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点国学精粹作者:华商书院少儿国学研究中心
1.8 《春秋》笔法,一字褒贬

【春秋其书】

相传孔子曾做了一本《春秋》,记载古代历史。后来,出现了《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本,又称为《左传》,或者后人直接将《春秋左氏传》称为《春秋》。左氏《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结束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

【左传名句】

多行不义,必自毙。

解读:坏事情做多了,就会自取灭亡。这也是一种自我告诫,做任何事情,都要想到会不会落得咎由自取。只有怀着这样的谨慎之心,我们才会小心很多。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解读:如果想要为难一个人,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借口。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这也是人们常用来叫冤的一句话。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解读:在高大的松柏树下面,小草是不能繁殖的。比喻在强者面前,弱者是很难生存的。要想从容自如,就要成为一个强者。

臣义而行,不待命。

解读:如果臣子能够按照道义来做事情,就不必等待命令。每个人都应该有分辨能力,只要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就应该主动,不能等着别人来命令你。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解读:人们认为好的,我就施行它;人们认为不好的,我就改正它。对待自身也应如此,别人赞扬的地方,就要发扬光大,别人建议改正的地方,就要小心改过。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解读:与其杀一个无罪的人,宁愿冒着用法不当的罪名放了他。为政的人当有这样的底线,要保证无辜的人能够生活,这样的官员才是称职的官员,哪怕犯错,也是值得的。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解读:鼎的轻重大小,除了国君之外别人是不能问的。“问鼎中原”,就是征服中原的意思,古人看重一个人的身份,鼎是国家的象征,别人询问就是在超越本分,是不应该的。

福祸无门,唯人所召。

解读:福气和灾祸不会自己找上门,都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好的行为招来福气,不好的做法招来祸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要积德求福,就要多行善事。

【左传故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子夷吾出逃。他求秦国支持他当上晋国国君,事成后以五座城池作为酬谢。后来,夷吾果然在秦国的帮助下当上国君,却不愿意履行落难时候的诺言。不久,晋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晋惠公向秦买粮,秦国不计前嫌,慷慨地答应了晋。

第二年,秦国刚入冬就发生饥荒,秦王派人到晋国买粮。晋惠公还是不想答应秦国的要求,这时大夫庆郑认为不妥,大臣虢射说:“晋国不割五城给秦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不解决,只答应卖粮,就好比只有毛没有皮。没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已背了约,再卖粮给秦,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

晋惠公听信了虢射的意见。庆郑叹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要后悔的。”果不出庆郑所料,第二年秦晋发生战争,晋惠公成了秦国的俘虏。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鲁庄公姬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其中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蓄谋争夺君位。鲁庄公病后,与三弟叔牙商量继任王位的事情,叔牙收了二哥的贿赂,就主张立庆父为新皇帝;但是与四弟季友商量的时候,季友支持立公子斑,并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斑。

鲁庄公病死后,姬斑继位。但是庆父不甘心,想要暗杀姬斑。他唆使一个马夫打死了姬斑,由庆父立姬开为鲁闵公。庆父更加肆无忌惮,野心也越来越大。曾有人在哀悼闵公的时候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意思是要是庆父不死的话,鲁国永远也好不了。

闵公被杀后,庆父想自己当皇帝。这时候,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邾国,发出公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国人响应了季友,庆父逃亡到国外。姬申当上皇帝之后,季友从莒国押回了庆父,并将他杀死。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赤霓”E书作品-9-
1.8 《春秋》笔法,一字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