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满清的名讳与汉化

  我们知道,满洲语原是一种复音节语言,与蒙古族相同。元明之际,它们才有文字。姓,满洲语叫做“哈拉”,汉译其姓,往往有二字至四字,名也如此。传说在爱新觉罗时,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百姓去见爱新觉罗。这时爱新觉罗已是国土,问他:“你姓什么?”

  那老百姓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觉罗哈拉。”爱新觉罗国王听了,为之大怒,骂道:“你贱东西,怎么与我同姓呢?”那人赶紧解释说:“大王息怒!小人的觉罗哈拉是伊儿根觉罗,大人的觉罗是爱新觉罗。”国王听了,转怒为喜。原来满语“伊尔根”是锡的意思,以喻平民百姓,“爱新”是金的意思,以喻王、大汗、皇帝。此外尚有西林觉罗、阿哈觉罗、舒舒觉罗、阿颜觉罗等等。

  满族的姓名并不常常连称,姓在名前或姓在名后,也并不固定。如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前者为名,后者为姓,当然也可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当然皇太极是名,可以不言而喻。在他即位以前,汉译或作黄太吉,红歹,都是音译不同所致。皇太极死后,其第九子福临继位,因年仅六岁,由皇叔多尔衰“摄政”,有如西周成王时周公“摄政”一样这皇太极、多尔衰当然都是名而不是姓。

  满族人关以前,他们对于大汗领袖或祖先的名称并不严格避讳,但是人关以后,他们却模仿汉人历代帝王一样,不但有帝号(庙号)名讳,而且十分严格,这当然是针对汉族人民而设的礼仪规章制度,以致雍正、乾隆时屡次爆发史无前例的残酷的文字之狱。

  应该指出的是满清皇帝的名号,入关以前,使用满语,常为三字或四字,所以汉人很容易识别,而人关以后,其名号都只二字,其音义亦略如汉字,如:姓名朗故事福临、顺治(1644-1661辛丑)玄烨、康熙(1662-1722壬寅)胤祯、雍正(1723-1735乙卯)弘历、乾隆(1736-1795乙卯)颙琰嘉庆(1796-1820庚辰)旻宁、道光(1821-1850庚戍)奕宁、咸丰(1851-1861辛酉)载淳、同治(1862-1874甲戍)载始、光绪(1875-1908戊申)溥仪、宣统(1909-1911辛亥)汉族文人及科举考试偶一疏忽,便可能犯名讳之罪。也有为仇人罗织而成名讳之罪的,以致满门抄斩或者充军边疆。清代的文字之狱,其残酷程度,罗织之广,真是史无前例的。

  满清皇帝一方面对汉人加紧名讳,一方面对其满族人民防范其汉化,就是要他们严格遵守满语方式,这样就非用复音节语言不可。但这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如前面说的,满洲皇帝的名号都只两个字,而且音义与汉人相似或者相同,这真是所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据史载:乾隆时有一次巡游在外,遇到一个满洲八旗兵叫“广明福”者,乾隆皇帝知道了,很不高兴,他下命令说:只可名为“明福”或“广福”,如与汉人姓名完全相似者以后“永行禁止”!

  又一次乾隆在文件中看到满人名章宝珠的,他也很生气,他也特此下一命令说:“只许称宝珠章宝珠这样的名字就一如汉人,以后必须“永行禁止1其结果无效,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姓名,无论满人或汉人,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雍正、乾隆以后,成丰、同治期间,满族的民族统治已日益动摇,满汉人民来往频繁,社会文化正像春风秋雨一样互相渗透着、感染着,因此满族人民渐渐地都用汉人姓名方式了,即使不用姓,只用二字的名,但音义往往与汉人音义相似或者相同。女真族或满洲族本有自己的语言,后来又发明文字,清初官民都用满语满文,人关以后,他们已很少使用满语,至于满洲文字已更少有人认识了。这样满族的姓名也就日益汉化。

 应天故事汇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