉刀的捉刀人。“捉刀”,其实是个典故,源出《世说新语•容止》: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魏武帝曹操,大家都知道是谁。他那时候是大汉的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要接见匈奴的大使。这是领导人的外事活动。俗话说:“外交无小事。”可是“自以形陋”,觉得自己长得太砢碜,“不足雄远国”,不能镇住外国人。据《魏氏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姿貌短小”,估计就是个儿不高,现在所说的“三等残废”,所以曹操对自己的体形有些自卑。于是:

 

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古代不像现在,没照片、没电视,不见着活人,那就走对面也不认识。所以,估计匈奴之前也没有见过曹操长什么模样。所以曹操就用崔季珪来做替身。崔季珪,叫崔琰,字季珪,《魏志》说他是:“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这个崔琰是长得一副好皮囊,声音也好,放在现在,那都是主持人、新闻发言人的料儿。曹操看中他“甚有威重”这一点,就让他坐在中间的座位上,这里的“床”可不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只用于睡觉的床,《说文》定义是:“安身之坐也。”在白天主要是用来坐的,“古闲居坐于床,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

 

这里还有一点要说一下,“捉刀”是什么样子呢?“捉”字,现在人不好理解,其实古代“捉”字与现在的意思有很大区别,《说文》说:“捉,搤也。”《广雅》说:“捉,持也。”一个意思,都是是握的意思。古代说捉拿、擒拿、追捕,一般用“捕”、“逮”,这两字又有区别:人在捉拿称“逮”,人逃亡而追拿称“捕”;而且在古汉语中,“逮”一般只用于逮人,而“捕”则既可以是人、也可是动物。现在常用“捉”字的“捉拿、擒拿、追捕”则是起源于唐朝中前期,像杜甫《石壕吏》里面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捉”字就是。所以曹操的“捉刀”就是握着刀的意思。然后呢: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

 

看来曹操是挺不自信的,用崔琰代替自己,到底还是不放心,就派了个间谍去探探口风、问问感受:“咱们家魏王怎么样?帅吧?”匈奴人怎么说呢?

 

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看来这个匈奴使节挺识货的,就说:那个假冒的魏王虽然“雅望非常”,可是也就仅仅是有雅望而已;可是那个“床头捉刀人”,站在座位旁边握刀的侍从,气度恢弘、气势逼人,有“君临天下”的气概,是个“英雄”。看来这一个人的气质,真不好掩饰。于是,这个曹某人的西洋镜被戳穿了。为了不把这件糗事给传出去,于是魏武帝“追杀此使”。

 

做“捉刀”这件事,关键在于“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要是说透了,估计后果很严重。清朝高士奇、查慎行曾为康熙捉刀,人家不说,也就活得好好的。沈德潜为乾隆捉刀,沈德潜死后,其门人整理他的文集时把他为乾隆捉刀的诗作也收了进去,令乾隆大为恼火,将其抄家。从匈奴使到沈德潜,看来“捉刀”还是有一点危险系数的。

 

关于魏武帝这件轶事的真实性,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暗惑》中辨其并非事实。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捉刀”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典故,称代别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而从事这项职业的从业者,也就被称为“捉刀人”,又称“刀客”。后来由刀而枪,又称“枪手”。想来大家从校园里面的小广告里,对“枪手”是耳熟能详的了。

 

    【目 录】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