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第十一章 生活哲理作者:华商书院少儿国学研究中心 编
11.4 远近高低尽是景——苏轼《题西林壁》

11.4 远近高低尽是景——苏轼《题西林壁》

题①西林②壁

苏轼

横看③成岭侧④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⑤身在此山中。

①题:书写。

②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③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④侧:从侧面看。

⑤缘:因为。

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是山峰耸立,如果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就会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有时,人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置身于庐山之中。

【角度之美】

诗人从多个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具有多角度的庐山,所以诗人非常感慨地说,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又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随着角度的变换,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美感。

【写作指导】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诗中的语言浅显易懂,但诗的寓意却十分深刻。其实苏轼追求的就是用质朴无华、流利易懂的语言来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这也提醒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一定要使用很华美、生僻的词语,简洁生动的语言同样可以让你的作文美丽感人,从而得到老师的赏识。

【智慧点拨】

在生活中,每件事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发现它不同的地方。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句告诉我们,因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只是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就像我们看待身边的某个人一样,因为没有从各个方面了解对方,有时便会脱口说出别人的好坏,这样就容易犯错误。它启迪我们为人处世、看问题时,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个人的成见,避免片面性。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赤霓”E书作品-4-
11.4 远近高低尽是景——苏轼《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