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答案 古典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童话寓言 百家讲坛
武侠小说 中外名人 故事传奇 诗歌散文 其它阅读 成才励志 民俗礼仪
您现在的位置: 应天故事汇 >> 其它阅读 >> 百科知识 >> 音乐常识 >> 音乐知识 >> 正文 Ctrl+D 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侗族民间戏曲

    【目 录】   

    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毗连地区,剧住着我国的少数民族——侗族。当地活跃着一种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侗戏。

    【历史】

    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贵州黎平贯洞的著名歌师吴文彩,便是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基础,吸收当地的汉族地方戏曲的程式和表现手法,最先组成侗戏班,编排剧目,穿着侗族服装用侗话演唱。这便是侗戏的开始。光绪元年(1875)侗戏从贵州黎平县水口区传入广西三江县高岩村后,流传更加广泛。1952年,三江县在林溪区集会,各乡剧团都来会上演出。阳烂乡侗族桂剧艺人杨正明、杨校生看了侗戏,感到十分亲切和新鲜,回来后便组织一班人,把连环画《杨娃》改编成侗戏在本地上演,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1954年,阳烂乡划归湖南省通道县,侗戏便在通道县流传开来,并逐渐形成了湖南的侗戏。因为侗戏是用侗话演唱,所以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因而也发展很快。1952至1954年,仅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县便有90余个村寨组织了业余侗戏班子。

    侗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亦受到了汉族地方剧种的影响。对其作用较大的剧种有贵州的花灯戏、湖南的阳戏和花鼓戏、广西的桂戏和彩调。艺术交流较为密切的是桂剧和彩调。吸收过这些剧种的一些表演程式,借鉴过它们的唱腔曲调,演出汉族古装戏,在化妆和服饰方面也参照汉族地方戏曲的传统方法。

    【剧目】

    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也比较广。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它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它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

    在剧本结构与表现手法方面,侗戏有着鲜明的特点。侗戏一般分场不分幕,剧中时空转换频繁,都依靠演员上下场来体现,场次分得细,一出戏通常有几十场。剧本一般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如《珠朗娘美》、《刘美》等。在改编汉族故事的时候,剧名也做这样的处理。如汉族戏曲《二度梅》,侗戏便改成《陈杏元》,《白兔记》则叫《刘志远》。侗戏剧中人物很多,剧本篇幅长,每出整本戏,几天才能演完。侗戏的剧本一般以二人对唱为主,道白很少。这是因为侗戏剧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编,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长、人物多、情节不连贯的特点。因此侗戏中有明显的说唱艺术的痕迹。

    另外,侗戏的唱词在韵律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每段唱词不仅要求尾韵统一,而且严格规定要压腰韵、连环韵。侗族人平时说话很讲音韵,侗话中的音又比汉话多。音多压韵比较容易,韵多则音乐性强,加上有趣的比喻,剧本显得流畅、生动活泼。这便形成了侗戏唱词音韵结构的特点。

    【分类】

    侗戏音乐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叙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础上,吸收汉族戏曲剧种音乐逐渐发展而成的。根据唱腔的结构和形式,可分为“戏腔”、“歌腔”两大类。戏腔,以平调为主,包括其变化而成的各种腔调,还包括引进侗戏中的汉族戏曲唱腔和民间曲调。歌腔则是由侗族民歌演变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丰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戏的唱腔音乐之中。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有将“戏腔”、“歌腔”综合运用的。

    侗戏的戏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词句的长短,侗语的音韵变化,影响着腔句长短和旋律的变化。侗戏的唱腔,多用侗语演唱,有的地方也用地方方言——汉语演唱。

  侗戏的乐队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扬琴、竹笛、芦笙。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

    侗戏的表演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其表演技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侗族歌舞;二是从劳动和生活中提炼出来表演程式;三是通过戏曲地方大戏剧种的演技演变过来的程式。

    侗戏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之分,但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行当名称,只有丑角有比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戏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种诙谐或狡猾的人物,在剧中的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没有本行的当家戏,表演上比较自由、比较夸张。侗戏传入湖南的初期,乡村不准女孩上台演戏,所以有一段时间侗戏没有女演员。后来编演现代戏,随着剧情的需要,逐步加入了女演员。

    【表演风格】

    从表演风格来看,侗戏的表演比较朴实。基本的舞台调度便是两人对唱时,每唱完最后一句,在音乐过门中走横“8”字交换位置,然后再接唱下一句,如此反复至一段唱词结束。这时候如果场上有两个以上的演员,便分组走横“8”字。侗戏的表演在身段、台步、手式等方面均不与其它剧种相同,具有浓厚的侗族特点。侗戏的服饰、道具,都是本民族的日常用具,有的只是在日常用品的基础上加以美化而成。

    侗戏的道白和演唱,一般都用侗语,戏师们采取生活中的有韵的语言进行加工提高,使舞台语言艺术化并与唱词的格律协调。因此侗戏中的道白与众不同,一般都带点韵。

    【现状】

    侗戏尽管发展缓慢,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不再在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侗族没有文字,过去戏师们全凭记忆把整出甚至数出戏记于脑中,再传授给演员;还有的则利用汉字记音,借用汉文字把传统的侗戏记录下来。这种方式的脆弱性影响到侗戏的顺利传承,有必要设法加以解决。

    【目 录】   

Copyright © 2014-2015 gsh.yzqz.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