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 目录页 下一页 
绪言

  这本小书命名为《姓名的故事》,意思是它不算什么姓名学的着作,只是力求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趣味性。不但为学文史的青年朋友提快一点文化知识。而且为学科学技术者提供一点“谈助”资料。

  初民社会时,任何人一生下来就有一姓一名。表示她或他属于某一氏族的成员,因此每一个氏族成员都能背诵自已祖先的名字和世系、谱牒,可以背诵四五十代以上至七十余代。姓从女生。最初人类的姓都从母亲的姓为姓。后来由母系转变为父系,因此子女为父家长及首的宗旅(家族)成员。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子及其妻妾、奴婢等人。这父家长及其族人不常称姓而称为氏。就是说,姓是氏族的分支。氏是宗族的称号。

  姓本是女生,生就是生产、生育、生殖的意思。因此古文字“百性”均作“百生”,“性命”亦即“生命”。这里应该特别指出,我国“德”字具有姓与性两重意义。如《易经·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天地有如男女阴阳相配。生殖万物,所以“德”就是大生产、大生育、大生殖。《国语·晋语》四谈到黄帝、炎帝时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德”字既是姓也是性。同姓别同德,异则异德,姓不同也就是性不同。德也就是德性;德性表现于行为,礼仪风俗,也就是道德。30年代李玄伯以人类学家的理论提出“德”涵有“图腾”和“马那”的意义。我非常赞同他的说法。1982年时我写了一篇《说德》,刊于《人文杂志》第2期上,对于李说有所补充和发挥,但是遭到一位年轻人的猛烈攻击。我只写了一篇小文予以答辩,从此我沉默深思了十余年,愈信图腾之说为不可诬,写过《后稷的降生及社的崇拜》等文;在编辑《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稿》时,我又重新改作,仍名《说德》,收入予《论稿》(该书于1996年台湾出版)。虽然读者不多,但是我的信心没有改变。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新中国成立以后多次调查核实,除汉族以外,我国共有55个兄弟民族。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民族不同,姓名的方式也就不同。人类学家把姓名、饮食、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认为是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表现,因此常常把它们作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表现,因此常常把它们作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标志。但是各民族并不是孤立的,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各民族不断迁徙,经历了不断的分化融合的历史过程,所以不同的文化并不一定是异族异源;反之亦然,同组同源头并不一定就是同一文化。如我国西南使用铜锣的民族有佤族、克木、瑶、苗诸族,地区广及湘、鄂、粤、桂、滇等省以至南洋各族,显然不是同族同源。又如父子连名制,不但西南夷如此,新疆以至中亚、俄罗斯诸祖也是如此,但它们绝非同族。

  本书以研究华夏——汉族的姓名的起源、功能、演变及其方式为主,三国以后至魏晋南北朝,西北至东北,游牧民族乘机崛起,建立政权,与汉族相对峙,既有战争,也有来往,呈现杂剧状态。但先进的经济文化往往为后进的民族吸收和接受,北魏的改姓易名,禁止胡服胡语,提倡胡汉人民互相通婚,就是一例。

  隋唐时期,突厥兴起,从此引进了大量的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畏吾儿人、回纥人,他们带进了各族的经济文化,也给汉族人民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如音乐、舞蹈及各种宗教。李唐统治者比北魏朝鲜者聪明,不实行改姓易名的政策,而是实行“赐姓”、通婚、结拜兄弟、“养子”的办法,收笼络羁縻之效。但是唐宋末五代十国又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赵匡胤就是以藩镇割据建立宋朝,但是始终没有完成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任务。

  北宋时期北方有契丹族的辽国,辽亡以后,又有女真族金的建立,西北则有党项族的西夏。这党项族就是藏族的分支,也是西羌的后裔,因此更迅速地吸收了汉文化,于唐代姓李,于北宋后又改姓赵。金就是古代的肃慎,两汉的挹娄,北朝时的靺鞨(忽吉),它们与汉族自古有密切的血亲关系,终于宋元明以后又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清朝。

  两宋面临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统治者与其官僚、地主分成“变法”与利用两千年来行之有效的宗法组织两派。后者复兴儒家的伦理道德,以德治与刑法兼行,加强中央集权,抵抗外来的异族侵略。这两种政策策略都告失败。但是不可否认,宋代以后至清朝,我国的宗法组织与记载姓氏的族谱普遍流行于江南各省,为民族文化的增强与发展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不但只是汉族,而且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蒙古帝国与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体而建立的统一国家。元朝建立之初,它划分民族为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这实际不以民族的血统、肤色和民族文化而区分的,而是以其军事征服的先后、反抗的程度为区分的,因此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就很快地改变了对汉族的政策,接受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它对于汉人的宗法、姓名的方式,如谥号避讳等最初也是比较淡漠的,而因发现对君主专制很有用处,所以也就接收了,但是它仍旧保留蒙古族原来的部落,以部落为姓的习惯。因为蒙古族的语言为复音节,而汉族为单音节,所以蒙古人的姓名译成汉姓就成五六个字。元朝皇帝起初还严格执行蒙古人的姓名方式,但是随着汉文化的影响与需要,它们也采用了蒙汉结合活蒙藏结合的姓名方式。

  明朝与宋朝一样,面临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他们仍旧提倡宋儒理学,但是明朝时理学中产生了心学,由客观唯心论逐渐向主观唯心论转变,更着重个性和意志的自由,以致冲破“男尊女卑”的枷锁束缚。但是为时过早,终于被扼杀而不得发展。明代的农民接受外来宗教,团结被压迫农民和具有民族意识的士人终于推翻元朝。明清统治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已代封建主义(包括宗教)逐渐发展,明清统治时期以武力统一中国,同时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封建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民族文化的姓名也逐渐改变为汉族汉名。民族学者几乎不能就姓名的方式研究它们的族源、功能极其演变的过程。应该指出,明清时期汉人为主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已经勇敢地揭发和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和封建主义,从而引起各族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清的浪潮。

  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提出了姓名学的名称,并且陆续出版了这方面有关的着作。其实姓名学就是我国所谓的世谱、宗谱或家谱。但是随着19、20世纪新兴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新科学。我们在研究姓名和家谱的过程中,力求通俗有趣,但是只要稍稍深入,我们就会自然地与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法制学与伦理道德学联系起来的。不但如此,我们还提出,人生即人性,姓名即生命,因此它与生物学、生命学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应天故事汇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