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获得(4)
      
          正因为农村孩子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更少,他们就会更坚定地抓住有限的机会,
      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希望通过文化资本来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W8的家乡高考升
      学率很高,有“状元之乡”的美誉。在W8的高中班级里,一个班有124 个人,112 
      人上了大专线。在问及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升学率和学习动机的时候,W8说:“我
      们那里穷哎,只有考出去才有出路,才有饭吃。城里人根本想象不到我们那里的那
      种艰苦:吃的住的用的都非常艰苦。考出去才有饭吃,考不出去就得种地。”W8坦
      陈,他当时主要就是怕种地。W8描述了当时的那种艰苦:“我们那时候读书非常刻
      苦,衣服就是那么一件,一打开教室门,城里的人去了恐怕会晕过去,气味太难闻
      了。准备高考,题海战术,每个人面前一个墨水瓶。学校要省电费,点着菜油读书,
      烟直冒,114 人,114 盏灯。开夜车一般都要开到12点,赶着把题作完,第二天还
      要上课。没完没了。早上5 点起床,题没做完的话,还要赶着把题做完。114 人,
      114 盏灯,熏出来的。”学习条件如此艰苦,营养却根本谈不上,W8说,他们那时
      吃的全部都是土豆、咸菜,能够吃到咸菜就很不错了。有个同学的父亲为了给儿子
      高考补充营养,就特地送来了一篮子鸡蛋。这是最高营养品,篮子的底还是脱的。
      走了一天的山路,把鸡蛋送给儿子,还得再走一天的山路赶回去。W8觉得他家虽然
      也很穷,但是比起很多同学来还算好的,因为他“穿的衣服还没有露出肉来”。
      
          同样经济地位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是这个家庭改变自己
      家庭社会地位和前途的希望所在。W8之所以能够完成“鲤鱼跃龙门”的飞跃,与他
      的家庭文化资本的积淀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比如他所说的展家,缺乏文化资本的
      积累,缺乏读书的动力,家族中也没有读书人的积极诱导,所以没有读书人,也没
      有出去闯一闯的意识,而W8的家庭却是“地主”家庭,爷爷的兄弟还都是读书人,
      从小爷爷就给他灌输对文化的崇拜、对文化人的崇拜,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
      W8,使他具有勤于读书的潜质。当然,如果借用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的“遭
      遇”概念来看,那么在我看来对W8产生直接影响的“遭遇”是其父亲“雪天送饭”
      的事情。博尔诺夫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其中一些能够对他的将来
      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就可以称之为“遭遇”,他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利用这些
      遭遇,使教育对象向美和善的一面发展。其观点见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的《教育人类学》。有一年冬天,他回家去取馍馍和咸菜。雪下得很大,他匆忙中
      把锁馍的箱子钥匙丢在家里了。老爸骑车追了25里路,差点把命丢了。回走是上坡,
      又是逆风,根本蹬不动。“我一看,老爸一蹬一滑,一蹬一滑,我看着真是心酸。
      从那一天开始,我就正儿八经读书,不跟他们去混了。”
      
          努力读书的结果是成功地通过了高考,而且在城里找到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
      跻身于中产阶层的行列。而那些经济资本不足而无力供孩子上学,或是那些出身于
      文化资本的积累不够而又对文化资本不够重视的家庭,以及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高考
      失利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有可能晋身于今天我们在这里所谈论
      的中产阶层行列。
      
          在文化资本的获得方面,有不少人更强调个人动机方面的因素。由于解放以来
      文化政策的多次调整,这一代中国中产阶层中有不少人自认为是家庭的第一代文化
      资本的拥有者,他们认为受家庭的影响很有限。W15 是某名牌大学的硕士毕业生,
      学业成绩优异,是被保送读研的,现在是一家房地产租赁公司的经理。他给我的感
      觉是很自信,也很友善,并且看问题很有自己的见解。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
      庭,回顾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家里也要我们多读一点书。可
      能自己也有好强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里人把这种观念传给我们,
      但是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什么辅导的。我大学同学中有好多父母都是农民的,
      家里全部考上了大学,他们能辅导什么呢?而且我觉得小孩子如果是父母辅导出来
      的话,他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发展。”
      
          W15 的家庭没有太多的文化资本,也没有其他的资本,这曾经是他自卑的根源,
      但是,由于出生于地位相对较低的社会阶层而引起的匮乏感和自卑感,反而使子女
      更有动力去努力。作为一个知识面很广泛的管理人员,W15 指出,现在社会上很多
      人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多多少少是源自一种自卑。他说自己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
      好,别人有的他没有,那就多少会有些自卑。而他又是成长在一个干部子女群体中。
      “从小的时候,我所在的学校,特别是在中学,有很多都是高干子弟,其实如果他
      们自身努力的话,现在都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因为他们太有背景了,父母是局长、
      厅长之类,他们的学习条件、生存条件,什么都比你好,当时我们不自卑是不可能
      的。”
      
      
      
          W15 最初克服自卑的努力方式就是好好学习,特别用功,并且不断总结学习的
      经验和方法。大学的经历使他日后在工作中获得自信,这种自信也是缘于他对自己
      所拥有的资本能力的自信,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同,资本的价值得以实现。他说:
      “我上大学时,喜欢英语,第一年对别的课程就不怎么重视。结果,大学的第一门
      课,中共党史,没有及格,补考还是没有及格,这下子就紧张了,因为这是学位课。
      从此以后就变得特别用功,每一门课都非常重视,每一门课都考的很好。最后破例
      又给了一次补考的机会,最后总算及格了,破格保研。……我对政治倒学得还可以,
      入学时是全校政治最高分,又是高中的最高分,考了90多分,因为政治经济学,还
      有点规律。对于物理、化学这些课程,我觉得可以推。……后来就变得很用功,成
      绩好了有一种自信。”不过他认为这同时也说明自己是在想努力摆脱某种不利的境
      遇,“为什么这么努力地学习?你怕考不过人家,你才这么拼命地学。所以表面上
      的东西跟潜在的东西往往是反的。”
      
          W15 特别能吃苦,很勤勉,能沉得下心来,而且有强烈的追求成就的动力,这
      是他日后取得事业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自己,他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评价:“我就像父母对我的评价,并不十分聪
      明,但是很勤勉,吃得苦,能沉得下心来。人家花2 小时的我花4 个小时。大热天,
      40℃,谈什么事的时候,别人都受不了,我好像无所谓。成就感是我追求的。你看
      我不爱吃,不爱喝,穿也不讲究。像我的同学,亿万富翁的那个,他是什么都来,
      所以把钱看得重,也有动力去找钱。我就是有一种危机感,比方说,有1000块钱,
      人家会花到1001块,我可能就只会花个500 块。我剪个头就只花5 块钱。”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