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华夏与蛮夷戎狄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所谓“变化”,一是民族(包括氏族、部落、宗族等)的分化与融合,已是名实(包括姓名与事物之名)之辨的问题。姓名,说到底,是历史、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

  自史前社会到夏商周三代,经过了漫长的千年的历史过程,由民族而部落而国家;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氏族部族由“统一”而又分化,然后又复“统一”。清代顾栋高作《春秋列国爵姓存灭表》(见《春秋大事表》卷5)统计,只剩下三百余国。周初实行封建制度,分封异姓诸侯于各被征服的地方去建立诸侯国家,以保卫王室。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亲戚是指异性诸侯,但是她们与姬姓天子都有亲戚关系,如姜姓、妫姓、任姓、己姓等等。也有一些诸侯或者“附庸”是史前社会时就保留下来的,如尧、舜、禹、黄帝之后。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周建国前不久的殷商,其土地和人口都还很多,更不敢轻视,还有团结它们的必要。此外,春秋时期还有许多居住在夏商周四边的“蛮、夷、戎、狄”,它们并不是恰好居住在夏商周东、西、南、北四边的;二十相反,与夏商周杂居,即使被征服以后也还是如此。当然也有一些部族向四方迁徙,形成敌国,有的在适当的时机,又越过长城的境界线而仍在中国境内建国,如魏晋时的五胡十六国,被炒得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统一以后还有从中亚、印度、阿拉伯、波斯迁入的侨民。宋代的西夏、辽、金不是华夏族。后来蒙古建立元朝,元朝灭亡以后,明朝虽是汉族,但是从东北兴起的满洲族建立清朝,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了。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华夏与蛮夷戎狄的区别。华夏十周人以夏德继承者自居,在华山西南啊,故称“华夏”,或单称为“华”、“夏”。包括姬姓诸侯及归附于周德异姓诸侯在内,则称“诸夏”。周人只称自己为夏后,但从不称自己为商后,这是因为周灭殷商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尽管它接受了殷商的制度文化(包括文字),但是为了保持民族的尊严,所以总不肯承认是殷商之后。这正像孔子一样,到春秋时还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先进原指殷商,但它是被征服者,居于郊外,故称“野人”后进式周,它是征服者,居于国(城)中,故是“君子”。春秋时,宋鲁临近,后来孔子家族以迁鲁国,但他还是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就是说“从野人殷商,而不从君子西周”。但是孔子有时也说“吾从周”。因为事实上春秋时期殷周文化已几乎没有任何差别了。

  西周春秋之际,西北有犬戎犭严犭允兴起。周幽王宠爱褒姒,姒是夏德后人,褒是今陕西褒城,可见当时汉水一代还有夏德后人居住。有望要想废降姓申后和太子的制度的,因此姜姓申后参加犬戎叛乱,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西周遂亡。

  这个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要请读者注意的是:

  (1)褒姒,夏德后人,(2)申后姜姓,(3)犬戎与骊戎都是允姓之戎。因此西周的灭亡是犬戎、姜戎与骊戎联合叛乱的结果。周平王(即宜臼)东迁洛邑,继续建国,约七十年后进入春秋(公元前770-前477)时期。

  春秋时期,戎狄叛乱,周天子的权力日益下降,已经不能号令诸侯,幸而齐桓公和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团结华夏诸侯,共同抵抗西北的戎狄,华夏才勉强维持三百年光景的历史。

  春秋时期华夏与蛮夷戎狄虽然已有后人所谓民族意识,但是当时周与四裔民族互相通婚(如骊戎),他们并不注重皮肤的颜色、种族,二十重在礼乐、祭祀、风俗习惯等文化方面。如前引孔子谈到“先进”与“后进”的话,就是如此。春秋时他周游列国,感到“道之不行”,他回到鲁国之后,一心编修《诗》、《书》和礼乐之类,希望殷周德文化有后人能继承发展。但是他又感到春秋社会变化剧烈,无法再回复到尧舜那样的时代了,于是感叹地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他甚至认为东夷部落,尽管落后于殷周,但是他们还保留着淳朴、善良的德性,因此失望到了极点时,他宁愿到“九夷”部族中去生活。他感叹地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战国时期(公元475-前221)周天子已名存实亡。六国争霸,最后由秦统一。一国一族的兴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尚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战国时期诸侯已先后称王,九再也没有人提“尊王攘夷”的口号了。春秋时期姬姓诸侯还占三分之一,异性诸侯如宋国子姓、齐国姜姓、陈国妫姓,也都是周天子和姬姓诸侯保持婚姻关系,战国诸侯号称“七雄”。“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都非姬姓,就是说,它们原来都是次于诸侯的卿大夫贵族,故只称氏。田氏(陈氏)篡齐就是田氏(陈氏)卿大夫把姜姓诸侯消灭了。春秋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仍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而战国时期已是公开以争夺权力建立国家为目的。

 应天故事汇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